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让医疗数字化 2017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文明网
打开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网站主页,一行醒目的口号跳入眼帘:“新眼光·我们让医疗数字化”。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里用了双关修辞手法,“新眼光”既是公司名称,又是一种发展理念。整句口号寥寥十几个字却内涵深刻,隐隐透露出一种充满自信的豪迈气概,不由让人心生敬意,急于想知道这家公司的老总究竟是何等人物。
为别人创造价值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让医疗数字化
新眼光公司老总汤德林是个转业军人,2010年进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据说在二炮部队服役时,他用Visual Basic语言写程序获得了基地二等功。转业后,在温州威尔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对设备仪器高度敏感。十几年前,替代光学照相机的数码相机出现,严重冲击了感光胶片行业的生存,导致医院眼科为病人拍片使用的眼底照相机胶卷越来越难购买。当时每台售价高达几十万元的医学仪器,眼看很快要被数码大潮淘汰,这时身为业内人士的汤德林看到了将传统胶片眼底照相机改造成数码相机的创业机遇。
一个偶然机会,汤德林结识了一位医学院教授。按教授设想,如果能把眼底照相机的非数码信号转换成数码信号,稍加改装这些昂贵的仪器说不定能继续服役。于是,汤德林与教授合作,教授画出图纸,汤德林负责改装机器。就这样第一台“改装机”获得成功并顺利找到了买家。这单生意给汤德林带来了2万元收入,也将汤德林推上了创业之路。
有了“专利”,汤德林开始“跑市场”。有时为了和眼科科室负责人洽谈改装项目,一等就是一整天。汤德林心想,胶片时代的医生往往白天看病,下班后窝在暗房冲胶卷,数字化改造能帮助他们省掉耗时费劲的冲洗胶片的流程,医生以后就都能按时下班,医院也节省了一大笔购买新设备的费用,这个合作十之八九成功,等就等吧。不久,温州当地几家医院的市场很快被打开了,汤德林跨出了成功创业的第一步。
创新舞步踏在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让医疗数字化
2005年,汤德林注册成立了新眼光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创新,新眼光已经成为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区一家专业从事医学数字化、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医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新眼光创始人汤德林也从一个医疗单位普通员工,摇身一变成为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具有相当影响的高新企业掌门人。
从眼底照相机改装和配套技术服务切入,新眼光获得了最初的成功。然而照相机数码化改造在医疗器械细分行业里只是大型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剩下的一碗汤,新眼光最初几年的销售额每年也只是在几十万元间徘徊。汤德林意识到,眼底照相机数字化改造即使是块蛋糕,也早晚要被切光,新眼光必须变换舞步,追随医疗科技进步,让企业有新的发展。
此后,由于医患纠纷数量逐年上升,汤德林便把目标锁定在手术显微镜的改造上。新眼光研制的显微手术录像系统,能把整个手术过程录下来,留住了医生手术时空,为医患矛盾提供了解决之道。同时,这套手术录像系统也可用作医学教学使用,受到医学院的欢迎。目前,新眼光已与德国卡尔蔡司公司合作,卡尔蔡司每卖出一台手术显微镜就会配套采购一台新眼光的录像系统。据新眼光估计,国内市场规模约为2万台、全世界为5万台。手术显微镜不仅仅眼科用得上,骨科、神经外科等六七个科室都能用上,市场非常大。
2014年开始,随着国产设备进口替代的政策暖风,越来越多的医院在采购过程中倾向于采购国产设备,新眼光应时起舞。从最初的眼底照相机的数字化改造、显微手术录像系统改造,到眼科其他器械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研制创新,新眼光走进了一个前景更加远大的国产设备替代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领域。
变换舞步后的新眼光,通过技术创新,在眼科数字化医疗设备领域有了更加深厚的积累,每年均有新产品推出,并将可延展的设备推广到其他医疗领域,如医疗设备小型化便携化可广泛应用于村镇、社区、家庭医疗。随着医疗设备系统集成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新眼光成就数字医疗新时代有了更加广泛的用武之地。
持续发展要有新的眼光
让医疗数字化
汤德林告诉我们,医疗器械都是卖给医院的,医院多是国有的,回款的过程相当缓慢,一笔款项回笼,整个审批的过程往往需要小半年的时间。那时公司还处于创业阶段,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回笼的资金到位以后,才能投入新的发展。
转机出现在2008年,当年新眼光获得了科技部及上海市科委125万元的创新基金。2011年,又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基金500万元。有了资本的助力,新眼光的营收开始连年翻番:2008年当年即达到193万元,2009年318万元,2010年529万元,2011年再翻一番至1175万元。
2011年,新眼光遇上了“新三板”。借着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汤德林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新三板说明会上参与了路演,当场被多家券商“相中”,并最终与中信建投签订保荐协议。在杨浦区金融办的帮助和支持下,新眼光终于在“新三板”成功挂牌(430140)。汤德林说:“那个时候绝大部分企业不知道新三板是什么,也不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到这个板块挂牌。而我的想法是,要是能在股票行情软件里敲出以430开头的代码(即新三板挂牌公司代码)我就上,结果我真的敲出来了。”谈到这段机缘,汤德林的表情很释然,眼神里却流露出成功者的喜悦。
至2013年,距离登陆“新三板”仅仅时隔一年,新眼光便获得了赫赫有名的鼎晖创投的3000万元投资。有了资本市场的助力,新眼光如虎添翼,“滚雪球”效应逐渐显现:2013年营收即达到4731万元,净利润1449万元;此后连年翻番,2015年营收和净利已高达1.64亿元和4049万元。汤德林认为,进入“新三板”,成功获得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企业持续发展少不了登高望远的新眼光。
回到新眼光公司网站继续浏览,看到“产品与方案”栏目中成列着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医疗器械设备和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在“公司动态”专栏里偶然找到几张汤德林出席有关活动的照片,那是一个朴实憨厚的80后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