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聚焦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5-02-21
杨府发〔2025〕1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
《杨浦区聚焦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5年2月21日
杨浦区聚焦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实施方案
为全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上海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使命任务落实落地,着力推进营商改革更深层次系统集成、更高质量迭代升级,构建杨浦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结合杨浦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优化为企服务体系
(一)政务服务
把握“智慧”“精准”两个关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维度系统发力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1.高效办成一件事。聚焦应用场景需求,围绕企业、个人办事“全生命周期”,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业一证”扩容增效,推出更多“一类事一起办”集成服务,提升办事便利度。为经营主体提供“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简单易办政务服务,落实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为企业办事减负增能。(责任单位:区数据局)
2.拓展告知承诺制。拓展涉企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覆盖事项范围,落实告知承诺信用信息无感核查和归集应用机制,压减企业办事材料,优化办事流程。落实告知承诺制“叠加式”改革,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准营项目实施“一次承诺、一次审批、综合监管”。(责任单位:区数据局、区司法局)
3.提升智慧好办服务。开展“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行动,落实政务服务事项智能审批和申报服务,提升申报预填比例、首办成功率、线上人工帮办解决率、一分钟内首次响应率、办件满意率。推进超市、电影院等业态“一业一证”改革落地见效。探索“边聊边办”新模式,以智能客服为基础,通过大模型能力,为办事群众和企业提供精准在线咨询服务。落实“一业一证”全程网办和电子证照数据异议处理机制。(责任单位:区数据局)
4.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依托线上智能化服务系统提升线下服务水平。探索应用“远程虚拟窗口”模式,深化企业事项向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个人事项向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丰富电子营业执照和“经营主体身份码”(“企业码”)应用场景,提升线下服务高效便捷水平。做优做强“随申办”市民云、企业云杨浦旗舰店两个服务平台,强化特色专区专栏建设,上线更多主题场景应用,一站式提供法律、金融、人才、科创、国际贸易等增值服务,依托线上智能化服务能力,提升线下服务便利性,扩充数字政务服务应用覆盖面。(责任单位:区数据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各相关部门)
5.便利异地办理。减少跨区域经营企业对同一事项的重复办理,拓展“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应用,推进更多事项在“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办理,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等技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远程帮办服务。探索提供异地代收代办、材料智能核验、办事结果互认、审批数据上链等“全环节、多元化”的跨省通办服务渠道。(责任单位:区数据局)
6.完善热线服务。落实12345为企服务网上专项通道服务,便利企业办事、求助、投诉及政策咨询。做强“线上专业人工帮办”服务,实现企业高频依申请办事事项直连业务审批部门,做实“1分钟响应、90%解决”工作要求,夯实领导干部帮办机制,助力企业高效办事。(责任单位:区城运中心、区数据局、区各相关部门)
(二)政策服务
优化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强化智能易办,简化政策申报流程和材料,细化量化规则条件,积极构建支撑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环境。
7.开展政策评估。依托区产业政策联合会审机制,做好产业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推进涉企政策法规的常态化评估清理,同向发力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政府办公室、区司法局、区产业链秘书长单位)
8.完善政策制订。落实涉企政策制订充分听取经营主体和商协会意见的工作要求,普惠性政策听取中小企业意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本应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提高政策易读性。(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委、区数据局、区财政局、区投资促进办、区政府新闻办、区各涉企政策制订部门)
9.加强政策解读。落实“处长(科长)系列政策宣讲”制度,加大重点惠企政策辅导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园区等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增强政策解读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区产业政策汇编,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知晓率。通过首席服务员、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帮办团队,以窗口帮办、“一站式”上门服务、主题政策宣传活动等方式,开展惠企政策常态化、立体式解读。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加油站”、“双创加油站”、科技创新服务点和高新技术企业专项政策培训等系列活动,根据政策申报时间,精准推进政策宣传。依托“杨帆”AEO企业服务站,围绕便利通关、跨境融资等需求,为区内企业、高校院所搭建政策服务对接平台。落实税收事先裁定等管理规则,进一步提升税收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区数据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经济委、区商务委、区投资促进办、区文化旅游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税务局等)
10.加强政策指导。完善“1+N+3”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研究新业态、新模式,配套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以产业培育发展、营商环境服务为基础框架,科学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政策发布前对政策申报条件、申请材料、评审规则等审查要点进行全量精准标注,做好政策精准推送和申报提醒。宣传推广“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落实项目申报统一入口、统一取码、凭码核拨资金等闭环管理。推进行政给付、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实现政策体检全覆盖。(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办、区发展改革委、区数据局、区财政局、区各涉企政策制订部门)
(三)涉外服务
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外资外贸服务品牌建设,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拓展涉外专业化服务,便利外商投资、护航企业出海。
11.便利优化国际服务。优化“一网通办”涉外服务水平,配合推进建设上海国际服务门户,为外商企业提供集资讯、办事、对外传播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杨浦官微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展“可视化”、生动活泼的政策解读。支持国有企业开展海外招商推介,做好企业因公出访审批指导和服务。推广APEC商务旅行卡,增强企业“走出去”信心。(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外办)、区政府新闻办、区数据局)
12.促进外资外贸发展。升级“暖杨洋”外资服务品牌,做实做细外资企业圆桌会等“WARM”四大服务机制,加强优质外资项目引育,推动政策服务更精准、诉求回应更迅速、问题解决更高效,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外资企业在杨浦发展的归属感。以数字贸易为牵引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和上海 DEPA 合作区建设战略,加快打造以数字文化为引领,数字技术、数字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的“杨数浦·数贸谷”,构建数字贸易创新生态圈。积极落实推动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适用范围扩大,促进外贸质升量稳。(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科技经济委、区投资促进办、杨浦海关)
13.拓展涉外专业服务。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鼓励本区律所与境外法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引进、培育涉外律师人才,支持律所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境外涉法信息、风险预警等专业服务。将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设置涉企服务专窗。发挥公证涉外法律服务作用,保障企业及经营主体在境内外的合法权益。积极指导杨浦国际商会对接市贸促会,联动区企业出海发展服务中心,整合区内涉外平台资源,为企业提供涉及法律、外汇、资质等出海专业服务。(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司法局、区发展改革委)
二、优化涉企监管检查
按照《杨浦区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要求,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提高监管质效。
14.推行跨部门综合监管。优化协同监管,在餐饮、药品、危险化学品、燃气、特种设备、建筑工程质量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数据局、区应急局、区建设管理委、区各行政执法部门)
15.强化信用监管。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构建“采信、评信、用信”信用监管闭环机制。全面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提示函“两书同达”,方便企业及时开展信用修复。推进“信用修复告知书、法治体检申请告知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机制,积极构建“执法—修复—合规”监管闭环。(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司法局、区各行政执法部门)
16.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文化市场等企业关切领域,坚持包容审慎,落实免罚、减罚事项,减少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实施。优化监管强化服务,支持滨江沿线等符合条件的区域发展文旅特色集市、街头艺人等新型业态。(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建设管理委、区城管执法局、区公安分局、区文化旅游局等)
17.指导企业合规经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事项,梳理企业法定义务、细化明确行政管理要求、生产经营常见法律问题,按行业编制企业合规经营手册指引,主动开展企业经营合规指导。开展“法治云体检”,为企业定制个性化合规指引。(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工商联、区各相关部门)
18.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码。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码”,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避免重复查、多头查,实现涉企行政检查减量提质不扰企。(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数据局、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各街道)
19.实施“双无”清单机制。根据各行业领域公布的“无感监测”对象清单和“无事不扰”事项清单,对清单内的企业和事项原则上不主动开展现场检查,只进行触发式检查。(责任单位: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各街道)
20.强化分级分类检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评价模型,实行差异化的检查频次和抽查比例,对高评级企业不检查或少检查,对低评级企业严检查和多检查。(责任单位: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各街道)
21.拓展非现场检查手段。综合运用大数据筛查、自动巡检、智能预警、态势感知等手段,主动发现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对可以通过非现场检查方式达到行政检查目的且未发现违法行为的,一般不再进行现场检查。(责任单位:区数据局、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各街道)
三、优化保障要素服务
以“产业链链长制”为牵引,围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紧抓上海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机遇,强化产业链发展要素资源保障,优化产业生态,深化要素协同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22.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无缝续贷、无还本续贷政策。推广涉诉企业信息澄清机制,减少企业因涉诉停贷、抽贷风险。围绕“认股权”联合打造科创企业产品服务体系。开展金融产品研发试验、推动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定期发布区域投融资指数,聚焦科技金融的“卡点”“堵点”提升金融赋能产业质效。结合新一轮科创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区级信贷风险代偿机制,优化利息补贴担保费补贴方式。(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委、区财政局、区工商联、区法院)
23.提升融资对接服务。推进杨浦区融资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线上工具”和“线下服务”相结合,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政策包+服务包+融资包”,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数字经济母基金为核心,布局各产业链风险投资基金,联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银行等机构,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依托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广“杨帆浦惠·信用惠企服务一件事”,助力银企便捷对接和融资撮合。(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委、区发展改革委、科创集团)
24.加强人才服务。发布杨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完善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认定机制,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高品质人才安居工程,加快推进“东上海人才港”和“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海聚英才”杨浦区站赛会平台,深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做好人才引进相关工作,发挥人才政策在重点企业安商稳商方面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区人才局、区科技经济委、区委网信办、区投资促进办)
25.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宣传推广“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加快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为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提供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帮扶、创业指导等服务。落实上海职业技能培训新方案,围绕产业发展急需、民生保障紧缺领域,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协同联动持续推进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支持行业相关人员参与培训。鼓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定向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企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技能培训项目,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各街道)
26.推进空间协同更新。优化复兴岛空间布局,分阶段加快推进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聚力建设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等特色地标,深化复旦国际创新人文社区、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等项目试点,打造以高校为母体,科技领军企业、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等要素耦合互动、血脉相连的脐带式创新街区。提高规划弹性和融合度,以适配空间促进新质产业项目引入。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产业、环保等支持政策,加快产权分散、能级较低的老旧商务楼宇更新,提高商务楼宇资源适配度。(责任单位:区规划资源局、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投资促进办、区商务委、区科技经济委、区国资委、区建设管理委、区绿化市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税务局、区消防救援支队等)
27.健全租赁住房保障。聚焦新市民、青年人的租赁需求堵点、痛点和难点,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保障性租赁房供应体系,加大各类人才公寓、租赁房和过渡性“客栈”等供给,打造一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为各类人才和一线职工提供安居保障。(责任单位: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人才局)
28.实施数据赋能行动。发挥“杨浦区数字经济数据创新实验室”作用,依场景需求探索在医疗、社会服务、气象等领域,催生更多数据服务产品。推动数据赋能重点产业链,推进数据的流动和共享,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配齐建强企业首席数据专员队伍。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应用创新大赛和“揭榜挂帅”。深化数据跨境、大模型生态、涉企侵权信息受理等服务站建设,探索跨境数据流动。(责任单位:区数据局、区委网信办)
29.促进产学研用协同。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新一轮区校合作,加强区校协同共建,建立优质项目收集、筛选和引育机制。加快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同济数字城市研究院与华为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做实数字孪生功能。以“一平台一特色”支持复旦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上理工医工交叉平台、港中大上海中心建设。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高质量技术要素市场。深化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推动设立杨浦区企业技术攻关引导资金,助力企业打破技术壁垒,提高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委)
30.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发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设更多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线下新模式开发和应用场景开放,助力构建杨浦数字经济生态。推动电商头部企业和核心商圈合作,实现商场上线、主播下场,加快电商服务板块在杨浦落地、新业务入驻杨浦。加快五角场二次元主题商圈特色化建设,推动商场业态持续焕新。鼓励区属医疗机构为企业提供新药研发临床实验场景以及新产品使用场景等。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组建产业联盟,拓展应用场景,构建区域内低空航路航线网络。(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委、区商务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数据局等)
3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工作,发挥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共同体作用,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和司法协作。积极协助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重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检察院)
四、优化营商基层服务
围绕“一事一品”“一街一品”“一园一品”,深化杨浦暖城范、暖色调、暖心意特色营商服务,打响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品牌。
32.打造特色品牌。锚定营商环境“最暖城区”目标,在“杨小知工作室”“杨帆浦惠”“悦young工作室”“法润滨江”等既有品牌服务基础上,聚焦企业服务、政策服务、诉求解决、监管执法、合规指导等重点领域,不断拓展丰富“一事一品”服务内容。升级“一街一品”,支持区内12个街道充分利用属地化服务优势和功能定位,结合市“街镇主官话营商”活动,丰富品牌内容,不断提升企业“家门口”的营商服务。鼓励街道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居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有序发展市集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主体负担。优化对特色集市、外摆位、疏导点、管控点等街面环境治理,科学制定执法检查方案,调整监管模式和检查频次。(责任单位:各街道、区市场监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管执法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各相关部门)
33.拓展园区专业服务。按照全市园区营商环境建设导则要求,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突出产业导向、聚焦企业需求、深化服务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对接国际标准、优化特色服务、提升服务能级,打造园区服务标杆,形成若干“一园一品”。聚焦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建立市区两级高质量孵化器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园区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联合“链主”企业共同打造产业生态。(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委、区投资促进办、相关园区)
34.提升产业营商环境。围绕产业链发展,聚焦政府服务、专业服务、场景应用、监管服务、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等,“一链一策”完善重点产业链专项政策体系,构建精准有效、协同联动的产业链政策服务矩阵。持续细化产业图谱,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强化场景、载体、资本等要素保障,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进圈入链、扎根杨浦。(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投资促进办、区产业链秘书长单位)
35.强化法治护企。优化“蓝鲸”护企工作站服务,健全源头治理、按需服务机制,完善涉企风险防范提示。落实服务保障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重点措施,打造更优更暖的区域营商环境法治服务品牌。联合街道开展“法润营商”系列活动,聚焦企业需求,前移司法服务,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遏制恶意滥用举报权利的职业索赔行为。落实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探索商事纠纷市场化有偿调解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工商联、区科技经济委、区国资委、各街道)
36.优化问题派单。对多次重复涉企投诉、街道无力解决的疑难杂症和历史遗留问题等问题,在派单分工时,原则上由条线部门为主,避免街镇行政力量反复低效运转。按照市“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探索开展街道反向评价,合力推动街道项目落地和企业诉求解决。(责任单位:区城运中心、区各相关部门、各街道)
五、优化综合营商氛围
深化首席服务员与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机制,强化政企沟通、解决涉企诉求、加强典型宣传,聚焦服务资源,给支持者厚爱,营造充满暖意、综合营商成本最优的发展环境。
37.强化服务聚焦。推进首席服务员与重点企业“服务包”协同联动,开展企业服务专员培训,优化升级“首席服务员”专区平台,升级十项涉企暖心服务,送达杨浦营商服务暖意。发挥好企业服务热线、民营企业座谈会、重点企业定期走访、营商环境体验官等各类政企沟通机制作用。建立商协会与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对话机制,合力推进宽严相济“有温度”的执法。对稳定诚信经营、综合贡献较大的企业,探索建立服务集成和激励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办、区工商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经济委、区商务委、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外办)、区司法局、各街道)
38.解决涉企诉求。依托全区日常联系走访企业机制,直插一线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和基层面临的困难问题,分层分类协调解决。协同完善高效畅通的12345涉企热点诉求闭环解决机制,落实在随申办企业云APP“12345专区”设立“诉求提交”功能,提升涉企“一类事”解决效能。发挥区企联、区外商投资企业诉求中心等商会和专业机构作用,合力解决企业诉求。(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办、区城运中心、区信访办、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经济委、区商务委、各街道)
39.优化考核评估。发挥专项督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持续将各部门营商环境改革推进情况列入区委、区政府督查督办和全区重点专项考核范围,以进展情况、问题建议、典型案例“三张清单”为抓手,强化营商环境改革攻坚。依托第三方机构对本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进行评估,对重点任务事项,持续开展专项调查,积极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委)
40.加强典型宣传。创新运用政务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系列宣传。发挥“媒体观察员”作用,形成常态化、体系化的营商环境品牌宣介推广。依托“创新发展看杨浦”等微信公众号特色栏目,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展现杨浦企业风采。(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政府新闻办、区投资促进办、区科技经济委、各街道)
- 一图读懂《杨浦区聚焦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实施方案》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