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学子荣获市“优秀小研究员”荣誉称号
2025-05-26 来源:上海杨浦 近日,2024年度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员名单揭晓,经过激烈角逐和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我区再获佳绩,共有6位同学荣获“优秀小研究员”称号及优秀小研究员提名奖。
在这次评选中,我区学子表现优异,上海民办兰生中学的谈为霖同学荣获“优秀小研究员”称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周立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史济桓、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的谢浩恩、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汤培镕、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洪培铧这5位同学获得“优秀小研究员提名奖”,祝贺以上同学。
在复评开始前,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杨浦分院的老师们也对参与复评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指导,帮助这些候选学员更好地梳理、表达和展示个人能力、素养和潜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学员的风采。
“优秀小研究员”风采
谈为霖 上海民办兰生中学
谈为霖同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阳光男孩,喜欢数学和朗读,热爱各类运动,是一名游泳健将,唱歌也是他的强项。同时他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未知的事情喜欢问个究竟。一次偶然的逛超市买苹果的经历,引发了他对农药残留问题的思考,带领他踏上了科研征程。他一直将“以探索为经线,以创新为纬线,编织人类科技的浩瀚星河”作为座右铭,激励他在科创道路上不断前行。
“优秀小研究员提名奖”学员风采
周立杰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周立杰同学的科技创新之路始于初中时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实践尝试。那时的他对机械与电子设备充满好奇,偶然间在科技杂志上读到关于工业自动化分拣系统的文章,便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念头。于是,以乐高积木为载体,他设计了一套“基于颜色识别的自动分拣装置”。进入高中后,他在科创的道路上越发勤奋地挥洒汗水,课题上遇到的困难、实验的失败都没有成为他的阻碍,通过耐心、坚韧、虚心求教,他一次次突破难题,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挖越深,以勇者的姿态迎接更多的挑战。
史济桓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史济桓同学与科创的结识来自于小学时参加的市级金钥匙科技竞赛并获得一等奖,这为他开启了科技与创新的兴趣之门。他的课题来源于对身边同学的观察,他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是体育网络直播平台的忠实用户,便想到用数学方法对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让信息传播媒介更好地服务青少年。为了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学习了大量的研究理论和技术模型,建立了系统的观点。在不断的创意创新中,他不仅体验了小试牛刀的喜悦,更感受到学无止境的真谛。
谢浩恩 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是谢浩恩同学的科创格言,也是他的梦想推进器。谢浩恩同学是一名注册运动员,长期在杨浦少体校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进球让他感觉爽快,但是捡球却非常浪费时间,是否能解决这个痛点问题?在此契机下,他完成了《基于人体追踪算法的智能篮球回球机》课题,相较于传统回球机,作品增加了更多人工智能属性,基于对人体的跟踪算法,解决了智能捡球和发球难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该课题也获得了市级多项大奖。
汤培镕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汤培镕是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爱动脑筋、爱创造发明的中学生。 “创新如同破晓的曙光,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让世界焕发无限生机。”是她的创新格言,也正如这创新格言一般,她的兴趣广泛、乐于思考、积极向上,总想着用自己的创新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的“黄金螺旋”的逻辑推导所带来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汤培镕,使她开始了对它的创新探究之路。通过建模和仿真试验,辅以3D打印技术,汤同学设计完成了斐波那契螺旋车轮。
洪培铧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洪培铧是一个积极上进、全面发展的女孩。在校期间,她学习成绩优秀,同时兴趣爱好广泛,不仅参加了校田径队,还擅长钢琴、绘画等,时刻注重综合发展。她的科创灵感来源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展厅的菊石化石,这种远古生物壳体上的斐波那契螺旋,竟能在亿万年进化中始终保持0.618的黄金比例。这使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将这种自然界的完美螺旋应用于车轮结构设计?从选题、设计、仿真、到制作、实验测试、撰写报告,这一系列科创实践经历,让她深深体会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层寓意。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杨浦分院每年围绕科创教育开展“双进入”探究活动、“孵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及“学生视角看社会”活动三大核心活动,奋力培养小研究员所需的科研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从专业资源对接、课题深度辅导到社会视角拓展,全方位助力学生开展科创课题探究。同时,以杨浦区青少年科创学术节为展示交流舞台,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交流碰撞的平台,通过区级活动的系统培养与展示机会的提供输出,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优秀小研究员潜质的学子,并从中择优推荐申报市级小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