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浦区“十三五”重点功能区发展专项规划》的解读 2016-04-22

关于《杨浦区“十三五”重点功能区发展

专项规划》的解读

2016422日)

 

2016415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印发《杨浦区“十三五”重点功能区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功能区规划》)。《功能区规划》总结和回顾了“十二五”重点功能区发展主要成效,并明确了“十三五”重点功能区空间布局、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等,是指导本区“十三五”时期重点功能区发展的纲要性文件。

一、《功能区规划》编制过程

《功能区规划》编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区发改委于20149月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开展《杨浦区“十三五”以功能布局优化带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于20153月形成课题最终成果,作为《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基础。

2.规划起草阶段。20154-10月,根据前期的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区发改委会同各配合部门共同编制形成《功能区规划》初稿,并组织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广泛听取区领导、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方方面面的意见,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3.论证完善阶段。201511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14项专项规划进行审议。20161月区人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后,《功能区规划》对照《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经2016329日区政府第1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功能区规划》主要内容

(一)关于“十二五”重点功能区发展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聚焦五角场、滨江发展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和新江湾城五大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南北联动和功能融合发展格局,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五大功能区区级税收年均增速快于全区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占全区比重提高至42.9%,建成商业商务资源面积约234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科教为特色的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加快推进滨江发展带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以现代设计产业为核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效应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江湾城社区。

(二)关于“十三五”重点功能区空间布局

根据《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杨委办发[2015]24号),站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战略高度,将区国土空间划分为“西、中、东”三大功能区域,坚持以重点功能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的统筹协调,优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功能联动融合效应,增强高端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和生活品质。

(三)关于“十三五”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是有力承载国家、上海市“十三五”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推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积极构建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基本框架。

基本原则是坚持“东西联动、南北互动”原则,围绕“科创中心谋布局、基础设施补短板”,有效整合空间资源、释放功能联动融合效应,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不断融合,着力提升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西--东”城市空间布局。

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功能布局更加清晰、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创新生态更加完善、综合实力更加强劲的重点功能区发展格局。为到2020年形成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基本框架奠定扎实基础。

(四)关于“十三五”重点功能区主要任务

一是聚焦西部核心区,打造“创新经济走廊”。全面提升西部核心区的整体水平,围绕“学城融合、产城融合、创城融合”,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构建以科教为特色的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为核心,以复旦全球创新中心、环同济设计、总部基地为支撑的创新经济走廊,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西部核心区开工建设商业商务资源面积214,达到680以上,约占控详规划总量的95%,年均区级税收增速快于全区平均增速,到“十三五”末,区级税收总量约占全区比重72%

二是优化中部提升区,构筑“创客生态社区”。中部提升区是西部核心区和东部战略区的功能延伸和生活配套区域,以隆昌路-营口路-中原路为界,形成与东西两大功能区协同发展的功能布局,充分利用老厂房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旧社区等资源,主动承接西部创新经济走廊和东部滨江国际创新带功能溢出和辐射效应。重点打造创新创业、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宜居宜业宜创生态社区。“十三五”期间,中部提升区开工建设商业商务资源面积16万㎡,达到105万㎡以上,约占控详规划总量的40%,年均区级税收增速与全区保持同步增长。

三是深化东部战略区,形成“滨江国际创新带”。按照“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形象国际化、服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开发建设速度,高品质、高门槛、高标准打造滨江国际创新带,成为新一轮发展战略高地。“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滨江南段开发建设,完成滨江中北段控详规划的全覆盖,规划建设环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街区。“十三五”期间,东部战略区开工建设商业商务资源面积222,达到310以上,约占控详规划(不包括滨江中北段)总量的67%,年均区级税收增速快于全区平均增速。

(五)保障措施

一是市政基础设施先行。优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大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坚持社会事业均衡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聚焦资源配置和品质提升,建设符合功能区域定位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商业商务环境配套,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领导小组推进功能区建设工作机制,统筹考虑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和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布局。强化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功能,创新产业发展运作模式,确保专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