动物园里的安全故事——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科普体验活动
2023-05-29 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
动物园里的安全故事
5月中旬,在江浦路街道、长海路街道社区学校与区少科站共同组织下,“月月趣味观——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科普体验活动来到了上海动物园。
当天,科普讲解员孙老师带领15组热爱生命的亲子家庭,在边游园边学习的实地体验中,学会了用科学视角安全游园,为游客和动物双方的安全“保驾护航”。
动物园(zoological garden)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供公众观赏并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保护教育的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对野生动物的综合保护和对公众的保护教育。
自南宁动物园的黑猩猩出圈后,每天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对它做出挑衅动作。同时高喊“砸我脸”等话语,刺激黑猩猩做出砸人行为,于是便发生了猩猩扔矿泉水瓶砸伤游客事件。无独有偶,今年“五一”期间,上海野生动物园内有游客把水果扔进笼内投喂,却遭到黑猩猩用石块“回击”,进而引发了一阵骚动。或许前者是由于人类挑衅动物产生了应激行为,那后者为什么会误解人类的亲善举动呢?
出于游客的安全考虑,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避免来自动物的伤害?
所以在上海野生动物园黑猩猩的意识中,它并不认为人类在进行友善的喂食,而是在用“异物”发起攻击,因此它被激怒从而进行“反击”。
有必要的安全距离
那些看起来软萌可爱的小动物可能也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比如这群在途中偶遇的小企鹅们,如果把它们当作家养的小猫小狗去抚摸,很有可能被它们锋利的喙啄伤。
动物园为了减少游客与动物之间因为各种“误会”所造成的伤害事件,也会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例如马来熊展区就通过绿化盆栽隔离带,提醒游客需要和动物保持安全距离;有些猛兽区除了有高高的围栏,还会设置“护城河”哦!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动物园游客,一定要牢记九字安全“真言”:
不喂食!不扰乱!不触摸!
救助野生动物,提高野生动物的生存质量,也是现代动物园的功能之一。
类野外的生存环境
动物的自然行为包括:摄食行为、警戒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探索行为、休息、梳理、排遗、标记等等……为了让动物能够保留更多的自然行为,饲养员们需要通过丰容和行为训练,让动物的圈养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充满着和野外环境一样的各种惊喜。比如展区里吊床、滑滑梯、秋千等那些类似“儿童乐园”的设施,就是为动物提供猎奇的场景;饲养员们有时还会把食物藏在麻袋里,纸盒里,增加动物的取食时间,从而提高其觅食能力。
人性化的训练科目
与动物表演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表演只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动物园里对动物进行“人性化”训练的目的是科学地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比如训练小熊猫上秤,是为了配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和体检工作,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而训练企鹅散步是为了模拟动物野外习性,增加运动量;训练长颈鹿走进运输笼,是为了让它免于被麻醉,自愿参与动物运输工作,减少紧张和恐惧感。
让每一只动物都能健康成长,是饲养员们的美好心愿。
在本次参观学习中,同学们体验了科学游园,“正经”游园,学会如何在和动物们安全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保护,对“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的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相信在后续的活动中,会有更多家庭、学校和社区参与,形成“家-校-社”良性联动机制,让我们共同用科技的力量为生命打造有力的保护伞。
“月月趣味观”之“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系列科普体验活动是区青少年科技站立足“双减”背景,融合多学科知识,以丰富学生健康生活,提高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个汇集“点滴小妙招”、打造“科普无死角”的“生活大百科”讲堂,旨在以直观有趣、简单易学、方便实用的方法为广大杨浦学子展现各种生活场景中的科学常识和巧思妙用,解读基本的科学原理,学会为生命保驾护航的科学方法,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助力,为同学们撑起一把生命安全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