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路街道“十三五”工作总结 2021-05-20
“十三五”期间,平凉路街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各项工作,加大旧区改造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在位于平凉街道辖区的杨浦滨江南段,鲜明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一、聚焦精细管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1、专项整治显成效。以区政府大楼为中心,辐射四周,联合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日常管理巡查力度,对跨门营业、占道堆物、占道设摊、渣土运营等市容顽症实行“顶格执法”。完善“一店一档”信息档案,发放门责告知书,督促商户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每月15日定期开展“洁净上海”城市清洁行动,提高沿街商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开展共享单车停放、流动餐车管理、食品安全、非法加油点等专项整治。同时,注重巩固提升,防止违法违规现象回潮。
2、社区环境更美观。持续开展无违建居村创建工作,建立新建违法建筑快速处置机制,加大存量违法建筑拆除力度,按照“零增量、减存量”的目标,以高压态势遏制违法建筑蔓延。“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拆违面积271107.25平方米。推动“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方案,与居民区搭建常态化联席会议平台,及时回应居民诉求,保障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吉林路等美丽街区6条道路;13个小区实施了美丽家园建设。加大二级以下旧里房屋征收改造力度。
3、垃圾分类有成果。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共开展各类宣传79场,更新分类标识4000余份。规范居住区分类投放容器设置,为各居民区配置分类垃圾桶1100余个,垃圾分类“四件套”65套。引导辖区内重点单位自觉遵守强制分类制度,宣传告知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工作,发放垃圾强制分类告知单800余份。2019年,街道被评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第一批)。
4、河道治理上水平。结合河长制标准化建设,对沿河岸线进行高标准养护,加强常态化、长效化巡河管理,保持岸清水绿。由民间河长和志愿者组成巡查队伍,形成常态长效巡查机制。同时,组建河道快速处置小组,保障2小时内先行处置,提高河道管理应急处置能力。2020年4月,杨树浦港样板段二期正式开放,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公共亲河空间;2020年6月,街道获评“上海市首批河长制标准化街镇”。
二、聚焦居民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救助帮困工作有精度。落实“应保尽保、应出即出”低保政策,把政府的关爱送到每一户需要救助的困难家庭。“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春节帮困25986人次,发放补助1450万元,112722人次享受低保,发放补助9724万元,帮助重残无业17292人次,发放补助2213万元,帮助支内人员105948人次,发放补助9119万元。通过慈善义卖、慈善义诊、结对助学、上街募捐等形式开展“蓝天下至爱”慈善活动,以企业注资定项认领的方式,运营了“启航明天”“放飞梦想”“情系人间”等帮困项目,累计帮困2000余人次,发放慈善资金150余万元。
6、残疾人工作有温度。坚持完善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日常帮扶与节日帮扶相衔接。“十三五”期间,共办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00余名,发放补助1620.98万元,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00余名,发放补助806.58万元,办理元旦春节节日帮困1100余人次,发放补助263.9万元,办理残疾人“阳光住房补贴”77人次,发放补助535.18万元。促进阳光之家、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阳光心园“三阳”机构快速发展,开展就业服务、推进残疾人订单式培训,为困难残疾人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进一步放大阳光效应,提升服务水平。街道残联2017年、2018年连续获得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2018年荣获“上海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7、老龄工作有力度。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格局,努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处、长者照护之家1处、老年人日托中心3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综合的养老服务。建立“一日三餐无忧、全年配送无忧、菜品质量无忧”“三无忧”为老助餐服务模式,建成2家长者食堂及8个敬老助餐点,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街道全覆盖。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发挥老年学校以及各居民区老年教育远程收视点作用,成立92个学习型团队,吸引了约2600人参加。嘉禄老年远程教育学习收视点被评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优秀学习收视点。自创“嘎三壶”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
8、就业工作有高度。开展了“出宅计划”,对辖区内6800余名失无业人员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排查摸底,成功帮助一批“宅”在家中就业困难的年轻人实现就业。以“乐业空间”为平台,为失无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一对一就业辅导、心理疏导及工作推介等服务,创新出有平凉特点的“乐业五步工作法”,被评为杨浦区四星级乐业空间(首批)。开展社区就业援助工作,定期走访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家庭,想方设法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提供空岗信息,为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全方位的帮扶。营造良好的企业用工氛围,“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27家,5人被评为上海市首席技师,2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先进个人。
9、窗口服务工作有效度。深化“一专多能”业务培训,打通后台多条线业务协同区壁垒,真正做到窗口“通办受理”,受理事项“一次告知”,资料审核“一次查清”。年平均受理量60000人次。平均每月受理办理各类事项5000余件。提升服务质量,自觉接受市民群众监督,引导办事居民积极参加“好差评”评价,总体满意率近100.00%。2019年,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为4A单位。
三、聚焦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
10、文明创建讲实效。以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真抓实干,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顽疾。14个小区被评为市级“文明小区”,37个小区被评为区级“文明小区”,21个小区被评为杨浦区“节水型”示范小区。朱枫鸣、廖素芬等4名志愿者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平凉路街道社区志愿者骨干团队被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成立了平凉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同时在辖区内17个居委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滨江驿站、睦邻中心等场所设立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点。“十三五”期间,街道志愿服务在“上海志愿者网”注册的志愿者达4562人,累计完成志愿服务时长972014小时。街道共荣获市级集体奖项65个;区级集体奖项23个;18人次荣获市级先进个人;12人次荣获区级先进个人。
11、文体服务广覆盖。完成辖区17家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的提升,加强文化内容的配送和输入,共开展256场文化类配送活动,内容涵盖小型演出、特色活动、文化讲座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的免费文化大餐。“十三五”期间,新建了翡丽云邸小区等9处健身点;更新了许昌路630弄等6处健身点,新建了锦杨苑健身步道;基本建成了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广传承平凉书画技艺,积极邀请书画名人“回娘家”,办好书画讲座、教学培训、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场“秋风荷韵”扇面展;先后承办了“改革开放40年,同绘硕果赞巨变”——杨浦区书画作品展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的“翰墨丹青颂祖国”书画交流汇报展等大型活动。
12、群众文体活动缤纷多彩。坚持院团结对,培养基层文艺团队。与上海评弹团坚持共建共享,为辖区中小学培养评弹队伍。“十三五”期间,先后创作“节气歌”“神农颂”“唐诗三首”“忆江南”等评弹原创作品,收到广泛好评。每年围绕七大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市民文化节活动,在各居委开展月月演基层文化活动。街道体育俱乐部每年承办上海市社区体育联盟赛——“平凉杯”围棋赛,形成良好品牌效应。积极落实“非遗在社区”文化传承活动,开展 “杨树浦大龙灯”“玉雕”“绒线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扩大非遗项目的居民知晓度和影响力。
13、社区教育内涵不断深化。按照“全面发动、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通过社区学校牵头,不断整合辖区联合体单位教育资源,形成了“1(学校总部)+2(睦邻中心)+17(居民学习点)”的树状教育分布。以办好“居民身边的学校”为目标,整合辖区学校、科普场馆、消防中队等20多家单位,组建了平凉路街道社区教育联合体。联合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了“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成功引进上海评弹团、上海滑稽剧团等市级艺术团队进入社区学校,与八埭头书画院联合打造“书画平凉”的社区文化品牌,已在市、区具有一定影响力,成为了平凉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聚焦问题短板,守住社区安全底线
14、“四张网”建设有成效。加大治安防控工作的宣传力量,通过“平凉之窗”微信公众号,弘扬“尚法”声音,组织开展日常网上正面宣传,形成扎根群众心中的“安全意识网”。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治安防范、法治宣传、矛盾化解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街面治安巡查、社区巡逻守护、法律法规宣传等平安创建活动,构建群众参与监督的“群防群治网”。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组成由公安、交警、平安协管员、学校保安“四位一体”护校力量,筑起让群众放心的“校园安全网”。以技防设施建设为突破,同时加大人防力量,将辖区内的重点小区与道路由点连成面、由面连成片,扎紧社会治安防控的“技术防范网”。
15、乱象治理促优社区环境。结合文明城区创建、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睦邻家园建设等重点工作,针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类常见乱象,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社区巡查等,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抓早抓小,切实防止反弹。持续加强对非法客运的整治力度,对轨道交通4号线杨树浦路站等市级非法客运整治点位开展固守管理,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吸毒人员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吸毒人员新滋生率。
16、扫黑除恶形成高压。紧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总目标,对照“打击有力、办案规范、整治深入、群众满意”四项标准,严格落实“六清”行动,聚焦十大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斗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以“联合作战”的方式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违法经营、违章建筑、群租、违规出租厂房、占用地下空间等乱象进行集中整治,并推动专项整治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同时,不断巩固专项斗争开展成效,最大限度挤压黑恶乱滋生空间,努力营造“黑不生、恶不出、乱不起”的长治久安环境。
17、消防和生产安全责任有效落实。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完善消防和生产安全检查和社区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推动辖区内各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健全防火例会、消防活动日等制度,推动各居委、物业及企事业单位融入消防和生产安全工作网络。加强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老旧居民区火灾易发的特点,完善居民区内的消防器材设施,在各居委设立微型消防站,推广微型消防站“社区+区域”联防联勤运作模式,提高社区一线消防应急处置能力。
18、信访稳定工作扎实有效。持续深化“人民满意窗口”标准化创建,以“六个一”的创建标准为样板,推动形成接待窗口一站式运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的信访处理工作模式。坚持落实处级领导每周四接待群众来访的工作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信访渠道。推进“法治信访”,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信访接待有机结合,引导信访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加强对辖区内群体性突出矛盾的排摸分析,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在政策口径范围内制定可操作、可推广的化解方案,积极推进积案矛盾实体化解。
四、聚焦党建引领,创新社区自治共治
19、滨江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立平凉社区滨江联合党委,制定了《关于做实、做强平凉社区滨江联合党委的工作方案》。以党建引领社会自治,推动实施了宝立小区环境品质提升、引导小区车棚安全改造等项目。推进社区规划师项目,邀请社区规划师参与小区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开展实施点亮平凉幸福街区灯光项目,邀请滨江联合党委企业罗曼照明对滨江沿线小区开展灯光改造设计。制定了平凉路街道非机动车棚三年改造计划,计划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不含二级及以下旧里)33个老旧小区的47个地面非机动车棚进行综合改造。
20、建立多元参与的民主协商机制。积极搭建居民区议事平台,组建居民区治理委员会议事团队,运用“三会”制度,广泛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宠物管理、高空抛物、小区停车、施工扰民等社区治理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并开展协商议事。引入“法治专员”全面参与居民区自治项目、党建项目,指导居民制定停车管理、文明养犬等自治管理公约,宣传、教育和督促社区居民共同遵守。发掘培育一批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带头人、志愿者,通过举办“自治达人荟”、“业委会朋友圈”等沙龙交流活动,邀请优秀的自治达人介绍成功的小区自治案例,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各项活动,夯实睦邻家园建设的群众基础。
21、睦邻服务有特色。发挥两个睦邻中心、三个睦邻点的平台作用和引领作用,形成“三社联动”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集生活服务、娱乐休闲、学习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化服务,打造“百姓家门口的会所、百姓喜欢的会所”。积极打造“一中心一特色”,第一睦邻中心以“睦邻党建”为特色品牌,做实党组织和党员认领睦邻中心项目模式;第二睦邻中心把中心功能拓展到邻近的兰馨广场,打造“中心PLUS广场”的联动模式,各睦邻中心(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便民服务、公益课程、咨询活动3500余次,受益居民70000人次。
22、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积极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公益基金会 “三驾马车”在社会治理中的突出作用。社服中心依托“乐银龄”、“群欣”两个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园,为初创社会组织提供创业指导、场地使用、政策咨询等服务。社会组织联合会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扩大党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引导社会组织自律自治。社区公益基金会积极开展慈善救助、资助社区公益项目和社区公益活动,推动了公益人才的培育和公益组织的发展。街道社服中心获评“上海市第三届先进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5A级社会组织”“上海市各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示范)机构”。
五、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抗击新冠疫情
23、管好“人”。街道处级领导班子带头,抽调68名机关、事业干部,发动近千名志愿者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建立联动机制,发挥街道干部、社区民警、卫生中心、居委会“四位一体”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排查各居民区、酒店、集体宿舍、沿街商铺、企业园区等集聚性场所,切实做好人员信息排摸核实、居家隔离、入境人员对接等工作,确保闭环管理。为病、孕等对象累计发放口罩6760个;为8名刑释人员和2名救助对象申请临时救助;妥善处置4名流浪人员;为72户残疾人提供上门发放口罩、心理疏导、代购物品、辅具配发等服务。
24、守好“门”。聚焦“新老旧”不同类型小区特征,不折不扣对74个居民小区实施因地制宜的封闭式管理,加强对二级以下旧里和私房地区的道口值守,切实落实“三必”要求。稳妥有序开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服务窗口,做好进出人员测温、随申码验证及场地、器材日常消毒等工作。优化办事流程,积极推进网办服务,控制各场馆馆内人数。至2020年10月底,受理中心窗口受理办件量46862件,咨询量853件。对沿街商铺、企业园区、建筑工地、危化品、特种设备领域等进行排查。处级干部带队实地走访211户辖区重点企业,督促各单位进行日常消毒并增加消毒频次,推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2020年1月底至5月初,累计落实隔离观察418人,为4家要求核酸检测单位联络检测,辖区重点企业迅速实现复工复产。
25、做好“事”。做好物资接收、发放、登记、公示等工作,将各类防控物资切实向一线倾斜。做好口罩预约登记工作,累计预约登记户数20042户,药房累计出售口罩约30.8万只。运用平凉之窗公众号进行健康知识宣传、防控信息发布、先进典型弘扬等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共发布信息213篇,1篇被国家级媒体中国新闻网采用,15篇被市级媒体采用,7篇被区级媒体采用。联合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城管对群众反映的棋牌室人员聚集、隔离对象擅自外出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对居家隔离人员逐户安装了门磁、配备监控。加强对沿街商铺经营活动的监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管控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