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人民日报对话杨浦区委书记,来看这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实践
2024-10-11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对话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一同探索杨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奥秘。从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互联宝地到228街坊,边看边聊边议,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共话杨浦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实践。请跟随镜头,去直观感受越来越“YOUNG”的杨浦吧!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新质生产力的来源是科技创新
近年来杨浦充分发挥科创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机构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批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能级的平台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就是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力打通新质生产力“最初一公里”的有力尝试
目前50余名老师在这里工作研究数交院把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方向的青年聚集在一起方便他们交流互动
每个房间都挂着黑板甚至在走廊、茶水间公共空间都配备了黑板数学家们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随时可以在黑板上演算交流、互相探讨帮助他们的灵感落地在这里一片“涂鸦”可能激发重大的发明创造。
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拿出这么大空间给数交院背后是杨浦独特的考量。
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众多一流高校比邻目前数交院与复旦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形成科技资源的交流和交换。
杨浦大创智功能区内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近依托数交院这样的高能级研发机构提供便利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寸土寸金”的地方日后会成为“日进斗金”的地方。
在打造创新策源地方面未来杨浦将明确自身定位围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当好高校科研院所的“后勤部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支撑围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当好创新主体的“战略合伙人”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互联宝地
互联宝地的前身是有着近80年历史的宝武集团上海二钢厂。2015年起,杨浦区与宝武集团合力推动二钢厂地块转型,依托“厂区- 园区- 城区”的转型发展理念共建“互联网”产业园。
这几年围绕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推动着传统的制造产业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互联宝地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这里现在已聚集的一批互联网企业,既有上海本土培育发展的像得物这样的企业,也有近年来引进的像美团这样数字平台的企业。
在助推得物发展过程中,杨浦做了许多工作。从政府来讲,第一个就是在政策支持上他们现在围绕打造品质电商标杆的这个目标在推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在这一方面也给它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二方面,就是做好了有关的企业服务,比如在企业出海上,做好包括知识产权、法律等方面服务,以及相关国的政策辅导。第三个加强协同配合,因为得物这家企业不只是在杨浦,在虹口、嘉定都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在杨浦主要是重点发展技术服务。
美团在上海的两条航线都落户杨浦,这对于杨浦来说 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从去年美团提出想开拓这个业务新品种之后,相关部门就积极地与美团配合,推动这些设计设想去落实、去推进。对杨浦来讲像这样的企业对拓展新业务,开拓新场景有积极性的“奇思妙想”,支持和配合他们,为杨浦在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以及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开发上,能够力争成为一个集聚区和新示范。
杨浦聚集了这么多企业,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第一就是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了杨浦的产业地图,以数字经济为主导方向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两个重点方向,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和创意设计产业这三个千亿产业集群。
同时也前瞻部署布局像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归结为“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方面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集聚更多先进的生产要素。第三方面就是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不同服务需求提供相关措施,立志打造一个营商环境的“最暖城区”。
228街坊
228街坊是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经过改造焕新,现在这里有农贸市场,还有“小修小补”服务、体育健身设施、党群服务驿站、熊猫饭堂、创寓228等,服务不同群体。
创寓228既保留了过去新中国劳动者生活乐园的场景,又焕新成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生活的家园,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互动互融。
在建设公租房、人才公寓方面,杨浦在三个方面做了探索。一方面就是结合城市更新,多种方式筹措房源,通过改建、纳管、划拨等多种形式,已经筹措了28000多套各层次人才需要的住宅。
第二点是坚持梯度化供给,更加精准地适配住房需求。第三点是精准化服务,在人才服务上更多地体现了精准高效和自主,比如建立了一个综合服务型平台,针对这些企业为服务人才的需求,鼓励他们自主来申请、认定、分配。
创寓不仅是年轻人的居住空间,更是他们交流思想、学习成长的理想之地。在这里,青年才俊汇聚一堂,他们分享着各自的梦想、经历与见解,共同构建一个多远、开放、包容的学习社群。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杨浦这几年致力于改革创新,特别是围绕人才的“引、育、用、留”四个环节。在引进人才上面强化了精准性,缺什么引什么。育才方面,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就业的实训基地,推行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有关的人才培养跟就业需求能无缝对接。
用才方面,把人才使用的自主权交给企业用人单位,以它们为主体来确定哪些是人才。最后是留才,围绕人才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需求,提供链条式、保姆式一系列的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