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机融合

2023-06-13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精神,按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在“1+22”院校合作启动会上的部署,一体推进新时代法学研究、法律教育和司法实践的衔接融合,协同打造院校合作共建创新品牌,6月12日上午,区人民法院和复旦大学法学院举行合作共建签署活动,暨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座谈会。
  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朝晖,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瑾,法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区人民法院党组班子及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会上,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杰华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瑾共同签订《复旦大学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共建“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教学实践基地”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双方各自优势,促进法院和法学院在“政产学研用”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提高法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共同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1.合作原则
  遵循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在教学实习培训、决策咨询等方面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实践平台、高校与法院良性交流互动的合作平台。
  2.合作内容
  制定法学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定期选派法学院学生赴法院实习,法院提供实习机会和条件,安排资深法官担任实务导师,履行监督教育管理职责,撰写实习评价和证明;
  经法院推荐、法学院遴选,定期邀请刑事、民事、商事、知识产权等领域优秀法官为法学院学生开设讲座等实务教学;
  协商确定法院干警赴法学院学习培训等事宜;
  双方以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为切入,共同主办学术沙龙,研判法律适用中的前沿、热点、疑难问题。
  3.共同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基地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联络人;
  双方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时沟通教学调研、实习实践、合作培训等讯息;
  法院为基地建设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工作支持,为法学院教师、学生的调研、实习等提供便利,法学院为法院决策咨询、联合调研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随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朝晖和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共同为“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受聘为区人民法院特邀咨询专家。特邀咨询专家可以从法学专业视角出发,对人民法院重大决策、公正执法办案、推进司法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等工作独立发表咨询意见,有助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拓宽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健全完善司法公开和科学决策机制,有力推动法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签约活动后,与会人员围绕“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主题开展座谈交流。

  精彩发言节选
  杜宇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法律实务教学,与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合作开设了35门法律实务课程。目前正在与法院开展要件事实审判方式探索,今后要在类案裁判、实务课程、调查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区人民法院的交流合作。
  钟妮 复旦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区人民法院打造的“青青”系列院校合作创新品牌,非常贴合法学院开设“第二课堂”的现实需求。入职法院是当前法学院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希望法院能推荐优秀法官到法学院讲授实务课程、办案心得、职业规划等内容,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法官和司法实务,助力顺利迈入“从校门到院门”的职业路径。
  孙晓屏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我与区人民法院的渊源很深,我做过10年的特邀监督员,今年4月也受邀参加了“青青日常”学术沙龙活动。今后希望院校之间在疑难案件研讨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丰富形式和内容,让法学院师生切实理解法官思维,让法官裁判获得更多理论支撑。
  钱海啸 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当前法学院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更多停留于书本和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要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各项制度,为法律学科的良性发展和法律实践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同时,法学理论研究也将为公正执法办案、完善工作机制等提供智库支持,论证刑事案件判前社会效果评估等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叶兰 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从自身经历出发,法学院学生赴法院实习,对其了解真实司法生态、确定职业路径非常重要。合作中,既要强化法院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又要通过疑难案件研讨、前沿理论分享等方式助力提升审判质效,打通法学院与法院协作共建的路径,打破法学教育和法治实务之间的壁垒。
  姚伟 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法院将积极配合复旦大学法学院做好“第二课堂”的创建和发展,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实证研究等提供便利条件。探索专家学者赴法院“软挂职”制度,由专家学者根据任职、调研、教学等需要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助推院校共同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表示,复旦大学法学院始终注重从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高度力推法学院与法院的交流合作,与上海三级法院建立了紧密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培训联系。区人民法院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家与复旦大学法学院以单独签约形式开展合作的基层法院。院校之间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互动协作。
  一是人员交流方面
  健全完善聘任优秀法官担任实务导师制度,鼓励支持法学院专家学者到法院等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促进院校法治人才深度交流互动。
  二是人才培养方面
  不断优化实务专家参与的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将实践教学覆盖招生、实习、就业辅导等各环节。积极为法院人才进修、学历晋升等提供师资等便利条件,助力提升司法人才综合素养。
  三是联合调研方面
  除进一步推进当前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与区人民法院开展庭审方式改革研究合作外,还要在要素式审理、区法治建设等方面,加大与法院的联合调研、改革探索力度。
  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朝晖指出,此次签约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强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沟通交融、深化法律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更是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人才保障的积极举措。
  一是坚持奉法强国
  合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要立足全局,促进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的知行合一;要多措并举,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协助开展实践教学;要开拓创新,探索实习法官助理、大学生调解员等新制度,拓宽法治人才培养路径;要提升规范性,细化实习生、实习法官助理等的培养、管理和评价标准,协同高校优化学生的升学就业选拔推荐机制。
  二是构建长效机制
  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
  要加强资源共享,法院为法学研究提供案例等素材,高校为法院干警司法调研等提供师资便利;要加大人才交流力度,让专家学者到法院挂职研修、锻炼调研,选派审判骨干到高校法学院讲授诉讼实务等课程;要深化联合调研机制,通过论文课题写作辅导、精品案例评选等方式,邀请高校教师帮助法院干警提升调研能力和写作技巧,院校共同就审判实践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等。
  三是立足区域发展
  因地制宜提炼鲜明特色打造创新品牌
  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我区“百年大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全新打造“青青”系列院校合作品牌:“青青相依”,与高校签订交流、合作、互助协议,巩固和提升法院和法学院之间的守望相依;“青青河间”,升级打造位于河间路29号的法院博物馆,通过预约参观、“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提升司法活动的透明度和参与性;“青青子矜”,持续开展“庭审进校园”“学生进法院”活动,推动“矜慎谦抑的青年法官”对话“青春朝气的莘莘学子”;“青青日常”,常态化组织前沿热点法律问题学术沙龙,打造“青年法院干警”对话“青年高校教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交流平台。

  代表点评
  李向农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十五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市律师协会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专章进行论述和专门部署,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发挥人民法院等法治实务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和支持院校深度合作互动,努力培养大批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区人民法院与复旦大学签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合作框架协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的积极举措。区人民法院立足于杨浦“百年大学”较多、高校资源积聚的区情,打造以“青青相依”共建实践基地、“青青河间”法院博物馆、“青青子矜”庭审观摩交流、“青青日常”法官教师对话为代表的“青青”系列院校合作创新品牌,充分发挥了法院和法学院在司法实务、法学研究、法律教育方面各自的优势,有力推动了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创新和人民司法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