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年) 2022-08-24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

 

杨教2022〕31号

关于印发《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教育系统各单位:

现将《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杨浦区教育局

2022年8月24日

 

 

 

 

 

杨浦区教育局办公室                     2022年8月24日印

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方案(2021-2025年》《上海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方案(2021-2025 年)》部署,根据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 结合我区实际,现编制2022-2025年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如下:

一、必选项目

(一)“三全育人”高标准实践项目——“四大工程”为抓手,创建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城区(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宣传与法制科、学生发展指导科;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组织人才科、托幼工作科、义务教育科、高中教育科、终身教育科、德育室、教研室)

1.改革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五育融合”为基础,深化课程、课堂、评价一体化系统变革,实现更新育人理念、丰富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式、完善育人机制的目标,探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杨浦实践。深化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系统融合,探索全学段、全学科推动“德、智、体、美、劳”内涵融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构建整体规划、任务驱动、有效勾联的育人共同体,争取创建成为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城区。

2.任务措施

1)聚焦党的建设,实施“领航”工程

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正确育人方向。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发挥党工委领导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党旗在一线、育人我在前”主题活动,党政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党员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中坚作用,注重“党带团、团带队”团结师生,构筑学校全员育人“同心圆”,确保“三全育人”方向正确。

坚持党建融合,寻求多元育人路径。探索“党建+项目”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办学进一步融合,引导学校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以“党性实践共同体”建设为抓手,通过校际、校内外的党建联建、党员联动、资源联合,推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社区家庭“全方位育人”有效落地。

2)聚焦课程育人,实施“铸魂”工程

建设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程,提升核心力。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与复旦大学及其他高校共建思政一体化课程,形成“小学强情感、初中育意识、高中重素养、大学通学理”的思政课教育序列,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建设生命教育一体化课程,提升关键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课程群,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生命教育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指导意见》,架构大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3)聚焦学科育人,实施“提质”工程

推进协同育人的特色课程建设,增强融合力。“四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等融入学科教学,探索形成一批人文素养类、美育类和跨学科的课程素材。发挥体育、劳动等学科的育人价值,推进“幼儿园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项目化”体育课程改革,创新劳动教育课程。

推进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教学育人,增强创新力。围绕跨学科课程设计实施、学习环境建设,推进区域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与创新,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个性化、探究性、社会化、情境化的深度学习,探索课堂教学育人路径。

4)聚焦环境育人,实施“厚基”工程

建构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机制,提升协同力。纵向上,以“智慧学堂”为特色平台,引入区域内大学丰富优质的育人资源,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横向上,深化家校社联动,落实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做实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级平台项目运作,开展“亲子讲堂”、“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等主题活动。

建设多元社会实践平台,提升践行力。用好各类场馆、实验室、主题人文行走等实践资源,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在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

3.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工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架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发挥区教育学院等专业单位在教研指导、内涵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将“三全育人”作为实施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集团化办学督导、专项督导、主题性督导的核心要素。

2)协调系统共建

加强与区有关部门、街道和高校的沟通对接,争取在资源、场所、项目上的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正面引导,优化合力育人的环境氛围。

3)压实主体责任

明确学校主体地位,加强统筹协调,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整体建构,在师德师能系统化建设、课程课堂评价一体化改进、家校社一体化协同上积极探索创新。

(二)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项目——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学生发展指导科;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托幼工作科、义务教育科、高中教育科、人事科、教研室、体教结合办)

1.改革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基本建立,学校体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体教融合体系。

2.任务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健全管理机制

发挥区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共商共谋全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制定加强学校体育训练、比赛、管理等相关配套文件。增强教育服务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场地开放”,持续推进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为市民及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

2)统筹区域资源,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体教两家各自优势,联动发展、共谋共育,融合区域人财物资源,完善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兼顾区域强势优势项目,完成全区所有高中“9+X”项目布局。联动区少体校、区体育单项协会,主动对接上海体育学院,通过送教上门、学生走训等形式,选派优秀团队、教练员进校园,将专业训练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不断充实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助推学校高质量实施体育教学,形成“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提高课余训练水平。构建一体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教育、体育等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建立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竞赛体系,组织开展区级“阳光大联赛”等多种形式的赛事及活动。优化学校体育发展环境,强化青少年体育精神培育和体育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3)课程改革助力,助推特色发展

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具有杨浦特色的幼儿“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在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做强长板,补齐短板。确保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与高校合作办学,发扬体院附中新型体育学校特有优势,为体育项目发展提供组织人才保障。继续推行“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组织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中开展游泳普修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工作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区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

2)强化经费保障

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3)强化督导评估

将政策措施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育素养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学校办学评价重要指标。

(三)劳动教育综合育人项目——聚焦“三创”,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学生发展指导科;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托幼工作科、义务教育科、高中教育科、财务科、综合治理办公室、德育室、教研室、青少年科技站)

1.改革目标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杨浦区关于全面建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实施意见》,聚焦“三创”目标,建构“七大体系”,强化“五个一批”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作用,打造职责明确、布局合理、氛围浓厚、开放协同的立体式、多元化区域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杨浦好少年。

2.任务措施

1)聚焦“三创”主题

聚焦劳动创新、劳动创智、劳动创造的“三创”主题,坚持“实践体验、因地制宜、统筹协同”原则,加强组织管理,落实主要举措,强化支撑保障。将劳动教育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形成杨浦劳动教育和科技创新创业共融共促,培育劳动创新精神;和“创智课堂”项目相结合,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有机衔接和融入,提升劳动创智能力;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弘扬劳动创造精神,全面建设杨浦“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建构“七大体系”

建构“七大体系”,即学段贯通、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协同协作、劳动教育特色、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资源统筹。劳动教育学段贯通体系,突出学段特点又整体营造杨浦区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充分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积极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区本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综合开发与充分利用实践资源与平台,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劳动教育协同协作体系,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劳动教育特色体系,形成“一校一品”劳育类特色项目,探索区域“五育融合”的新机制、新途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深化劳动素养科学评价;劳动教育资源统筹体系,架构合作联动、系统创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促发展机制。

3)强化“五个一批”教师队伍建设

统筹建立区域劳动教育专家指导团、劳模讲师团、教研员、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五个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创建“杨浦劳动教育智库”,培育劳动教育骨干团队。开展全员教师劳动教育培训,增强全体教师育劳意识和育劳能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专任教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各项措施,保障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3.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

建立统筹推进,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

2)资源保障

成立区劳动教育中心,打造多功能的劳动教育管理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打造多样态的实践平台。深化长三角劳动教育资源联盟建设,形成联动长效发展机制。保障经费投入,提供有效资源支撑。

3)环境保障

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践创新项目——推进“双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育人方式改革(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高中教育科;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教研室、资产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1.改革目标

高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区域内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建立五育并举、丰富有特色的新课程,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形成素养导向、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新体系,建立全面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能力的“研训一体”新机制,全面实现区域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普通高中建设标准。

2.任务措施

1)构建促进学校高位优质特色发展的新课程

完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课程规划和课程计划的评审、指导机制;形成区域五育融合的课程图谱;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打造一批精品思政课;开发高中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立区域国际融合课程管理制度,共建共享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平台。开展“选修课程开发与区域管理”项目研究。形成区域选修课程指导意见,指导试点校编写选修课程纲要,形成学校案例,丰富和完善区域课程共享平台。开展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区校实践。形成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南,建立跨学科教师培养机制及案例;构建链接高校与中学、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及管理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加强选课走班管理。建立区域课程管理平台,制定区域普通高中学分绩点管理办法,先试点后推广,在全区高中全面实施学分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制定区域学生发展指导实施意见,发挥上理工附中、上理少云两个学生发展指导联盟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和资源共享。探索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经验和优秀课例。

2)构建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完善“创智课堂”理论框架。深入体现“学习即创造、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制定并完善“创智课堂”学科实践指南。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新教材深度融合的研究。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评一致性”“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等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开发支持工具,形成典型案例,促进从教程到学程的转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加快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升级“创智云课堂”教学平台,开展数字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校园数字化转型。深化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实验教学研究。与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合作,依托杨浦区物理学科高地(交大附中)和生物学科高地(杨浦高级中学)资源,完成部分学科实验教学全市教师培训课程以及搭建高中理科教师(实验员)实验能力培训基地。

3)构建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评价

开发评价指标。建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学校教学质量增值性研究。注重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科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完善区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导学校建立特色评价指标体系,以数字画像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4)构建研训一体新机制

探索教师培训与教研有机结合的运作方式。建立新课程新教材研训基地(工作坊),探索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教师研修平台。创新教研机制。构建以主题化、课程化和课题化为主要形式的“多样性多维度”区级教研模式,推进以“课标研读、单元设计、课例研讨”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学校管理者研修机制。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等领域,开展校长系列深度研修活动。

3.工作保障

1)统筹协调机制

项目领导小组协调部门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阶段工作。

2)调研指导机制

做好项目过程管理,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3)平台管理机制

开发“双新”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好信息存储、交流互动和评审指导工作。

4)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校舍条件,分类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校舍建设,重点推进“一馆一库多空间”建设;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微实验室、数字化学习空间、图书馆(图文中心)及公共开放空间建设。

(五)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项目——培育于漪式好教师的区域实践(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人事科;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组织人才科、宣传与法制科、托幼工作科、义务教育科、高中教育科、学生发展指导科、师训部、信息中心)

1.改革目标

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培养造就百名上海市名师(名师培养对象)、千名杨浦区骨干教师、万名师德高师能强的专业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梯队合理、结构均衡、特色鲜明、勇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团队,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治校有方、担当作为的专业化校长队伍。

2.任务措施

1)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为引领,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提升教师学科育德、学生心理辅导、学生发展指导等能力,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推进辖区内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引导各类场馆实行“教师优待”,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出资奖教。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积极参与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学成果奖、教育人才等评选表彰活动。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规模结构

统筹使用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创新教师招聘机制,吸纳专业化优秀人才加盟,逐年提升研究生学历层次教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支持引导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深化实施“三名”工程,实施基础教育人才攀升计划,推进教育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市、区、集团、学校“四位一体”的各类教育人才分层培养机制。深化拓展“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实施“登峰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中培养区域高端教育教学人才和教育管理人才。整合高校、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多方资源,深化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营造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并出台教育人才引进政策,为教育系统内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创造条件。开展优秀校长培育专项,以“人才+项目”形式选拔培训管理人才,助推校长的专业发展。

4)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深化区域教师教育方式、机制的创新实践,健全研修一体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双新”实施的研究与实践,聚焦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深化创智课堂与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推动教与学方式改进。优化职初教师培育方式,持续开展“全进入浸润式”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加强教育部重点课题“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支持体系建构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探索建立2-5年职初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升职初教师师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5)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推进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模式,聚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关注新进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将教学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3.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

区教育局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统筹规划杨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区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

2)评价保障

区教育局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情况作为办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3)经费保障

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任务的实施,专项经费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发挥实效。

二、自选项目

(一)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育项目——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教育学院;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托幼工作科、义务教育科、高中教育科、学生发展指导科、终身教育科、德育室、教研室、科研室)

1.改革目标

基于杨浦“四个百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改革创新的实践经历,以上海市第四轮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任务驱动,以培养全面发展、创新素养见长的学生为目标导向,秉承“继承深化、融合创新”的行动思路。系统开发与设计区域创智课程体系,以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实验活动等为重点,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特色开发。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创智教学的实践研究,探索其实践路径、操作策略并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2.任务措施

1)学生创新素养的区域理解与内涵框架的建构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基于杨浦“四个百年”历史底蕴和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创智教育”核心特质的定位,形成学生创新素养的杨浦理解。把基本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等任务与要求有机融入到区域学生创新素养的指标体系中,建构反映创智教育理念的区域学生创新素养的内涵框架,引导区域教师实施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

2)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引基于前三轮上海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已有基础和区域特色,开发指向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创智课程群,有机融入杨浦“四个百年”文化底蕴,建构“四个百年”创智课程的框架,提供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基本规格,搭建资源共享的课程平台。重点开发与提炼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实验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的课程样例。

3)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教学实践研究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晰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教学的特征。探索语文、数学、艺术三门学科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教学的实践路径和操作策略,重点突破国家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推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形成系列教学案例和操作指南。研发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作业设计。强化课堂学习中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设计和学习资源开发,形成“百节数字学习资源包”。探索学前生活、运动、游戏及学习四类课程指向幼儿主动学习培育的设计与实施,形成操作指引和教学课例资源包。

4)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评价研究

整合、补充、完善原有的“创智指数”评价维度,充分借鉴国际创新素养的评价指标,有机融入杨浦区域创新素养的特色指标,开发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工具,形成基于学生创新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方法。采用评价工具收集评价数据,探索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在促进教学改进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结果报告。

3.工作保障

1)组织领导

本项目由杨浦区教育局、杨浦区教育学院牵头,局院相关职能科室参与,统筹规划项目实施。

2)机制建设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论坛,汇编优秀案例,不断扩大研究成果的辐射面。组织高校、市区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定期开展项目实施进展专项研讨和经验交流。

3)经费支持

教育局每年为项目组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项目组开展教研、科研、教学实践与样例开发、过程研讨与展示交流活动等工作。

(二)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建设项目——深化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义务教育科;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组织人才科、人事科、财务科、教研室、科研室)

1.改革目标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理念为引领,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为总目标,科学组建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办学改革,持续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五个示范”:一是紧密型教育集团现代治理体系(包括章程和制度体系)的示范;二是紧密型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平台(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示范;三是紧密型教育集团质量保障体系的示范;四是紧密型教育集团教师流动和专业发展机制的示范;五是紧密型教育集团评价方式的示范。集团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家长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走出一条紧密型集团建设的杨浦路径。

2.任务措施

1)深化紧密型教育集团现代治理体系

在区域全覆盖“1+2+X+Y”集团治理模式。“1”即完善集团理事会。除书记校长之外,扩大理事范围,吸纳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知名机构及人士参与,形成开放多元治理架构。“2”即成立集团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细化运行机制,专家委员会提供专业支持。“X”即成立集团若干事务中心,中心设立“Y”个项目或课题。探索项目制与清单制管理,提升集团各中心目标指向趋同,既合作互动又各司其职的运行模式。完善集团办学章程,依据章程构建集团制度体系,探索指向协同育人的集团发展规划研制,形成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加强紧密型教育集团引领发展机制建设。

加强集团总校与成员校之间的组织链接。成员校校级领导班子一般从集团选任。以点带面,深入推进集团办学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原有体制的难题。

2)优化紧密型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平台

设立集团课程和教学中心。围绕“五育融合”“因材施教”“创新创造”三大内涵发展主题,完善课程、教学与教研成果共建共享机制,打造紧密型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平台,共创优质教育,集团办学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教育效应。

研发共建课程和推广特色课程,促进成员校课程建设,形成每个集团的特色品牌。主题式、项目式的联组教研模式成为集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常态。建立健全集团优质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研修和教科研成果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3)完善紧密型教育集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设立集团质量保障中心。一是坚持做好学情调研,以绿色学业,缩小差距,抬升基准为指向,关注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和学习产出,有效地收集、分析、应用并公开有关学生培养质量的信息。学生培养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对了解并持续改善学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二是加强集团教师命题培训,提升教师命题能力,开展基于诊断,证据驱动、研修跟进的集团质量持续改进行动。在信息化背景下,促进集团质量保障关键数据的信息融通和平台建设。

三是创新集团及成员校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提升成员校本质量保障能力,实现集团内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基准显著提升,绿色学业日益鲜明。

4)深化紧密型教育集团教师流动和专业发展机制建设

集团成立教师流动和专业发展中心。统一集团教师管理工作,包括教师流动、干部轮岗交流、业务培训、探索考评机制等。

以智慧型、成长型与活力型流动为指向,深化集团教师流动机制建设。通过数字画像、需求导向,精准适配教师团队建设,让教师流动决策更智慧;合理设置流动教师使命清单和成长支架,让教师流动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创设友好的文化氛围和激励机制,让教师流动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5)探索紧密型教育集团360评价方式建设

以破“五唯”为突破口,树立正确评价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筑牢新时代教育价值观。

一是加强紧密型教育集团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全面推进以集团为单位的督导,凸显发展性,注重过程性,体现差异性。通过督导梳理成效经验,把脉会诊,指导集团发展。进一步完善集团办学水平综合督导,优化评估指标,体现优质、均衡、增值三大核心要素,强调实证和数据,推动紧密型集团发展生态体系建构。

二是健全“捆绑式”立体化的教育集团考核评估制度。把集团内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进步作为对集团理事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参与集团共建作为对其他成员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学校推进紧密型集团建设工作的考核比重。进一步赋予集团相应的考核评价建议权。

三是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在绩效工资统筹部分,对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各校教职工参与集团办学的积极性。

3.工作保障

1)优化多级联动机制

坚持党政协同、专业跟进、学校主体“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完善区紧密型集团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紧密型集团建设工作。依托上海市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团队参与和指导集团化办学项目研究、管理、指导、评估等工作,总结提炼经验,凝炼杨浦集团化办学特色。

2)加强区域专业力量支撑

杨浦区教育学院完善集团优质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研修和教科研成果资源共享、共建平台,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供给,开发特色课程。将联组教研模式升级为学科研修基地,区域统筹规划,在各集团核心校设立不同的学科研修基地,通过区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集团优秀干部的示范引领,盘活教研资源,扩大集团优秀教研成果辐射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提升。搭建各类集团间交流平台,如成果展示、理事长沙龙、学术论坛等,促进集团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特色项目

(一)“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牵头科室部门或单位: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配合科室部门或单位:组织人才科、人事科、宣传与法制科、财务科、师训部、干训部、科研室)

1.改革目标

“人民教育家”于漪为研究原点,阐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内涵,总结“教育家精神”,探寻可资借鉴的成长内核,彰显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时代价值;结合新时代党对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探究基础教育教师成长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内部生态诸要素的关系,分析新中国优秀教师成长要素和培养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境界,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四有”好老师;探索区域范围内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化、运用和推广的路径。

2.任务措施

1)开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内涵研究

系统梳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将与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合作,探索于漪教育实践的“见识”、教育理论的“认识”和教育学的“卓识”。围绕于漪关于基础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管理观等分别展开阐释,阐释内涵,概括实践做法。

完善于漪论著资料搜集。修订《于漪全集》,更正差误,增补篇目,重点增补2018年后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相关论述。

开展于漪口述史研究。结合时代背景对于漪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理论溯源,探索思想生成的背景与过程。

2)开展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元素研究

开展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元素学理研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将与高校研究团队、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合作,立足“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要素”这一研究落脚点,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组织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元素调查研究。进行“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调研”,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楷模、国外优秀教师成长、中国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名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特色国情、教情、学情,以及新中国教师成长规律,形成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成长规律的科学分析,探索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性经验与共性规律,提炼名师成长范式。

开展当代名师成长案例研究。对全国范围近百名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师进行精准调研,形成案例,为设计优秀教师成长路径、发展策略、支持系统提供研究基础。

3)推进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区域转化与实践

开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修。搭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培训课程框架,研发品牌课程,建设区级研训课程“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初探”,丰富讲师团队,实施外省市、本市、本区三类培训。

开展“德智融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化与实践。建设“德智融合”实践研究基地校,开展“德智融合”教学实践,形成核心样例,提炼“德智融合”的方法策略和关键技术,总结“德智融合”教育教学思想的实践转化经验,初步形成相应的区域推进机制。在区域层面搭建研修、交流、展示平台,培养更多“于漪式”的好老师,引导教师自觉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引导下成长为卓越教师。

组织开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活动。通过“大学习”,引导广大教师读于漪经典著作,探寻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精髓;通过“大讨论”,激励广大教师探索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学习于漪精神,坚守教育初心,推进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大实践”,引导广大教师践行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3.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

部、市、区三方共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为项目站在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机制保障

中心将与部分高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单位或社会团体进行项目共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机制、工作机制。中心成立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为中心项目成果的孵化提供了学术支撑,为推广搭建良好的平台。

3)经费保障

项目成果将在全国、市级、区级层面进行辐射与推广,市、区两级的经费保障,以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试点校安排表(2022—2025年)

项目名称

示范校

实验校

“三全育人”

高标准实践

复旦实验中学、中原中学、铁岭中学、鞍山实验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十五中学、鞍山初级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控江二村小学、

翔殷路小学、二联小学、凤城新村小学、

控江二村小学分校、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新跃幼稚园、中原幼稚园、三门路幼儿园、区教育学院

少云中学、民星中学、现代音乐职业学校

东辽阳中学、市光学校、黄兴学校、

控江初级中学、同济初级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

内江路第二小学、民办阳浦小学、回民小学、开鲁新村第一小学、中原路小学、

平凉路第三小学

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十五中学、昆明学校、东辽阳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二十五中学、市光学校、

鞍山初级中学、五角场小学、开鲁新村第二小学、

水丰路小学、建设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六一小学、回民小学、翔殷幼稚园

市东实验学校、中原中学、铁岭中学、

国和中学、同济第二初级中学、思源中学、

民办杨浦实验学校、

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世界小学、

平凉路第四小学、民办阳浦小学、

水丰路小学分校、开鲁新村第一小学、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

政立路小学、市光新村第一小学、

怀德路第一小学、中原路小学分校、

工农新村小学、扬帆学校、五角场幼稚园、

市光一村幼稚园、市光二村幼儿园、

阳光幼稚园、民办波波嘟双语幼稚园、

许昌路第二幼儿园、凤南新村幼儿园

劳动教育

综合育人

杨浦高级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市东实验学校、杨浦职业技术学校

铁岭中学、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国和中学、

育鹰学校、新大桥中学、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控江二村小学、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

杨浦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杭州路第一小学、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本溪路幼儿园、延吉幼儿园、

国和二村幼稚园、控江幼儿园、嫩江路幼儿园、

区少年宫、区青少年科技站

复旦实验中学、昆明学校、包头中学、

建设初级中学、三门中学、民办长阳实验学校、

控江初级中学、民办兰生中学、

民办沪东外国语学校、辛灵中学、

风帆初级职业学校、水丰路小学、建设小学、许昌路第五小学、长白二村小学分校、

国和小学、政立路第二小学、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杨浦国安路小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践创新

控江中学、杨浦高级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市东实验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实验中学、

少云中学、民星中学、上实剑桥外国语中学、同济中学、中原中学、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

控江中学、杨浦高级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辽阳中学、鞍山初级中学、三门中学、铁岭中学、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杨浦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平凉路第三小学、控江二村小学、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本溪路幼儿园、延吉幼儿园、新跃幼稚园、市东幼儿园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市东实验学校、

昆明学校、惠民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新大桥中学、

民办凯慧初级中学、建设小学、政立路小学、

复旦科技园小学、民星路小学、

许昌路第五小学、向阳幼儿园、民星幼稚园、鞍山幼稚园

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育

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铁岭中学、三门中学、

鞍山初级中学、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控江二村小学、平凉路第三小学、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杨浦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本溪路幼儿园、向阳幼儿园、五角场幼稚园、

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黑山路幼儿园、

区少年宫、区青少年科技站

控江中学、市东实验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实验中学、

辽阳中学、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市光学校、惠民中学、育鹰学校、

民办存志学校、国和中学、民办杨浦实验学校、民办兰生中学、民办同大实验学校、

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同济小学、

复旦科技园小学、杨浦小学、杨浦小学分校、民办阳浦小学

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建设

控江中学、复旦实验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辽阳中学、三门中学、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杨浦小学、控江二村小学、平凉路第三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区教育学院

鞍山实验中学、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六一小学、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杨浦高级中学、市东实验学校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辽阳中学、三门中学、

民办杨浦双语学校、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控江二村小学、本溪路幼儿园、延吉幼儿园

同济中学、中原中学、杨浦初级中学、

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中原路小学、

同济小学、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

向阳幼儿园、五角场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