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药店纳保管理如何好中选优——医保局党组书记调研手记

2023-05-29

  零售药店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获得定点医保资格,是药品零售行业获取客流,规模销售药品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近年来,为规范促进药品零售业发展,国家及上海先后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既有规范类的,也有支持类的。随着医保政策的持续调整,零售药店对于医保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2022年1月上海市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零售药店管理规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服务的通知》,对参保人在零售药店持医保卡购买非处方药品的配售费用、种类、频次等设置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虽说便于医保基金管理,但是对老百姓购药、药店经营带来了困扰。
  2023年两个重磅文件的出台为零售药店打开了想象空间
  2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规定符合医保部门规定的医保药品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医保费用结算等方面的要求,能够开展门诊统筹联网直接结算的药店,都可申请门诊统筹定点。
  另一个是4月25日上海市医保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零售药店管理规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服务的通知》,放宽了个人医保卡购药的各种限制,甚至取消了使用个人账户金额限制。
  这些政策将实质性利好本地药店。首先,放开购买限制将吸引更多的顾客到药店购买更多的药品,为药店增加顾客流量。其次,药店可承接更多的院外处方市场,院外药物销售将为药店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获取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再次,更多的顾客意味着更多的销售机会,药店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非处方药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以增加销售额。
  医保政策的影响是显现的,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我区有12家零售药店递交了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申请(简称“纳保”)。零售药店申请纳保原属市医保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自2016年取消行政审批转为协议管理,明确由区医保中心负责初审,市医保中心负责终审。2021年10月,为了鼓励均衡布局医保定点药店,市医保中心按照区域常住人口以及药店分布情况划定了医疗服务圈,明确按照服务圈,以补空白或提密度方式逐步增加中心城区的医保定点药店数量。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零售药店申请纳保的申报材料、纳保评估标准及分值等内容。
  按照市医保中心的划定,我区共有52个基层医疗服务圈,覆盖人口数130.95万人,可申请医保定点的零售药店总额度为108家。截止2023年5月,我区共有零售药店180家,其中医保定点零售药店57家,非医保定点零售药店123家,尚余51家可布局。
  虽然我区负责药店纳保初审,但作为民生保障部门,为了更好守护杨浦人民群众健康,满足多元化购药需求,将其纳入我局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为了全面真实了解情况,更加科学、精准决策,之前的几家药店纳保上党组会审议前,我都会到现场实地考察、走访调研,主要了解:
  1、具体点位在哪儿?附近居民人数如何?
  2、药店经营面积是不是达到了规定的100平方米标准?药品种类是否丰富?是否配备了规定数量的执业药师?
  3、药店管理是否规范?经营状况如何?
  4、工作人员是否了解药店纳保事项?对纳保之后有何具体打算?等等。
  这次申请纳保的12家零售药店,既有全国头部连锁药店,也有杨浦本土品牌药店,北部地区9家集中分布在中原、殷行等居住人口密集区域,中部地区1家,南部地区2家。一方面,我为有更多药店纳保而高兴,为药店敏锐捕捉、及时拥抱医保改革而高兴,同时为我区参保群众在方便购药同时能有更多选择而欣慰,尤其是北部地区,人口多、药店少,还有不少空白的医疗服务圈需要填补。
  另一方面,一下子涌入这么多药店,我也有担忧,会不会是这些药店一股脑的头脑发热?会不会鱼龙混杂,会不会为了抢占风口而忽略了医保纳保的标准要求?毕竟终止医保服务协议的先例极其少见。所以把好“入口关”尤为重要!
  近日下午原有会议安排,因临时调整腾出了半天时间,我临时起意,叫上医保中心主任一起,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前往12家申请医保定点的零售药店进行走访调研。
  针对这12家药店地理位置,迅速制定了调研路线图,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调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扮演路人假装找药。
  药店都不大,也就100平米左右,店堂面积、布局、环境、药品零售品种等一目了然,这个多适用于店堂布局规整,药品品种齐全,符合纳保条件的。
  第二,扮演路人被识破。
  药店人气较少,进来两人还是很显眼,东张西望,窃窃私语,与普通购药者还是很不同。被识破也没关系,正好询问工作人员了解相关事项,进一步评判药店纳保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第三,主动亮明身份。
  一般是特别满意的或不满意的,用眼看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对于面积不够,如何来凑?药店人气、药品配备、人员配置如何?集团对药店纳保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对未来纳保后的发展规划和设想,以及了解药店纳保意愿是否迫切。
  半天的时间,虽然天公不作美下着大雨,但是走访调研非常紧凑、成果显现、收获颇丰。我们走一家,记录一家,对12家药店作了一个排序。其中11家药品品种丰富、7家经营面积达标,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旗下2家目前经营面积未达到100平米,需打通员工休息区域的隔断进行扩充,我们对这两家药店下一步如何合理布局给予了指导。
  另外有3家药店明显不符合纳保条件,被我们暂时排除在外:
  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与上海源泉堂智慧药房有限公司旗下各有1家零售药店,经营面积仅有40-50平方米,未达到100平方米的纳保要求。
  另一家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旗下1家零售药店,属于加盟店。这家药店在去年12月份向我区医保中心提交过纳保申请,现场评估未通过,按市医保的规定给予他们3个月的整改期,整改期满后可再向区医保中心提交纳保申请。
  但是药店对这第二次的申请,显然还是不重视,没有做足准备。记得我走进店堂,就有种错觉,这到底是一家药店呢还是一家中医门诊?只见店堂四间开面,一间店堂里放着一排晾衣架,挂着五颜六色衣服;第二间有位推拿师正在为躺在简易床上的以为顾客做着推拿;第三间只见橱窗里放着少量药品;第四间有块布帘,布帘后面有两张床,其中一张床上居然躺着一个人正在拔火罐!
  找到负责人后,我们对其指出,第一,药品配备明显不足;第二,服务范围超出了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第三,纳保准备工作不足。负责人百般辩解,并责怪我们为什么下雨天来调研?居然还不事先通知他们?
  我们当即向在场人员指出结症所在,阐明了纳保的规定条件,提出整改意见,并直接与药店的上级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电话沟通,通报了调研发现的问题。
  调研回来路上,我和医保中心主任也一起汇总了调研情况,讨论零售药店纳保方案,按照“填补空白、提高密度、鼓励竞争”的三个原则,对于符合条件的药店好中选优,分类逐步增加我区定点零售药店数量。 
  任重而道远
  药店的便民利民与医保的有效管理就如同一个跷跷板,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考验着医保部门的智慧。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既是推进改革的配套所需,更是增强群众医保获得感的现实所需,这是医保部门的一道必答题。一项制度的出台殊为不易,虽然改革政策给药店进行了“松绑”,但是不代表医保工作可以“松绑”。面对可能存在的漏洞、产生的风险,需要我们医保部门主动作为和积极防范。
  今年是主题教育年,也是调查研究年。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指导零售药店合法合规申请纳保,落实医保各项惠民政策,全力守好健康关口,坚决守住医保基金,确保医保部门、零售药店和参保群众共享医保改革红利。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