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科学第八届独角仙“比武招亲”大赛最后一场比赛拉开序幕
2024-09-02独角仙,学名双叉犀金龟,体型威武,性情好斗,凭借头顶的一只强壮有力的独角,堪称昆虫界的“大力士”。有人说,“抓住一只独角仙就是抓住了一整个童年。”许多老上海人的童年都有独角仙的陪伴。
这几天,独角仙在四平又火起来了。
近日,坐落在杨浦区旭辉MALL的彩虹科学第八届独角仙“比武招亲”大赛最后一场比赛拉开序幕,诸多社区亲子家庭前来参赛。
在城市一隅,把“大自然”带给孩子
当天,就有100组亲子家庭带着从幼虫养到成虫的独角仙前来比拼。在城市一隅,把“大自然”带给孩子——组织这场“年度昆虫大赛”的彩虹科学站这样注解科普初心。
彩虹科学站,设在商场旁一个明黄色的集装箱里。对于热爱自然、喜欢观察的孩子来说,这里是个神秘宇宙:整墙挂着蝴蝶、甲虫标本,蝶翅上的鳞粉、甲虫的尖角赫然眼前;三层架子上养着慵懒的小蜥蜴,偶尔从窝中探出脑袋。彩虹科学站由毕业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高健和同学创立,希望通过专业易懂的科普和动物标本展览,帮助孩子及家长了解生物世界,学习探究方法,提升科学素养。现在小站的活跃粉丝有三四千人,微信公众号有近万人关注。
如何在城市中观察自然
今年的“比武招亲”活动,4天赛程中有600组家庭参与其中。每年九、十月,在独角仙的繁殖期,彩虹科学站会将一些幼虫宝宝送给周边有兴趣的小朋友饲养,到了夏天,独角仙长成带角的成虫,孩子们就会带去比赛。“去年有1000多个小朋友在我们这里领取了幼虫。”高健说,“比赛不是目的。甲虫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饲养的小朋友需要观察它们怎么吃东西、长大后如何蜕皮,认真的小朋友还会做笔记,对于观察力和耐心的养成很有帮助。”
这样的自然观察,高健最熟悉不过。他来自云南,从小就生长于大自然间。考入同济大学后,周遭环境从田林湖草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他和兴趣相投的朋友养起独角仙,在城市生活里延续了自然观察的爱好。他也留意到城市里亲子家庭对自然科普有着巨大需求,便与同学成立彩虹科学工作室,不定期走入周边社区、校园,带着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那些长得“吓人”却性格温柔的昆虫,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开启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城市和乡村的小朋友拥有的自然禀赋不一样,但城市的优势是有非常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专业力量。如何把这些资源连接到社区,高健萌生了科普小站的想法。2019年,在旭辉商场、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及仁德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彩虹科学站。小站只有10多平方米,科普实力却毫不逊色。除了能看到大学专业团队制作的植物、昆虫标本,还可以在大学生志愿者指导下制作蝴蝶标本,特别是周末开设的科普课堂,来的主讲人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生物学专业教师,也有科普场馆的昆虫饲养员,小站还延展触角,在世纪公园及青浦区、闵行区的农场等地设立了分站,给孩子们提供更沉浸的实地体验。
小而美的自然体验融入日常
运行4年多来,小站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科普爱好者。“孩子们第一次进来,多是缘于天然的好奇。有的孩子越来越有兴趣,开始尝试做一些记录和实验,渐渐成长为班里的自然科普小达人。甚至有小朋友专注养一种昆虫,四五年下来对这种昆虫的观察和了解超过了我们老师。”这些都是高健乐见其成的。
大人走进小站,可能问不出10个问题,孩子的想法却非常发散:有的会对虫子“共情”,关心虫子比赛失败了会不会伤心;有的一开始不喜欢虫子的外表,但在观察中逐渐建立了对独立生命个体的认知;还有的会发问,不同甲虫的壳又有什么区别?高健和团队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研究方案,引导他们做抗压能力测试或微观结构观察。“正是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研究’的概念。”小站几年下来,高健发现孩子们整体科学素养都在提高,尤令他骄傲的是,小粉丝里已有人成长为生物专业的在读大学生。
“社区科普氛围起来了,孩子的热情自然会跟着高涨。”近年来在上海各区,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将城市边边角角改造成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如与彩虹科学站同在我区的创智农园,还有长宁区的生境花园,都尝试在人们身边营造一种小而美的自然体验。“扎根社区的科普模式,如果得到拓展,对小朋友的成长一定有帮助。”在高健看来,科普小站的定位是做大型场馆的补充,小而美,可以服务周边5公里的科普需要。“小站也能等比例复制到更多地方,让自然科普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
彩虹科学站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社区科普站,并开展社会公众科普教育活动。2019年获得上海市第二届“新力杯”社区基金会创投大赛优秀奖。
2020年第二个彩虹科学角落地于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并增配了标本感应讲解功能。同时,在彩虹科学站的链接下联动同济大学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漂流展示在社区和商场的科普角。
“彩虹科学工作室开展的科普活动在社区非常受欢迎,我们一直关注工作室的发展并协助链接社会资源。独角仙比武招亲大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受众越来越多,科普粉丝和社区志愿者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也越来越多,这是人人参与科普公益的写照,也是社区基金会‘人人公益 汇善成流’的生动体现。”四平社区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孟海勤介绍,“接下来,由腾讯公益基金会帮助项目制作的采访纪录片将向更多公众科普公益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