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杨浦:按下创新“加速键” 服务经济稳发展 2021年12月31日
百年纺织厂房在闲置多年后变身朝气蓬勃的世界级创谷——长阳创谷、废弃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变成“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风格的网红之地“绿之丘”,借助工业遗存的“再利用”,锈迹斑驳的“工业锈带”成了“秀色可餐”的长阳“生活秀带”……杨浦的每个角落都尽展创新活力。作为全国唯一连续4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区,今年杨浦倡导成立的“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又被写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并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单位。
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告诉记者,2021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年份,面对疫情的压力,杨浦区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有力支撑了各大产业发展,促进了杨浦经济的平稳增长。
主动出击 提升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同济大学四平校区为核心,包括赤峰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四平路围合的区域。如今,这里聚集了3000多家设计企业及3万余名从业者,是国内聚集现代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2020年总产值达460亿元。
根据规划,到2025年,杨浦区将形成环同济产业集聚区基本框架体系,总产出力争达到1000亿元。2021年,杨浦科委举办了“设计明日经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创新发展研讨会,开启新一轮转型升级新篇章。研讨会上发布了《上海市杨浦区关于促进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若干政策》,打通设计产业上下游,做强全范围设计产业链。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杨浦大学科技园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为了推动大学科技园持续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杨浦区科委牵头举办了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签订《关于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启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同时,还积极推动了复旦智能产业研究院工作,启动了同济智能建造平台、财经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上海理工大学医工交叉平台建设,推进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及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浦大学科技园中孕育的复旦微电子、万物新生等高科技企业分别于上交所科创板和纽交所上市。
先行先试 加快城区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杨浦区在线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以哔哩哔哩、达达集团、优刻得、声网科技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逆势飞扬。截至2020年底,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累计达1114.17亿元,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今年4月,杨浦区专门发布了《打造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全面推进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全力打造长阳秀带,实现在线新经济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并成立了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智库。未来3年,杨浦将力争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产业首选地、人才蓄水池、业态创新炉、集成应用场和制度先行区。
为了推进“长阳秀带”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杨浦区科委与市经信委联合出台《“长阳秀带”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专项政策》,在促进要素集聚、创新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化转型、完善人才保障等方面着手,率先探索、先行先试,打造有利于在线新经济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产业环境,力争到2025年,集聚30家以上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加快实现“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向“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的转型升级。
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已集聚4000余家企业,2020年总营收超过2800亿元。为了推动该实践区持续发展,杨浦区围绕大创智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信息技术、现代设计、智慧医疗等行业,提升大创智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并探索在多产业结构背景下打造年轻化的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区域。
稳字当头 确保高科技企业加速发展
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为973家,居中心城区第一。虽然疫情对于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杨浦区依然成绩斐然,2021年1—10月,杨浦区的科技园区累计新引进企业1743家(其中2021年新注册企业1303家),累计引进注册资金86亿元。
肖菁介绍说,新的一年中将稳字当头,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创生态,加大各项政策的兑现力度,确保规上企业的产值稳定增长;并探索实施企业阶梯式成长促进计划,深化双创小巨人、科技小巨人等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此外,还将积极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共建融通创新发展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