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焕活社区 来看江浦路街道一小区变化

2025-05-26 来源:上海杨浦

  江浦路街道从一脉三园“”起步用了六年的时间,探索建立了“从共商起步,从共建开始、以法治为依托、以共管为长效,以共享为目的”的江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这六年的实践中,江浦路街道各居民区党组织围绕“四共一治”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居民区党组织的新时代先锋堡垒作用。来看看恒阳花苑小区的变化。
  破题:优势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底色
  作为2005年建成的成熟社区,恒阳花苑小区既有党建基础扎实、新老传承活跃的优势,又面临党建文化展示不足、公共设施老化等现实问题。绿化率高保存度背后是植被品质参差、景观特色缺失的尴尬,年久失修的罗马柱和破损座椅更让居民活动空间活力渐失。
  恒阳居民区党总支多次实地走访改造前旧址,调研恒阳花苑社区居民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残障人士等人口特点,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喜好,并通过社区微讲堂,向居民介绍项目意义、宣传改造带来的好处,传播先进社区治理和更新理念,为后续微花园的设计和维护打下基础。
  解题:可参与式治理的多元实践
  对此,恒阳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党建微花园”工作小组,联合街道职能部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社区组织等组建“红色智囊团”。同时,在全小区发放征询单征询意见,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开展党建微花园征名征文等活动,共同商讨花园的布局、植物的选择、空间的利用等,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微花园建设,共同维护和管理微花园,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共治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打造“三共”参与机制:通过共建共享式认养,开放“种子驿站”,鼓励居民自行种植并认养绿植,每株花草专属的“成长身份证”成为社区情感纽带;推行共创共美式营造,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墙体涂刷,组织“变废为宝”创意工坊,引导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制作“彩色瓶盖墙”“纸杯折叠伞”等趣味装置,装点微花园艺术墙及货架;构建共展共育式赋能,开辟“社区故事窗”“花箱”等展示空间,让微花园成为居民才华绽放的舞台、社区文化传承的载体。
  另一方面,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进行专业设计,对罗马柱等历史元素采取“整旧如新”策略,既保留社区记忆又注入现代美学;针对社区活动需求,新建彩色透水混凝土健身步道;通过植物分级配置,打造“四季有景”的立体绿化系统。
  焕新:从空间更新到治理升级
  经过改造,恒阳花苑小区物理空间焕新蝶变。同心党建微花园重点打造“党建艺术墙”“亲子活动角”“睦邻花圃”三大空间,其中“党建艺术墙”的宣传内容包括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中国共产党章程》、创文宣传标语、楼组党建情况等;“亲子活动角”设置货架张贴和展示青少年手工制作作品和历年社区亲子实践活动照片;“睦邻花园”打造开放式“花园议事厅”和“睦邻杂货铺”。改造后的微花园实现“三个转变”:安全隐患点变景观打卡点,废弃角落变议事花园,单一绿化变复合空间。
  同时,恒阳居民区创新突破治理机制。以居民区“三驾马车”、设计师为核心作为共治枢纽推动多方联动;创新治理方式,以活动、事件推动社区氛围营造;创新建设模式,由街道拨款建设、联合非营利组织开展项目,过程中推动居民参与,居民以义卖、捐款等形式为项目筹集资金用于运营维护。
  此外,“同心微花园”以党建阵地为纽带,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组建志愿服务队,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以“红马甲”带动“绿马甲”,使党建引领从概念转化为可见可感的行动标杆。恒阳居委会还设立了居民自治小组,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逐步让居民从“与我无关”的冷漠和无感发展到“自建自享”的满足和参与。
  恒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丽表示,恒阳花苑“同心党建微花园”的实践证明,老旧社区治理不是简单的硬件翻新,而是通过党建引领激活治理共同体意识。当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社区就从居住空间升华为情感共同体。未来,居民区将深化“多元共治”治理模式,把微花园打造成为培育社区精神的露天课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基地,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流淌在社区血脉中的基因。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