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骑手友好社区” 探寻配送时间节省20%的背后
2024-11-28 增强新就业群体在城市中的归属感、认同感,首先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今年以来,殷行街道重点聚焦解决快递员、外卖员等骑手群体普遍面临的“进门难、充电难、定位难、休憩难”等问题,打造上海首个“骑手友好社区”。
拥有着20万人口的殷行街道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大居”,一个小区内有三个居委会是非常普遍的。殷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薛春笑经常到居民区走访调研,但有时候仍然会走错路:
薛春笑:“小区里面有大包围还有小分割,门牌号码又是跳跃式的,所以快递小哥更容易走错了。”
目前殷行地区聚集了35家外卖行业、8家平台和700多名骑手小哥。不解决好“迷路”问题,小哥们只能靠加速骑行抢时间,增加安全风险,而配送延时投诉多,又会激化居民和骑手之间的矛盾。意识到这些问题后,街道决定以“一张地图”作为突破口,将小区里的出入口、楼号、公共设施等信息做出清晰标注,并通过线上骑手App地图笔记优化配送推荐路线。
薛春笑:“我们就从骑手友好地图开始避免他们走弯路,现在是87个小区都做了。”
一张张清晰的彩绘地图,一个个醒目的楼号牌、道路牌出现在小区后,骑手们平均每单可以节省20%的配送时间。而这20%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那就是社区对骑手们的接纳。外卖小哥庞臣鸿之前在许多地方都跑过,可来到这里后感觉很不同:
庞臣鸿:“真的不一样,指示牌什么的都做得很到位,就很温暖。”
“温暖”还有很多。利用数字手段实现骑手身份一键认证,破解“进门难”;增设骑手专属充换电柜,解决充电困扰;开设“袋鼠宝贝之家”为骑手的孩子们提供日间免费看护;充分利用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为骑手提供一个可以随时休息的驿站。在殷行街道社工办副主任戴平看来,只有更大范围的接纳,才能换来更大程度的融入。
戴平:“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在小区门口配置冰的矿泉水、冷饮,包括有的骑手小哥过年不回去的,阿姨妈妈包饺子包馄饨,大家一起就很开心,沟通起来就越来越顺畅。”
如今,服务殷行地区的700多个骑手都加入了各个社区群,这些从前的“管理变量”也逐渐转变为新的“治理力量”。开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蓓芳在和小哥们打交道的时候明显感到,他们对这里产生了“家”的认同感。
张蓓芳:“一开始小哥的电瓶车车速快,车就随意停,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独居老人,快递小哥会顺便垃圾带下来扔掉,台风期间会群里说几号楼的几楼有一个花盆没拿,你们快点通知。”
面对蓬勃生长的新就业群体,殷行街道仍在不断寻找更多切入口。比如,新成立的“三新”党群学院,就与一名骑手的一句话有关。
戴平回忆说:“他说我也不想一辈子就做小哥,那么我们回来以后内部就在分析怎么样回应他的诉求,比如职业培训、急救培训、法律咨询,还有找了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分析后面会怎么发展等等,应该从哪方面提升自己。”
00后的山西小伙苏家正就成了这些课程的忠实粉丝,他感觉自己的认知世界慢慢变大了。
苏家正:“从早忙到晚就是一个人,苦和累都会自己消化,确实会很压抑。但是我上次参加心理培训,他讲到了要多夸夸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方法很简单,但确实有作用。”
记者:“你会夸自己什么?”
苏家正:“我夸我自己今天完成了单量的标准没有偷懒;我会夸我自己勇敢地在下雨天、大风天完成我的工作。如果说我脚踏实地,我相信我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是在往前走,就勇敢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