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向新·智创未来——第三届创业创新X科学家论坛暨第十一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启动仪式成功举办@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首届科技文化节 2024年06月25日 来源:杨浦科创之眼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首届科技文化节——科学向新·智创未来 第三届创业创新X科学家论坛暨第十一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于6月1日下午举办,本场论坛由PE/VC同学会主办,感谢复旦大学校友总会的指导、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协办及创业创新俱乐部支持。活动吸引了300余位投资界和产业界人士参加,线上直播观看量达到5.2万人次。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周虎;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尼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 褚君浩;复旦大学校外合作处处长 周曦;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仲实;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华彪;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PE/VC同学会创始会长 邵俊;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董事长孙彭军、PE/VC同学会会长 王廷富等领导以及各兄弟同学会代表出席论坛,PE/VC同学会副会长 辛强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周虎表示,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年来,始终与学校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在促进校友交流,推动校企合作,助力母校发展,服务国家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校友会策划的首届科技文化节,充分发挥校友优势资源,助力更多高水平学术论坛等进校园。今天的活动由PE/VC同学会主办,聚集了一大批投资界、创业界校友,凝聚校友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此外,第十一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的启动也将助力复旦开出更多的创新之花、结出更多的创业硕果。他表示,未来学校也期待与各方加强交流,携手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在政产学研用等方面交出满意的复旦答卷。
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表示,在杨浦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科创热土上,复旦大学与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创新友好的环境。同时也介绍了近期杨浦区的创新举措,包括正与复旦大学携手建设复旦未来湾谷创新中心,携手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孵化器及创新创业的联合体,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能力,让更多的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他期待,更多的创业者能够来到杨浦,杨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
PE/VC同学会会长王廷富指出,同学会多年来搭建起链接校友、链接创新技术、链接地方的平台。品牌活动“复旦之星”创业大赛,极大程度调动了科技创新的活力、校友创业的激情。创业创新X科学家论坛自设立以来,也一直秉承着推动基础科学和源头创新的使命。论坛和创业大赛将培育出更多的创新项目和创业人才,推动更多优秀的创业企业茁壮成长。
活动现场举行了复旦大学科创母基金(筹)和PE/VC同学会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孙彭军和王廷富签署备忘录,邵俊及华彪见证。
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董事长孙彭军介绍了复旦大学科创基金的成立宗旨和过程。他指出,基金重点关注“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的“硬科技”领域,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也将重点解决社会资本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他相信,此次合作将为建立“科创母基金-PE/VC同学会子基金-母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生态建设奠定基础,共同为助力学校科创发展开辟新路径、新思路、新篇章。
接下来,周虎、尼冰、周曦、华彪、邵俊、王廷富、合作方代表复旦科技园荆勇总经理、创业大赛分赛区代表无锡校友会徐立青会长共同见证第十一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发表主旨演讲。他就“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遇”这一主题,多维度进行了分享。首先,智能时代的技术态势是这场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正进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世界。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特别是智能分布式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低碳技术与双碳目标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管理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我们可以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此外,智能制造与仪器设备的发展也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最后,褚院士提出,培育创新能力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工业革命时代,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复旦校友创业代表喆塔科技 CEO 赵文政在分享中,揭示了AI时代的工业软件如何为中国的智能制造赋能。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制造业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他强调了数据驱动策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核心作用,指出喆塔科技正是秉持这一方法论,巧妙融合AI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制造业客户定制高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他进一步阐述了喆塔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将行业Know-How与ABC技术(AI、Bigdata、Cloud)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且强大的一站式 CIM2.0 数字化解决方案。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半导体、泛半导体等高端制造行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无疑为喆塔科技带来了宽广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圆桌论坛一以“股权投资如何助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题。论坛汇集了多位对科技成果转化有丰富经验的校友,包括(按姓氏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序)上海复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彭军;德同(上海)私募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邵俊;复旦大学校外合作处处长周曦;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由兴富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王廷富主持。
仲实提出,复旦大学新一轮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出台所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到目前为止足以支撑创新创业行为,也让投资人放心投资复旦项目。近4年转化专利技术259项,孵化了40家衍生公司。接下来将进一步建立适合复旦学科特点的科创生态,搭建适合复旦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如何提升转化效率,仲实提出了复旦政策中的三个做法:在管理办法中,率先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关联怎么处理;赋权改革中实现先将知识产权赋权给到教师后,由教师负责转化,在取得收益后回馈学校;为了支持初创公司的发展,初期甚至可以免费,原则是先让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转化过程中与企业共担风险、共同成长,从而打造复旦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良好生态。
周曦分享道,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也存在一些难点,一是科研人员对市场、自身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及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复旦的科研成果往往处于更早期的阶段,其时间周期和资金需求相对较大,这使得投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缺少耐心资本助力,另外,给高校老师寻找市场化团队及合伙人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关于复旦创业孵化的载体,周曦指出,复旦大学因成果转化对场地需求多元,因此需要通过不同平台如与杨浦合作的未来谷和宝山创新中心来推动。其次,计划通过资产公司、科创母基金等形成合力,为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科创载体服务。他还强调了地方研究院在吸引高端人才、项目孵化和与地方产业互动方面的积极作用。
邵俊指出,眼下的投资应当更多着眼于底层技术,要注重创始人团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校的科研成果如何变成技术再产业化,这个过程要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打法、独特的赋能能力,因此要潜下心来,做好“连接器”。邵俊表示,尽管耐心资本在中国的大规模出现还很遥远,但早期投资不能等待其到来,需要立即行动。面对早期项目周期长、资金期限错配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专业分工和合作,利用股权转让、份额转让等方式,让更懂资本市场、募资能力强的基金接力,以迅速形成良性循环并反哺早期投资。PE/VC同学会未来通过建立基金偏好档案和背书机制,将促进早期投资项目的合作与转让。
孙彭军提到,他在地方研究院推动复旦科研成果转化十年以来,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巨大进步:早期面临困难和挑战,但也发现和抓住了巨大的机遇。因此,着眼于新时期新要求,学校因时因势提出要创办复旦科创母基金,去年正式启动。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母基金这一杠杆,让更多专业的机构共同参与到复旦高质量的转化,构建朋友圈、生态圈。孙彭军表示,复旦母基金起步晚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让复旦母基金能够在更加稳定和明确的环境中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复旦的综合优势,明确复旦的科创底数,并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其次,复旦母基金需要拥有开放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复旦,还要拥抱中国乃至世界的顶尖团队。最后,他强调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包括与学校、科学家、企业家等建立紧密协同的生态圈和朋友圈,以推动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圆桌论坛二以“新形势下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抉择”为主题。万物创投合伙人顾旻曼、民生证券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王桂元、金浦投资合伙人田华峰、弘晖基金董事总经理吴进、喆塔科技CEO赵文政(按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序)参与讨论,由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主持。
顾旻曼指出,中国市场仍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幅员辽阔、统一巨大的市场,以及AI等主题的深度活力,使得美元资本能够找到早期的投资标的。此外,地缘政治的变化也为美元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全球化机会,如连接中美市场、支持华人团队海外拓展等。她强调,面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投资者需要保持耐心,以创业者的心态去适应和利用这些变化。
田华峰提到,金浦智能自2017年起专注于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的硬科技投资,秉承“硅碳协同,绿色智能”理念。他们主要投资产业链中上游的制造业企业,深耕长三角地区。面对市场估值变化,通过加强行业研究、与已投项目深度合作以及与地方园区合作来应对挑战。他们既关注早期项目也重视IPO阶段企业,避免投资估值高但利润不足的企业。金浦智能在保持投资理念稳定的同时,灵活调整策略,以发掘更多投资机会。
吴进表示,在生物医药行业艰难时刻,今年市场出现积极调整迹象。创新药融资难度增加,但大型美元战略投资人开始重新投资中国药企,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展望2024年,AI与生物医药交叉项目、过去不受关注的皮肤病、免疫等领域以及减肥减脂等OTC药品成为新热点,并吸引了投资者关注。这些变化将为生物医药行业的股权投资带来新机遇。
王桂元提出,资本市场支持国家战略产业转型的作用非常重要,发展是主旋律,未来也会越来越好。IPO审核一直都是很严格的,目的是为资本市场筛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带来价值回报,企业应关注自身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研发能力,综合发展。关于并购,他认为,并购重组旨在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在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方面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高度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分红,让投资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并购重组将进一步活跃,当然,并购与IPO也非替代关系,交易双方在价值认可、协同要素等方面都需要市场化博弈,总体来说并购重组市场一定会不断向好。
赵文政谈到,初创业时,他对资本缺乏认知,主要聚焦于技术方案,对市场和品牌推广重视不足。然而,随着创业深入,他意识到与投资人的深入沟通和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他建议,未来的创业者们首先要与投资人价值观一致,专注于解决客户问题并赢得回报。其次,应当制定整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最后,保持谦虚学习态度,多向同行学习,共同成长。
自2013年创立以来,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PE/VC同学会紧密追随国家战略导向,匠心打造并运营了“复旦之星”创业大赛这一独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紧密围绕母校的学科优势,尤其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这两大前沿领域,历经十年的精心耕耘与不懈努力,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一届。大赛不仅聚焦于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前沿实践,更是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助力复旦大学的优质项目实现落地转化,为科技发展注入复旦力量。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来源:杨浦科创之眼公众号
转发时间:2024-6-25
转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dvgn4yaczYTVh0wN7wv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