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视角下的滨江 “小小社区规划师”亲自来设计

2024-05-29

  自去年《杨浦区儿童友好导览手册(2023版)》发布以来,漫步在杨浦滨江这片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即可开启“一米高度看世界”的全方位视角,这里筹措一切最优质的资源,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集交通安全、环境生态、体能拓展、文化艺术等功能为一体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更能彰显这片儿童友好城区文明发展深度的是,儿童的观点、意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重视。
  近日,在杨浦滨江连续举办了两次别开生面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共创活动。几十名大孩子小孩子围在一块儿,跟着同济大学的老师们一起深度参与到杨浦滨江儿童友好空间创建决策、建设、管理与运营中。儿童们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翁,他们化身“小小社区规划师”,从自身“一米高度”视角出发,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奇思妙想融入这座人民城市。
  活动由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Age-friendly Community Lab)联合举办,杨浦滨江妇儿之家、杨浦区校社联动儿童友好成长项目组联合昆明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等区域内中小学校共同参与。
  “童言童语”,参与城市建设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杨浦滨江的魅力,发掘杨浦滨江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提升潜力,同济大学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的助理老师们绘制了趣味十足的“杨浦滨江探索地图”。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沿着杨浦滨江南段路线展开探索式漫步,沉浸式体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特殊魅力,以他们特有的视角拍照记录在杨浦滨江漫步过程中的空间感受与问题。
  “我喜欢绿之丘,这个建筑看起来很庞大,很舒服。绿色包围了整个建筑,让我感觉很快乐。”
  “我喜欢渐变色的艺术装置,很有设计感,会让我联想到画画时的调色盘。”
  “我喜欢雨水花园,绿色让我感觉很安全,心情舒畅,空气很清新。”
  通过探索式漫步,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船厂附近的空地灰蒙蒙的,希望多增加些植物。”在助理老师的引导下,“小小社区规划师”们畅所欲言,结合一张张影像照片,用童趣的语言表达他们对杨浦滨江空间场景的多样观察。这些“童言童语”的价值在于,对其提炼放大之后,可以将儿童视角纳入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
  拼贴图画,设计滨江场景
  在杨浦滨江,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生活游玩的便捷,随处可见适合儿童身高的洗手池、低位饮水设备、无障碍卫生间等儿童友好设施。如今,对于更多公共建筑的适儿化改造,孩子们有自己的主意。
  通过滨江地图游戏,“小小社区规划师”们用贴纸标签标记他们对滨江空间的感受、需求、想法和兴趣。“我喜欢夜晚的滨江广场,晚霞和远处的杨浦大桥很漂亮。希望可以增加一些路灯和儿童自行车停车位。”通过参与绘制、讨论和反思,培养了他们对环境的思考能力和参与意识,也帮助空间设计者从活动满意度、服务多样性、空间安全性、有趣性等多个维度提升滨江空间提供参考。
  国际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对视觉图像和色彩的感知较为敏感,在本次工作坊中特别增设视觉偏好调查和拼贴图画设计环节,依据提供的照片“小小社区规划师”们自由选择最想休息、玩耍和散步骑行的滨江场景,同时也为一些特定的滨江场景选择希望增加的色彩。
  为进一步让“小小社区规划师”们的想法能够在杨浦滨江空间中实现,工作坊提供了四个可能开展更新的空间场景,邀请“小小社区规划师”们发挥想象力,通过拼贴图画的形式,自由在场景中拼贴植物、游戏设施、服务设施、地面铺装等来描绘他们对杨浦滨江空间更新的想法。
  杨浦滨江“小小社区规划师”系列儿童工作坊的开展旨在于探索支持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工具,提炼有效提高儿童参与水平的工作方法,示范性开展儿童参与共创实践,持续提升儿童参与意识与技能,促进儿童融入社会生活、全周期参与建成环境的改善。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