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1-01-20
杨府〔2021〕2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2020年9月2日区政府第10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1月18日
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区体育产业
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3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区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提升消费能级,推动我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要求,牢牢把握体育产业发展大方向、大趋势、大举措,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三区联动”,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化、融合化、品牌化,增强体育产业的吸引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树立通过体育产业发展带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识,使体育产业成为杨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在杨浦“三区一基地”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杨浦、放眼全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紧跟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全球视野,审慎把握发展阶段与发展路径,主动向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学习,努力提升杨浦体育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始终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破除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创新体育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和激发行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加强市区联动、部门联动,推动事业和产业良性互动,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商贸、旅游、健康、科技等产业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需求、新消费。
(三)发展目标
推动形成与杨浦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以传统体育服务业和体育新兴业态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更加合理,以体育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更加发达,以体育场馆设施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体系更加优化,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科技部“社区科学健身综合示范应用”项目和“社区健康师”党群工作站等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健康杨浦”建设战略步伐,积极探索和推动促进市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多元路径。到2020年,本区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市中上水平;到2025年,跻身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前列;到2035年,达到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二、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加快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布局,以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助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1.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加强体育赛事战略规划,积极构建与杨浦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提升新江湾城国际半程马拉松、上海国际少年足球邀请赛等办赛品质,努力打造一批社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品牌赛事。每年举办一次极限运动、跳绳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助推上海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实施品牌赛事培育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体育赛事在场馆利用、宣传推广、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通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探索建立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赛事产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赛事对住宿、餐饮、交通、旅游、通信、广告等行业的拉动作用。每年定期公开体育赛事目录,每年发布全年赛事动态、每月发布当月赛事动态,逐步完善赛事综合效应评估体系,建立赛事动态监测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赛事资助模式。邀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全年赛事影响力进行评估。(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局)
2.做大做强体育健身休闲业。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游泳、田径、羽毛球、乒乓球、手球、网球、武术、跳绳、极限、电子竞技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引导多方参与。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在南中北三大功能区[1],创新打造杨浦滨江体育秀带。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设施,形成与国家创新型城区相适应的体育配套功能。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计划,建设一批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步道、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和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等健身休闲设施,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结合平凉、大桥、定海等社区的成片旧改,鼓励街道、社会力量利用老旧厂房、仓库、屋顶、地下室等闲置资源改建体育设施。结合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服务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提升黄兴公园四星级的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支持杨浦滨江申报体育旅游休闲基地。(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设管理委、区绿化市容局、城投集团、滨江公司、相关街道)
3.积极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积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改造功能、改革机制”两改工程,推广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的阿里体育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场馆运营。加快白洋淀足球场改造,探索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开发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开展多元化经营服务,打造隆昌路640号全民健身体育服务综合体。支持发展智慧体育场馆,加快利用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方式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实施学校体育场地灯光工程、体育场地物理隔离工程,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条件,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安全问题,努力做到应开尽开。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公益开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总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经验,推广“互联网+智能”、“公益+商业性”的运营模式,推动全民健身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力争杨浦区每个街道都建立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做到自建自营。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场地设施责任、运动人身意外伤害等体育保险。(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各街道)
4.培育壮大体育培训业。加快行业协会职能转变、完善工作机制,细化管理措施,促进体育培训市场有序发展。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强化足球、花样跳绳、极限运动、围棋、游泳等重点培训领域项目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培训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技能培训,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善培训项目教练员队伍建设,鼓励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开展体育培训业务。积极发挥本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体育培训市场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
5.加快发展电子竞技产业。依托上海体育学院电竞专业强势学科力量,培育和集聚一批电竞专业人才和团体。试行电竞运动员注册制,通过规范有序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电子竞技运动员职业化水平。落实《杨浦区关于促进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大力推动内容制作、赛事运营、直播转播、品牌营销、艺人经纪、场馆运营等全产业链发展。深化与完美世界、小沃科技等知名电竞企业的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中心,支持企业搭建大型、先进、国际性的网游发行平台,支持企业举办顶级电竞赛事,支持企业通过打造电竞IP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重点布局互联宝地、渔人码头及滨江历史建筑等载体,支持专业电竞场馆和特色体验馆的建设。(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局、区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投资促进办)
6.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服务业。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品牌加强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弈客围棋、跃动跳绳等新兴企业研发智能化技术,推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体育领域。进一步培育在线新经济,重点聚焦抢抓新消费机遇、弘扬新消费品牌、推广新消费模式,开展线上体育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新动能、挖掘新需求、应用新技术、催生新模式、发展新业态。鼓励新型体育企业开发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鼓励企业拓展定制业务。积极推进尚体社区健康示范区建设。(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信息委)、区体育局、各街道)
三、构建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7.提升体育消费能级。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协调小组,提振体育消费活力,探索促进体育消费城市发展新路径。依托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大连路总部集聚区、滨江示范段、国际时尚中心等商务商业核心区,打造区域性实体化体育商业商贸中心,积极优化商贸环境,吸引外省市、国际投资,培育体育消费领域旗舰型企业入驻。创新促进体育消费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消费券等方式,引导、支持各类体育企业、广大市民共同参与体育消费,推动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不断升级。探索建立区体育消费统计机制,加强体育消费数据的收集、发布、监测、分析,为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知名企业、总部经济自身的消费和数字平台优势,深入挖掘体育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推动大数据在体育研发、产品制造环节的应用,支持服务业利用大数据建立品牌、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等,全面提升体育产业服务的变现能力。(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投资促进办、区统计局、区体育局、各街道)
8.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若干个体育 “独角兽”企业。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打造巅峰减重、尚体健康等一批体育“小巨人”企业。支持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积极参与体育创业。做大做强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鼓励成立各类各级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与体院双创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思享会等活动。为体育产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信息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9. 优化杨浦体育产业布局。高点定位,科学布局“一带一圈一园多点”,做大做强杨浦体育秀带。一带为国际化全季性滨江体育秀带;一圈为以五角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2]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圈;一园为园林式体育休闲场所黄兴体育公园;形成多点开花、百家争鸣的局面。聚焦滨江东段、南段,规划布局“一区两馆三道三场”,即:一区,从东部的军工路、森林公园,做体育产业(场所)的功能开发区;两馆,滨江综合开发二期项目中的大桥绿地冰球馆和滨江水上运动馆;三道,贯穿杨浦滨江的健身步道、跑道和骑行道;三场,滨江的室外篮球场(已建成)、室外沙滩排球场和室外足球场(白洋淀足球场)。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指引,积极推动老厂房改造,完善滨江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形成固定品牌赛事活动,构建杨浦四季“一跑一球一水一冰”体育赛事格局。依托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综合优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向集约化、联盟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支持新江湾城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家庭(家庭健身指导员)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信息委)、滨江公司、区体育局、区规划资源局、相关街道)
10.鼓励融合创新发展。鼓励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教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对于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体育融合项目,给予相应扶持补贴。鼓励文体跨界,对于拓宽至体育领域发展的优秀文创企业,给予与文创产业相同的扶持补贴。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高科技体育产业开发,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体育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充分挖掘“环体院”运动健康产业圈的功能,依托伤骨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等机构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及平台,加大体育在医疗中的作用研究,共同推动运动健康管理、运动处方、中医药疗保健服务、体检、咨询等健康产业,加快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体医融合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重点支持一批体医融合、康养结合企业在本区建设各类机构。深入推进社区健康师服务项目,建好滨江党群服务站、殷行市民健康促进中心、绿瓦体育书店等3个“社区健康师”区级示范点和遍布12个街道的X个社区服务点,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卫生健康委、区规划资源局、区文化旅游局、各街道)
11.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体育部门职能,调整区体育局与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的职责,实行管办分离、政社分开,发挥行业协会监管作用,释放发展潜能,把能够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基层体育组织。转变职能,做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完善“一站式”服务窗口。深化体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取消、下放、调整的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失信主体名单制度,推广信用服务和产品的应用,提倡诚信经营、规范服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体育产业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体育活动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优化区体育局内设机构及工作职能,全面统筹协调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有效推进体育产业重点任务和专项工作,不断优化体育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和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局)、区委编办)
四、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12.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并安排一定比例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的资金扶持方式,进一步发挥各类区级相关资金、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优化使用方式,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围绕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市级体育发展资金等各类相关资金支持。建立杨浦运动地图,联合优质经营性体育场所发放体育消费券,带动体育消费,促进市民健康。(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体育局、区文化旅游局、区科委(区信息委)、区金融办、区商务委)
13.加强用地保障。切实落实好市加强体育产业用地保障等相关政策,优化土地供给,合理利用存量用地。编制好杨浦体育 “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白洋淀扩建工程,力争共建全国领先体教融合特色学校[3]。根据区总体布局和定位,以及用地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要求,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充分挖掘、整合国有闲置厂房资源,加快老旧厂房用于体育设施建设。打造若干集运动、健身、康复、休闲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城市体育运动中心。进一步调动国有企业参与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投控集团等国有企业的体育服务功能。认真落实市民健身中心建设用地(每个不少于1000m2)要求,到2025年,实现全区每个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全覆盖。按照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m2-0.65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m2-0.26m2的标准,因地制宜在新建小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居民住宅体育设施配置。(责任单位:区规划资源局、区国资委、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建设管理委、区体育局、各街道)
与此同时,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区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发展改革、体育、财政等多部门协同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区发展改革委、区体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区政府报告。
[1] 南中北三大功能区:包括南部滨江体育秀带、北部江湾体育赛事集聚区、中部全民健身体育综合体(隆昌路640号)。
- 《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