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科创源动力”托举起“高质量发展”——杨浦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纪实 2023年07月13日     来源:

截止2022年底,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7家,占上海的一半;拥有8000余家科技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23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8家,总量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美团、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众多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集聚杨浦,优刻得、声网、商米科技等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扎根杨浦,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累计110余家,区域双创指数近8年年均增长率保持两位数。2022年杨浦区经认定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成果转化技术合同3690份,合同总成交金额139.88亿元。既有蚂蚁雄兵,更有大象起舞,2022年,杨浦区在全市交出了一份颇具分量的答卷,其GDP增速全市第一,达到6.44%。近日,杨浦区成功创建中国科协全国首批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

高速发展背后的秘诀是科技与经济的高效融合发展。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科协主席吴晓童介绍说,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杨浦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使命,充分发挥区域高校集聚优势,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将创新驱动示范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建设有机衔接,推动杨浦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围绕构建“科协-学会-学术”一体化、“技术-产业-资本”一体化、“高校-企业-政府”一体化的三螺旋组织机制,坚定不移高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不断探索更深层次协同、更高质量合作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应有贡献。

发挥组织优势  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

2020年8月,首个“技术券商”样板间——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在杨浦揭牌。2021年3月,国内首个医学技术券商“样板间”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类研究成果如果需要转化,都可以通过新华医院这个“券商”去上市交易。
发挥科协组织既服务科学家,又服务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组织优势,杨浦科协在促进产学研协同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为了推动产学研对接,杨浦区科协联合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培育细分产业领域技术券商“样板间”,建立以价值发现为核心的“技术券商”全链条服务模式。目前已与高校、医院、学(协)会共同建成7个技术券商“样板间”,共完成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挂牌45项,金额超4.15亿元。

着力推进“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的三区联动“3.0版本”,杨浦区政府与区内10余所高校签订多轮区校合作协议,深入跟踪和支持每个高校尖端科研项目,三年间,杨浦区共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项目路演活动近30场,促成一批产学研项目达成合作,正在推进建设复旦大学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智能建造平台、上海理工理微产业化平台等功能型平台及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上海市同济数字城市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清博智能元宇宙研究院等项目的落地,在应用研究领域形成一批示范性项目,促进更多原创成果涌现。

近年来,杨浦区积极深化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等十余家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的交流合作,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上海市58家具有科技评估资质学会开展合作。

依托杨浦区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杨浦区科技企业联合会,打造的一站式咨询服务中心已经成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促进联络点、细分领域技术券商服务平台联络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服务点,也在主动服务于区域内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

激发人才活力  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

2013年,杨浦区在全市率先推出“3310”海外引才政策,十年来,通过政策撬动,数百位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带创意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杨浦创新创业、生根发展。受政策扶持的190家海外人才创办的企业缴纳全口径税收达到9.2亿元。近期,杨浦区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2022年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评估优秀。

杨浦区拥有大量一流的人才,目前拥有两院院士66人,占全市的1/3,目前拥有海外高层次人才达1637人,拥有上海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五分之一的本科生,目前杨浦区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服务中心38家,在全市居于前列。近年来,杨浦区积极调动这优秀人才的才智和干劲,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为杨浦区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2022年,杨浦区专门出台了《新时代杨浦打造“人才秀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新时期深化实施“3310”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等文件,针对高峰人才、海外人才、初创人才,实施综合性人才发展扶持计划,持续大力引进各类双创人才。为了发挥区域一流大学、创新型领军企业等机构的人才集聚效应,杨浦区实施战略科学家引领、创业领军引进等引才六大工程和青年人才启航、企业人才激励等育才五大行动,持续壮大科技创新队伍,此外还推动两院院士与技能工匠、技术人才深度对话,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持续打造“未来人才实验室”“4S人才工作室”,不断促进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体制机制创新 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明格(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复旦大学,聚焦癌症治疗领域的超声诊断设备研发与制造。公司研发的“便携式完全可编程超声研究平台”融合了传统超声技术、图像识别技术、AI智能学习技术,已完成近20项知识产权储备,有望推动我国基本智能化诊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初创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继续前行。2022年9月,由杨浦区金融办牵头,启动“星火燎原”计划,并设立“杨浦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今年2月,杨浦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首笔资助成功落地,对明格(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给予1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该项目已于上海技术交易所完成资金首笔对外投资鉴证,同时吸纳社会资本投资100万元。
“‘星火燎原’计划不仅在资金上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更是增强了企业的背书效应,将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融资和市场开拓。” 公司创始人邓寅晖博士说。

近年来,杨浦区积极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文化的落实机制,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示范区,托举科技企业发展,杨浦在全国首创“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链”,实施“星火燎原”“梦想起航”“天使召唤”“投贷加速”和“天马养成”等五项计划,打造形成政府出资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支持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杨浦还悉心布局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复旦智能产业研究院、理微医工交叉平台等功能性平台,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成果的高效转化,“无缝衔接”不同企业的“大小”需求。

“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我们希望更多‘知识宝藏’更好更快地走出实验室,在市场找到生长的空间,解决裉节问题。”杨浦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肖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