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同行人】杨浦区院校创业指导站巡礼篇之上海理工大学 2021年12月30日
近日,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办的2020-2021年度上海市院校创业指导站服务成效集中评审会顺利举行。杨浦区6家院校创业指导站在此次评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跟随小编一起看一看他们的特色与亮点吧!
上海理工大学创业指导站立足学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定位,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程覆盖、分层递进”的发展思路,依托现有创业工作体系,整合内外资源,结合校友平台,联合产业平台,有序有效地协同推进创新创业的各项工作,打造集“指导教育、实践培训、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梦想”指导站,“四创”融合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以“思创”为根本
着力人才培养
通过必修课程和大量选修课程的开展,使创新创业回归育人本质。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020年至2021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会议、论坛活动共计23场,参与学校69个,与校内外老师学生充分交流学习,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以“专创”为特色
建设产教融合平台
围绕学校的专业学科,鼓励学生围绕本专业创业,积极鼓励校内专业教育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现学生创业的专创融合,同时实现教师队伍的专创融合。目前学校已经组建162名课程教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三支队伍。全校50%的教师参与授课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必要条件,每年有计划安排60名左右教师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践习;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组织500余名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创新创业导师由校内教师为主转向校内外专兼结合。
以“科创”为重点
将“以赛助创”
作为核心工作抓起
学校构建了“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每年设立1000万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奖励大学生开展科技类活动,每年立项600多项科技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覆盖学生60%以上。同时,建有大学生创新联合中心等70多个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和社团,举办“尚理校友讲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讲坛,营造了浓郁的科创文化氛围。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数88个,参与人数9601人次,建立校外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1个。
以“产创”为延伸
搭建全流程双创成果
产业化平台
建设“沪江青创”、“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与管理”、“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教育”等多个创新创业教育在线服务平台,提升对“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已打造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修读学生超过20万人次,350多所高校学习;完成7000多人次创新创业大作业学分认定。
学校与杨浦区共同构建区、校“1+11+1”对接机制,深化推进“三区联动”,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校友资源,鼓励围绕杨浦产业导向开展创业投资、项目孵化,兴建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学校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熏陶和完善的教育体系训练下,学校荣获“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殊荣。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最终在市赛中有8个项目获得上海赛区金奖,在国赛中取得了3银3铜的好成绩,并在萌芽赛道取得突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项目荣获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此外,有5个创业比赛获奖项目落地市区两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个项目落地大学科技园,5个获得各类融资,3个师生共创项目落地,创新创业类专利、研发产品转化数35个,当年度培育落地创业项目5个,带动就业人数63人次。
高校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充分挖掘高校创新成果,培养高校创业人才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杨浦知名高校众多,产学研资源基础扎实,拥有丰沃的科技成果转化土壤。未来,杨浦将进一步加强与区高校合作联盟成员高校的紧密合作,围绕高校优势学科产业,合力推动各高校布局的创新创业策源地在“四高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杨浦乃至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