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人民教育家”于漪:沿波讨源“德智融合 学科育人”教育思想
2023-05-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做出全面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础教育是本中之本,为未来的国民素质“奠基”,身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领会到位、落实到位。“德智融合,学科育人”是语文课堂中“土生土长”的教育教学思想,本世纪前后,由“人民教育家”于漪提出,旨在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
“德智融合,学科育人”的提出,印证了人民性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本特征,实践性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前瞻性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而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必然有其孕育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为一探究竟,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黄音对于漪老师进行了专访,并独家授权《上海教育》杂志刊登。
德智融合,滴灌生命之魂
黄音:本世纪前后,您特别提出“德智融合,学科育人”,要把握这种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核心价值、丰富内涵,并有效运行,必须对它的形成沿波讨源、追根溯源,这样才能使这种思想在理性认识中站立起来,创造性地用于当代的教学实践。
今天,想请您谈谈学科“德智融合”育人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又有怎样发展的脉络。
于漪:我很同意你沿波讨源、追根溯源的看法。对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如果不清晰,就难以把握其本质特征,更别说创造性地应用。本世纪前后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从“以知识为本”转换到“以学生为本”是教育思想了不起的突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例如,语文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进行系统改革,首次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首次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然而,具体实施时难度极大。
黄音:难度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于漪:首先是应试教育泛滥。不少学校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当时学校不是拼育人的质量,而是拼升学率、竞赛率,评价的标准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
对分数顶礼膜拜,分,成为学校、家庭、学生、老师的命根。社会上庞大的培训机构对此更是推波助澜。重智轻德到了极致,其实他们也不是真正“重智”,只在“分”的斤斤计较中翻腾。
无穷无尽的机械操练挤走了学科知、情、意的教育,学科育人价值流失。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作决定要扭转这个局面,但收效甚微。
认识问题,捆绑而为,利益驱动,“学而优则钱”的思想无孔不入,错综复杂,为此,我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还是育分?我们的学科教学在培养怎样的人?
黄音:其实,学科教学的正道早就明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都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于漪:你说得对。学习这两份文件后,我更坚定了德育进学科、进课堂的信念与实践。
学生进学校求学,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
较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分工分家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教学要提升全面育人质量,指导思想非进行改革不可。学校要切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赓续红色血脉的祖国建设者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须打好攻克堡垒这一仗不可。
为此,我提出:学科是德育主渠道,课堂是德育主阵地。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须扎牢做人的根基,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心的素质良好的时代新人。
黄音:目标明确,毫不含糊。但德育和智育两者关系究竟怎样处理才能提高实效?
于漪:德育和智育不是1+1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合。
德性、智性是学生成长之魂,德性是做人的道路方向,智性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初,课改提出三个维度,而今发展、提炼,使每个学科都有它的核心素养,但是这所有的核心素养都离不开“德智”二字,离不开学科的本质属性、特定内容。
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国家意识、民族情怀、文化自信、荣辱观念等,用一个“德”字来概括最为合适,在各个学科里又各有侧重。
“德智融合”不是两张皮,而是把学科中固有的育人资源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起来,播撒到学生心中,这是学科教学质量的真正所在。“德智融合”是相得益彰,使学科发挥真正的育人价值。
2005年起,上海“两纲”教育的推进做了很多有益的、有效果的尝试,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教育者。
孕育与形成
黄音:显然,思想不是脑子里固有的,更不会自天而降,而是来之于教育实践,来之于时代的叩问。这教育思想孕育的源头在哪里呢?请您展开回忆的翅膀说一说,让我也穿越历史体会体会。
于漪: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就提出“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这是由于现实的教学效果和理想的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差距,促使我剖析主客观原因,最后反躬求诸己,聚焦在教育思想的重大缺失。
我当时胸中只有书,奉为圭臬,认为只要教得一清如水,教学效果必然是好的。但是考察下来,不仅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差距悬殊。比如听课能力,我做过一点调查。
要学生反馈所上的这一节课的内容和程序,优秀的可以反馈到百分之八九十,特别优秀的可以反馈到百分之九十几,而听课能力差的只能反馈到百分之二三十,一般的就徘徊在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之间。
听课能力的强弱和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生活积累息息相关,而我在教学时无视学生的存在,有时就伤了学生的心。
由此我悟到: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课不是教在课堂上、写在黑板上,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
学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年轻生命,教学必须有针对性、适切性。
黄音:按理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学中“目中有学生”应是常识。但在大量教学实践中,重书轻人并不少见,您那么早就能意识到教育思想的重大缺失,这是教育实践给您的启发,看来学科育人的源头在教育实践。
于漪:对。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反思,会悟出很多道理,清醒地认识自己,努力长善救失。但总体来说,那时的认识还是朦胧的、肤浅的,往往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学科育人思想攀高一步是“文化大革命”以后。1979年《语文学习》第一期我发表专文,提出“既教文,又教人”的主张,阐述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黄音:当时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想解决什么问题?
于漪:“十年动乱”,语文教学遭到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教师获得解放,抓文化学习积极性高涨。但当时有两种论调很流行。
大流行的论调是“水到渠成”,认为语文教学什么时候讲思想教育,什么时候就质量低下。但我认为一定要区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革”时期用思想棍棒整人截然不同。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无意栽柳柳成行”。小流行的论调是“语文三年过关”,有一部分人认为要效仿国外,小学、初中过关,高中不用学语文。
但我认为,语文学习不能“三年过关”,中外课程设置不同,国外是语言教学,而我们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学习,不能照搬。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年龄特征、文化基础、思维发展、学习追求有很大区别,高中生正走向成熟,怎能停止他们的母语学习?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育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根不深不牢,是要数典忘祖的。
黄音:“既教文,又教人”主张提出的背景已清晰,想解决什么问题?
于漪:其实,这个主张提出的背景远不止上述情况,而是有较长时间的思考。简言之,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和教育正面经验的启发与支撑。十年动乱期间,我亲见黑白颠倒、善恶混淆、是非不辨的怪象与学习成绩、分数无必然联系,而是人的素质、品格。
我反复思考:我们究竟培养什么人?做人的底线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干什么?为谁辛苦为谁忙?
正面的教育经验令人鼓舞,不少我十几年前教过的学生来看我,说:“您应该多教《孟子》《文天祥传》等这类作品,让学生懂得什么叫中华民族浩然正气。我们现在虽然穷,但贫贱不能移,再穷,脊梁骨要硬,不能以洋为荣,拜倒在外国人的金钱权威之下。自己要有志气,要努力奋斗。”
这时我对“人”的认识,突破了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的局限,而是考虑到人的整体素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人要有人的样子、人的规矩,学科教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为学生做人打下扎实的基础。怎么培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与学科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使用训练之中,水乳交融,使学生受到熏陶,逐步把握做人的底线。
黄音:您的“既教文,又教人”的主张发表后,有何反应?
于漪:据我了解,反应不一。有些老师认为有道理,不管教什么学科都要把人教好。当时统管全国语文中小学教材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写信给我,说文中的观点“切中时弊”,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当然,也有不屑一顾的,认为教好语言文字就行,哪管那么多。其实,就我自己而言,也很不满意,对学科的性质、功能缺乏深入研究,育人的内容、途径、方法缺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
发展与完善
黄音:您还要继续探索,对初步形成的学科育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发展,逐步完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有没有标志性的事件呢?
于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弘扬人文,提高素质”,在学科性质上进行突破。因为当时学生在题海题库反复机械操练的情况,以及语文教学中老师上课的失魂落魄乱象比比皆是。读普通文、写普通文风行,经典著作弃之不顾。“为考而教,为考而学”风靡,功利第一,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求学不读书。尽管政府部门一再下发文件,但是阻挡不住。
教育说到底就是充实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好人生的底色。不能进行“精神残缺”的教育,肢体残缺可以用假肢来弥补,精神残缺,人的质地就很差,难以补上。
具体措施不能解决问题,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语文教学的行为。这就必须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界定,即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究竟是什么、语文学科要做什么。
教学行为受教育观念支配。群体性的教学行为往往受到某种思潮的教育观念支配。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率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方向,由此而引发出目的观、功能观等一系列观念。
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总是与自身到底是什么的争论相伴随。因此,语文教学要回归教育本质,必须对它的性质进行反思、追寻、调整,这样才能够切合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能够回应时代的挑战。
其实,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早有论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本质属性当然应该是工具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这一工具和它装载的文化、思想密不可分,不可能脱离思维、思想情感而凌空存在,它是人独有的工具,不仅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它还有文化代码的性质,有人文属性。
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我把国外语言学发展脉络简单梳理了一下,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文道关系一再推敲。再说,20世纪70年代,国外语言学领域有重大突破,核心问题就是认为语言和思维情感同时发生。回顾往昔,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只提“思想性”有局限。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多彩,除了思想以外,还有道德的、情操的、审美的种种特征,文化含量更不必说,因此,我觉得以人文性表述最为恰当。这是“弘扬人文,提高素质”的学术支撑。
黄音:理论上认识提升确实不易,比较、对照、分析、择取,是建立在广泛学习、反复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那教学实践又起什么作用呢?
于漪:教学实践仍然是走在前面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一直在思考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怎样使教文与育人无缝衔接,拿什么育人,怎样育人,全面实现学科教学的价值。
十多年来,我在两个转换上着力。
一是紧扣语文综合性特点,从单一的语言文字实用功能转换为立体的多维功能,根据教材固有的育人资源,融合语言文字的传授与训练,发挥思维功能、情感道德功能、审美功能、科学文化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就教学内容与目标而言,我提出“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感陶冶于一炉”。
二是紧扣语文实践性特点,从“教”统治“学”转换到以“学”为发端,通过“学”与“学”、“学”与“教”、“教”与“学”的多向交流,产生对话场,引领学生“身历其境”,发挥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主人翁意识,成为课堂群体学习中的发光体。这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黄音:看来,这些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对理论上的创新做了扎扎实实的铺垫。发展、完善同样离不开教学实践。厚实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改进、超越,是理论逐步完善的沃土。
守初心、爱学生、重积累
黄音:根据您的介绍,“德智融合,学科育人”教育思想的孕育、形成、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多甲子,发展脉络中有四个重要的节点:“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教文,又教人”——“弘扬人文,提高素质”——“德智融合,学科育人”,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教学实践是源头与沃土,时代之问是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准绳。激励您长期坚持不懈追求的是您的职业信仰。
学生至上是您的青春密码,在勘探学生成长奥秘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为此,想请您谈一谈有哪些思考可与教师同行分享。
于漪:你概括得很好。在我学科育人教育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紧密伴随的是学习、实践、反思,自我否定、自我改进、自我超越。
有三点思考供同行们特别是青年教师们斟酌。
一是坚守教育初心,迎接时代挑战,牢牢把握培养学生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使命。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各种价值取向、形形色色思潮、千奇百怪的现象都会影响乃至冲击教育,侵蚀缺少生活积累、判断力薄弱的未成年人。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背后都聚焦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国家、民族培养自己的后代,从来不会风平浪静,许多时候,许多方面简直是无硝烟的斗争。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强权国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要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它的国务卿杜勒斯临死遗言,把变色希望放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数十年来,殖民的野心未变,不过形式更多样,花样更翻新,迷惑人的手段更层出不穷而已。美国中央情报局曾这样直言不讳:“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上乘的宣传看起来好像未进行过一样,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他们认为这种宣传目的在使不发达国家人民崇美忘本,其重要性“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
这些都从反面告诫我们,政治上的清醒是教师立身立业之魂,不管什么形式的风吹浪打,都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信仰。
二是目中真有人,学生至上。
教育是人独有的活动,探究其本质,当然是培养人、造就人。这种培养与造就需要仁爱之心的倾注与普照。仁爱是一种大爱,它摒弃个人的好恶,没有名利的羁绊,尊重每个学生来之不易的生命,以广阔的胸怀、火热的心肠、纯净的感情浇灌他们成长成人。
教育不是万能,不可能把每个学生教成栋梁之才,因为学生主客观条件不同,千人千样。
但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都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教师必须教好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发挥潜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只有走进学生世界,眼看、耳听、心想,细心、耐心、精心,锲而不舍,才能和学生心灵共振共鸣,引领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这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不可摧的人力资源基础。要敢于教育、善于教育、主动作为。
三是深耕专业,重视积累,在扎实的学识上下工夫。
学科育人能力的强弱与专业水平的高下息息相关。育人的丰富资源蕴含在课程、学科之中,智育的、德育的、美育的,关键在慧眼识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需求、培养目标,择其要者撒播到学生心中。专业浅表,难以洞悉育人宝藏,智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须对从教课程的性质、功能、目的、任务、特点等深入研究,整体思考,而不是枝枝节节碎片化,更不是追风、抄袭。独立思考十分重要,教师要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有正确的判断力,对专业发展有自己的见识。
今日的课程改革更加深入、要求更高,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样。
历史告诉未来,教师须以中国立场、世界视野、精湛的业务,回应时代的呼唤,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信念、勇气和毅力书写全面育人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