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走进高中做课题 计划助力“小萌新”叩开科创之门
2023-12-04 在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上海市控江中学学生周翼涵凭借课题《面向爬楼梯应用的轮腿可变式越障机器人》,从11346项申报中脱颖而出,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版块一等奖。
事实上,当时进入高中还不到一年的周翼涵,已经多次获得青少年科创领域的奖项。当许多同学还处于初高中衔接的“萌新”阶段时,他已经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开展他的课题研究了。
这可能得益于他在初中时就参加了控江中学教育集团推出的“前滩计划”。丰富的课程与活动,以及来自初中和高中的双导师指导,让他从零起步叩开了科创世界的大门。
共享课程、开放社团,让“小萌新”叩开科创之门
控江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17年,是我区区域内唯一一个初高中跨学段教育集团,由核心校上海市控江中学、上海市杨浦双语学校、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上海市十五中学、杨浦初级中学、上海市第二十五中学共同组成,涵盖1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所民办初中、4所公办初中学校。
2019年,集团推出了指向培养科技创新素养初中-高中衔接教育的“前滩计划”。
控江中学校长吴巍介绍,“前滩计划”在推行之初,主要是面向控江中学学生开展科创实践体验活动。而随着控江中学教育集团紧密型合作办学的推进,集团成员校之间开始尝试建立长效稳固的联动机制,控江中学的优质科创资源辐射到成员校,“前滩计划”也相应地做了延伸式发展。
具体来说,“前滩计划”就是将控江中学的科创课程和科创中心与集团内各初中共享。在各初中从六年级起选拔组建科创班,针对各校科创班的学生实施从科学素养到科学方法再到科研启蒙的教育,希望在集团内各初中营造科创氛围、选拔优秀学生和夯实科创基础,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好积淀和储备。
控江中学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各类综合素养共享课程分享给成员校,成员校根据自身诉求对课程进行选择。
除了课程配送,控江中学还向成员校学生开放部分社团、选修课程,及多个创新实验室。
加入“前滩计划”时,当年还在读初中的周翼涵接到了“闻所未闻的一项任务——撰写创新性实践报告”。
回忆起第一次走进控江中学参加创客体验课程时的经历,周翼涵感言:“对当时尚在理科基础知识中摸爬滚打的我而言,一份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字的报告,其中还涉及许多大学甚至更加高深的知识,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得益于控江中学提供的课程清单,周翼涵逐渐发掘出自己在机械工程上的兴趣和特长,并且在初中的时候就加入了控江中学物理学术竞赛社,原本遥不可及的课题研究似乎不再神秘。
活动共享、志趣引领,“大手牵小手”萌发成长动力
除了课程的输出与共享,集团还成立“控江教育集团学生科创活动基地”,组织各类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助力成员校学生点燃科创梦想。
每年年底举办的控江中学科技嘉年华都向集团成员校敞开怀抱。活动开设生命科学、物理工程、计算机数学、环境化学、社会科学等多场课题展示,还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素养。
每年春天,控江中学还会举办“春日游园会”社团展示活动,同样邀请成员校的学生们一同参与。在各个社团摊位“打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对高中生活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由此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
通过集团化办学,各成员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学活动也更加丰富,逐渐形成了“高中生带初中生”“大孩带小孩”的混龄同伴教育新模式,形成了良性的志趣互培、学习互助、实践互动的效应。如今,周翼涵接过了学校物理学术竞赛社团社长的重任,昔日满怀憧憬的初中生已经成长为了下一届新生的引路人。
深入社区、发挥创意,在“行走”中激活创新力
近年来,“前滩计划”还将创新教育的触角伸向了社区。
走进社区的集团文创课程是控江中学近年来的重要实践之一,控江中学文创中心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确立了文创项目化教学目标,将文创项目化教学融入社区共建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比如,学生们围绕“如何用滨江改造中的可回收废弃物制作发声乐器、并组成乐队”这一挑战性问题,通过搜集社区旧改中遗留的塑料包装、快递纸箱等,制作音色不同的乐器,并组成乐队演奏,用有趣的方式,赋予可回收废弃物音乐能量,既培养环保理念,又以独特的方式保存了社区记忆。
通过社区文创项目,学生们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创意与解决方案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从社区的受益者努力变成社区的参与者与设计者,在实践和创造中提升对城市发展的认知和公民责任意识。
在“前滩计划”的引领下,不少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逐渐崭露头角。据统计,在控江中学创新大赛的获奖学生中,有35%的同学来自“前滩计划”。在第十二届杨浦区高中生“双进入”探究活动录取名单上,控江中学有14位学生入选,其中11名来自于“前滩计划”。
“前滩计划”的实施,为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开拓了新的路径。据介绍,未来控江中学还将针对各集团校的办学难点、痛点,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帮扶服务,集团也将继续探索深度合作办学的机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