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后工业新百年丨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2023-11-21

“我希望杨浦滨江不只是杨浦的滨江,是上海的滨江、全国的滨江、世界的滨江。”——左卫东

人是历史的产物,在时间中定位自我,靠记忆走向未来。他们是亲历者,他们是见证者,他们是建设者,他们是参与者......从城区文脉到红色工运,从百年兴业到工匠制造。从保护传承到活化利用,从历史记忆到人文情感。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汇聚成12集的“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19位讲述人,绘就12部《口述历史》生动图景,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视角,深情回顾、深刻感悟、深远展望工业时代的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变迁。在你眼前,一幅由“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工业印迹、滨江传奇、蝶变长卷即将徐徐展开。

本系列专题片由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今天推出第十二集《凝望·后工业新百年》,让我们跟随原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卫东的讲述,走进“滨江建设者”的故事,聆听杨浦滨江“锈带”变“秀带”的华丽蝶变。

上海因水而兴,杨浦因江得名。杨浦滨江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等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近十年,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蝶变。

“千篇一律的城市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左卫东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为民而建、还江于民,滨江建设者们着力将工业遗存打造为现代文明的展示窗口,成为“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杨浦滨江何以华丽蝶变?因为,这里的建设者格外有干劲,格外有激情,格外有拼搏。

漫步在杨浦滨江,徐徐江风、安谧舒适。直接架设在江边的水厂栈桥让群众饱览黄浦江景,纺纱厂的廊坊织架游客触手可及,上海制皂厂也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改建成为了咖啡馆,历史的印记被精心雕刻在一个个转角、一处处细节。“怎样把城市的记忆留下来又和艺术相结合起来,又能够很好地实现它的实用价值。”谈起滨江公共岸线的建设,左卫东述说着建设者们的设计巧思,“十二棉纺织厂前面的公共空间现在成了卡其乐园,把厂里面原来纺织的记忆留下,从历史的角度很好的活化利用。”

远处的杨浦大桥斜拉钢丝衬托在清澈的蓝天间,是一张面向未来的“弓”,鸟儿驻足在水管围栏上,眺望着这百年工业底蕴深厚的杨浦滨江。“当时我们试过两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以后,觉得纳米材料对于水管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虽然价格贵一点,但我们觉得值得。”抚摸着杨树浦水厂曾经的工业遗存,左卫东说,“我希望我们老百姓的居住空间,也能体现我们百年工业遗留下来的一些城市空间,后工业、新百年,我觉得杨浦滨江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这是滨江建设者们用创新和实干书写出的杨浦答案。

曾经壁垒森严的杨浦滨江,如今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可漫步,可休闲,可观光。就地取材的雨水花园,探索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焕然一新的绿之丘,从废旧的烟厂仓库到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探索城市更新的杨浦样本。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世界技能博物馆、郎朗音乐世界……

滨江的每一处变化,都能让左卫东心潮澎湃,感到幸福。他说,“我们是一支铁军”,在杨浦滨江贯通开放的漫长过程中,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心血,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工作的常态,更是一种精神。

“未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一定要把百年工业的历史感继承下去,不断的创新,要有这样的一种气度和力度。”谈到未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左卫东认为,无论是生产岸线还是工作岸线,要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的产城融合生活区,“我希望杨浦滨江不只是杨浦的滨江,是上海的滨江、全国的滨江、世界的滨江。”

从“近江不见江”,到“最好的资源给人民”,如今,滨江的机器轰鸣声不再,洋溢着市民游玩和健身的欢笑声。

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令人与人、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愈发密切,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