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1/5到数字1/5 一座城的动能转换方程式 数字蝶变一
2025-05-08 我区曾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市的五分之一。到了2024年,我区再次创造了全市的“五分之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年营收超过3000亿元,总量约占全市的五分之一。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后,是我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方位布局与持续投入,数字经济正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从烟囱林立到算力涌动,我区的转型之路堪称中国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从“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这一蝶变的背后,是我区以制度创新为杠杆,以要素重构为支点,撬动数字经济生态的全面重塑。
空间重构:工业遗存变身创新磁场
我区曾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第一大煤气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百年工业的历史积淀,为杨浦滨江沉淀下了“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城市肌理。
近年来,我区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优化集群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带(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一区(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一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业地标。
位于杨浦滨江电厂遗迹公园的零碳咖啡,就建在昔日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原址上,用太阳能电池板传输着绿色能源。这里既是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杨浦企业维景储能的应用场景展示。
维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总监任金果介绍,近年来得益于储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企业依靠数字化实现了工厂运行管理的提效降本,也通过数字化带动了上游产业的发展。“目前我们产业数字化已经覆盖全链条,生产加工高度智能化,工厂运行已经十分接近‘黑灯工厂’了。”
事实上,工业遗产在吸引企业落户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交集团选择在原上海船厂区域建设办公大楼,看中的正是该区域与航运的历史渊源;美团、抖音、B站等企业的开发地块内,留有上海电气老厂房、船厂发电机房等历史建筑,企业将根据自身内容特点,在历史建筑离引入不同的功能;擅长改造利用历史建筑、放大区域特色的瑞安集团,参与到杨浦滨江风貌改造地块,开发石库门特色的商业住宅片区。
这种“空间换赛道”的策略,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为数字经济腾出载体。根据规划,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方商办体量投入使用,集聚27万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入驻杨浦滨江的300多家头部大厂、商业品牌以及生活综合体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在未来两年陆续投入使用。
协同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生态跃迁
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如今我区聚集着复旦、同济等10余所一流高校和76名两院院士、18万名大学生,拥有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00余所科研机构和12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我区已成为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科创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所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机构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批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能级平台。在我区,在“大学基因”与”市场基因“深度融合,形成”三区联动“的独特生态,推开窗就能闻到创新的气息。
湾谷科技园是我区对标硅谷打造创新高地。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的园区已入驻545家企业,包括9家上市公司,年产值超200亿元。园区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隔街相望,去年启动建设的“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将整合复旦大学的科研资源与我区的产业优势,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五年内将建成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转化众多复旦原始创新成果,突破数百项未来核心技术,孵化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创造数千个高端就业岗位,打造创新成果转化之谷、创新产业集聚之谷和创新梦想成就之谷。
在长阳创谷园区,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校友项目“可立克魔-康复助行机器人”和“苹芯科技-大模型AI指环”正式入驻启迪之星孵化器。上海启迪之星落地我区至今,构建了产业赋能、国际化、生态化等专业服务平台。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启迪控股副总裁韩威表示,启迪之星将继续建设服务于科学家和创业者的一站式专业孵化平台,畅通‘转化-孵化-产业’链条,培育出更多高潜力科技企业,积极打造上海数字经济创新要素聚集地。
最近一年,我区与多所高校的校地合作持续深化。不仅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院士担任首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我区揭牌,我区还与同济大学共同打造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支持大陆汽车和同济大学、西门子和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创新联合体,依托这些专业团队和专业平台,赋能大学的创业项目,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从政策红利到生态红利,我区的实践揭示:数字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生产关系革命。当制度创新与要素重构形成共振,我区的蝶变之路正为全球城市转型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