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每一名学生 杨浦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全覆盖

2023-11-27

  如果更多学生的需求和细节能被老师关注,在精神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那就有可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这就是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探索“全员导师制”的初衷。在全市中小学试点“全员导师制”3年以来,杨浦区全体中小学均已切实落实“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全区育人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下已发生了质的提升。
  坚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坚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老师们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是家长的知心朋友。
  “导师团”共研共导,擦亮每一颗小星星
  “每个孩子都是那颗独一无二的星,当星星看起来灰蒙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肩负起了擦星星的责任。”上海市市光学校老师任倩倩如今自诩自己是一名“擦星人”。
  初一学生小张由于有轻度的多动症,在课堂上注意力十分不容易集中,不是玩橡皮,就是玩笔,常常需要当堂老师对他不停耳提面命,作业的情况反馈也是十分不理想。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教育要目中有人难,心中有人更难。心中有无学生,是师德修养高低的问题。”作为一名刚带完初三回到六年级的班主任,任倩倩决定放下偏见,尽全力将这个蒙了点灰尘的“小星星”擦亮。
  一方面,任倩倩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搭建起和小张父母的沟通桥梁,共商育人良策。其次,通过“导师团”老师们的共同耐心观察,发现小张在做自己喜欢或者力所能及的事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对自己的行为有很强的控制力。于是,在语文课上,任倩倩会让小张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引起他的好奇心,以此让他主动集中注意力。同时将路程最远的值日岗——扔垃圾岗位分配给了他,让他通过走动释放精力。通过学生家访、谈心谈话、书面反馈等导师工作的系列开展,小张终于逐渐踏上了自己的成长大道,顺利完成了“小升初”的平稳过渡。
  “在教育的天空中,有的孩子一出现就是闪亮夺目的,而有的孩子是晦暗不明的。作为一名‘擦星人’,当他们蒙尘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就用自己的光芒,用自己的耐心,为他们亮起前行的路,守护他们仍还弱小的光芒,直至熠熠生辉。”任倩倩作为老师,也在这一过程中,懂得了师爱的真谛,品尝到教育的无穷乐趣。
  在试点“全员导师制”三年以来,学校的“导师团”共研共导的机制发挥了极大作用,面对很多和小张同学类似的案例,“导师团”发挥集体智慧为学生“量身定做”育人方案。今年,学校还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和主要成长问题,如六年级小初适应,七年级青春期人际交往、八年级学业压力、九年级生涯启蒙等开设“导师团”心灵成长专题辅导课程。目前,市光学校这一以“导师团”导育为特色点的实施方案已入选上海市首批校级“全员导师制”优秀方案集。
  强化教师研训,赋能导师成长
  这只是发生在我区各个中小学校园内的一个小片段,自“全员导师制”实施以来,我区各个中小学校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第一位,积极开展和落实全员导师的个性化活动,加强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心关怀和陪伴指导,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9月份,区教育局印发了《杨浦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和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要求,有效发挥全体教师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提升中小学育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全员导师制,其落地实施,难点在于如何提升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协同各方面育人主体的力量,打通各个育人环节,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克服育人中存在的盲点、断点和脱节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除了把书教好,做好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回归到育人的初心,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市光学校德育主任徐燕萍说,为了深化“全员导师制”的精髓,需要强化教师研训,择优构建共享课程,帮助导师进一步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同时,建设丰富多元的导师研训课程资源,通过专家导航、案例研讨、自主学习等途径开展多样化研训,赋能导师成长。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全员导师制”这项工作不是完成一项项规定动作,而是需要用心用情地付出,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据了解,我区的“导师们”正在积极探寻新的沟通方式,以拓宽师师、师生、家校的交流时空,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促进更多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有些“导师们”和学生们一起抽盲盒做游戏,也有一些“导师们”通过手写卡片和学生们互动,通过种种灵动的方式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的那把钥匙,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成长路上更细致的呵护。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