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解读 2016-05-03

关于《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解读

201653日)

 

2016425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印发《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和回顾了“十二五”体育发展成就,并明确了今后5年杨浦区体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指导本区“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纲要性文件。

一、《规划》的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2014年下半年起,区体育局启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着手参与调研杨浦社会事业“四化”课题时,重点将体育事业纳入其中,并提供了相关素材,同时启动体育产业发展课题。

2.规划起草阶段。20155月至11月,在本区将体育事业单列规划后,建立起草小组,采用召开座谈会、多方听取意见等形式,抓紧了编制工作。起草规划提纲后,又走访上海体院、市体育局等单位,听取专家(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市体育局等“十三五”规划起草工作)对《杨浦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请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体育《规划》(修改稿)。

3.论证完善阶段。201511月起,《规划》主动听取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和体育领域专家等意见,向相关委办局、街镇等18家单位征求意见。之后,区体育局主动对接国家、本市体育发展方略,进一步完善《规划》。

4.规划编制的重点思考。《规划》重点围绕“四个全面”的目标及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大局,对接市体育发展和杨浦社会事业“四化”发展趋势,并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力求发展目标明确、杨浦特点鲜明。

二、《规划》的现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关于发展现状。一是全民健身实现新突破(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通报表扬,全民健身发展指数持续位居全市前列);二是业余训练获得新成效(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市运会成绩升幅明显);三是体育赛事形成亮点(极限大赛扩大杨浦国内外影响并推进商旅文体进一步融合);四是体育设施取得新进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中心城区首位);五是体育产业赢得新增长(年收入达14.17亿元,并初步形成“两园四区”架构)。

机遇与挑战体现在上海要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杨浦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区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这些都是机遇和挑战。

2.关于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服务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着力点,积极顺应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推动体育发展逐步以政府办体育向政府管体育的体制转变,从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工作机制转变,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的治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激发体育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

3.关于基本原则。坚持“体育改革”与“体育发展”相促进,坚持“政府主导”与“市民主体”相结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国际化特征”与“本土化特点”相兼容;坚持“体育特色”与“事业要求”相融合。

三、《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育后备人才整体实力持续增强、体育赛事体系能级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市场架构初步形成等方面。

主要指标包括: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48%以上;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02m23.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95%以上;4.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2.55.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率6%6.杨浦籍运动员参加世界级大赛、全运会等获奖名列前茅;7.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和明翔计划青年骨干教练员8个;8.打造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赛事1-2项;9.注册青少年运动员1600人;10.体育产业总规模60亿;11.体育彩票销售规模7.1亿元。

四、《规划》的主要任务

1、着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示范区”。重点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公共体育的社会化服务、专业化供给能效,确保全区居民能够平等享受到便捷、均衡而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重点体现在体育设施达标化、体育管理长效化、体育服务多元化等方面,并在居委会构建五个体育体系,即一点(健身苑点)、一场(文体活动广场、运动小站或中心)、一日(节假活动日)、一项(特色项目)、一队(高水平的表演展示团队),从而提升市民由体育服务带来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2、着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全市青训体系的“重点区”。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核心,以区少体校为枢纽,以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目标,建设青少年训练规范化、示范化体系,促进优势项目、潜优项目、非奥项目全面协调发展。青训体系从“政府管办合一”向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多元多方转变,拓宽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深化体教结合,完善“一条龙”课余体育训练体系,支持各项目青少年体育联盟建设,夯实青少年体育基础。

3、着力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构建体育产业的“集聚区”。鼓励引导体育消费和各种体育产业经营机构在杨浦发展壮大。以世界极限运动大赛等“一区一品”国际赛事为重点,推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提升品牌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以杨浦新江湾城八公里跑活动为平台,积极培育健身休闲产业,拉动体育健身消费。构建体育产业服务平台,支持耐克、阿里体育和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重点体育产业做大做强,构建“两园四区”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4、着力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打造体育设施达标工程的“先行区”。大力加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健身苑点、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升杨浦现代化文明城区的品位和市民生活质量的品质。结合《杨浦区“十三五”重点功能区专项规划》的实施,在东、中、西等三大功能区,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设施,形成与国家创新型城区相适应的体育配套功能。重点项目主要包括:白洋淀足球场改扩建、杨浦体育馆修缮、新建杨浦游泳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滨江健身休闲场所等设施。

5、市区联手共建青少年足球学校,形成足球改革发展的“实验区”。紧紧抓住杨浦作为全市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区的机遇,以校园足球为重点,普及与提高并重,为我国和我市足球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启动白洋淀足球场改扩建工程,将其打造成国际化的上海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学校。支持建立多层次的足球联盟,设立40所足球特色学校。搭建学校、企事业等不同层次的足球联赛体系。

6着力创建青少年体育中心,建成体育文化创新的“核心区”。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题,以区体育活动中心和区少体校资源为主体,以全区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以体育运动为纽带,以活动、培训、竞赛为平台,传承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文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和效应。足球、乒乓球等20个项目为体育专项培训、活动推广技能的重点,将青少年体育中心建成体育少年宫。

7、着力创新体育体制机制,当好体育改革发展的“引领区”。坚持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推动体育发展方式从行政主导向行政服务和市场推动相结合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扶持、引导社会办体育转变,从体育部门主管向多部门联动转变。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体育市场发展。推动体育社团“去行政化脱钩改革”,选择数家体育协会试点,逐步实现政社分开、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探索体育场所运营权交由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经营管理,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效能。

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体育事业作为加快本区社会事业均衡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依据本规划,分解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进程,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2.加大投入保障。加大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投入和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提高和调动各方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多渠道的体育经费投入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个人采取赞助、合作和投资体育事业。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3.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强化六大结合(体教、体文、体卫、体绿、体旅、体企等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细化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进规划的分步实施。将体育部门纳入区规委会联席会议,加强区域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监管指导,确保体育设施规划布局更趋合理,提升杨浦体育事业均衡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水平。

4.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本区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传播体育带来的正能量。

5.着力人才支撑。鼓励街镇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健身指导工作,加大对高端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以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和明翔计划青年骨干教练员为重点,加强教练员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专业理论、业务培训、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教育培训考核,切实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满意
不满意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