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俊名教师研习基地深研新课标 赋能再成长
2024-04-03 日前,杨莉俊语文研习基地的学员们齐聚二师附小,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的研修活动。
专家引路 深研课标
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谭轶斌老师做了题为《义教语文课标关键语词解析与实践建构》的主题讲座。
谭老师的讲座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带领一线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解决了教师们在新课标解读中的迷茫与困惑,指明了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方向。
课堂实践 赋能成长
特邀名师建平实验小学朱煜老师和基地学员二师附小汤静怡老师分别执教了五年级课文《手指》和二年级课文《青蛙卖泥塘》。
两位老师精心设计、层层诱导深入,带领孩子们品语言之妙,享故事之趣;启发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升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两堂课是“教语文”“教思维”的良好示范。
德智融合 行稳致远
基地副主持二师附小钟婕副校长做了题为《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智融合教学实践的探索》的讲座,她围绕“校本化地应用与转化‘德智融合’教育思想”这一核心问题,做了有深度的主题报告,加深了老师们对“德智融合”价值与内涵的理解,明确了德智融合的课堂教学能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培根铸魂。
学员们一致认为今天的活动内容不仅兼具广度与深度,更带来了启发与思考。
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文化基因,树立传统文化自信。未来,老师们必定会朝着立体化施教、多功能育人的方向不断努力!
【感言】
谭轶斌老师指出:“育人为本、素养为纲,一纲举而万目张。”一语道出我们要坚持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旋律。整场讲座,谭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诠释和生动鲜活的案例介绍了基于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令人受益匪浅。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顺畅迁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能力转化。
在《手指》一课的教学中,朱煜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特点、表达形式等进行了充分地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丰子恺先生语言特点的把握。言语实践贯穿在扎实的课堂之中,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杨浦小学 孙景燕
学习拓展教育的广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既有专题讲座为我们拨开云雾,拓展新思路,又有名师课堂真切展示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要素意识、文体意识、勾连意识,立足单元整体;通过问题引领、支架搭建、任务驱动聚焦方法,挖掘文本价值;并借力助学系统,将课文插图、课后习题、教师补充等进行资源整合,深化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体验。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 高寒菁
身为谭轶斌老师的第一届学生,格外期待今天的培训活动。
这次讲座,谭老师从“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目标”“结构化”“学习任务群”入手,为大家就“课程标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以具体案例解析了素养导向下的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明确了以“育人为本,素养为纲,一纲举而万目张”的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我们要为之探索的实践路径——基于义教语文课标的实践建构;树立素养本位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重视学科实践,在“做事”中学习语文;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创设情境,设计挑战性任务;整合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设计教学内容;评价伴随教学,彰显评价的促进功能;基于三类情境,探索素养立意的测评。
折服于她的学识、她的人品,立志成为像谭老师那样的老师,成为讲台上那一股清流,静水流深,光而不曜。
民办阳浦小学 杨亚男
本次讲座中,谭老师紧抓三组关键词“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目标”“结构化—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素养立意的评价”,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其内容,并列举了一定的案例,帮助老师们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内涵,解决了老师们在实践解读中的迷茫与困惑,指明了老师们今后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方向。
理念决定教育的深度,学习拓展教育的广度。本次专题活动的学习,是一次观念上的升级。以核心素养为纲要的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上有所创新与改革。
复旦二附校 王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