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孤独症儿童 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心灯——区民政局举办“温暖小屋”儿童工作者赋能培训
2024-04-15亮灯!让“星星的孩子”不孤单
拥抱孤独,爱无界限
孤独症儿童通常不擅长与人沟通,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就像天上的星星,在属于他们的“夜空”中独自闪烁,因此也被称“星星的孩子”。为提升未保工作人员关爱孤独症儿童的工作能力,近期,区民政局联合上海市黄浦区连馨社区公益服务中心举办主题为“关爱孤独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心灯”的杨浦区“温暖小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儿童工作者赋能培训暨主题论坛。控江路街道、江浦路街道、长白新村街道的60余名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参与了本次活动。
来自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的韩冬医生和连馨公益的心理咨询师徐静,从基本概念、发病诱因、早期发现警示指标和科学治疗等方面科普了关于孤独症的专业知识,帮助未保工作人员提升个案干预的能力。在论坛环节,控江路街道儿童督导员刘铭晖、韩冬医生和徐静老师分别从各自角度讨论工作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孤独症个案,并一同探索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现业内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使用术语“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等为主要症状,患儿多数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
孤独症的“五不”表现
“不看”
孤独症的孩子大概在婴儿期,比如8、9个月的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和父母对视。当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不会用眼睛看自己。
“不应”
家里人叫孩子的时候,他不会回头看,也不会回应爸爸妈妈。
“不指”
没有姿势语言,在小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不同意的时候不会摇头,同意的时候不会点头,有需求的时候,也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说”
不会主动使用语言,不会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也不会与人对话。
“不当”
孩子的行为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行为方式非常奇特,让人感到非常难以理解,比如非常多动,反复开关水龙头,反复开关门,反复用手想去转动电扇等。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
接下来,区民政局将进一步完善孤独症儿童的关爱服务措施,不断提高儿童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关爱能力,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