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2015-03-04
关于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2014年工作情况
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基调,以“创新转型、服务安居、安全发展、改进作风”为着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工作和实事项目,抓项目落地、抓难点突破、抓协调推进、抓安全稳定,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旧改征收推进有力
统筹兼顾、多策并举,同步推进新开基地启动、在拆基地收尾。完成征收5038户,收尾8个基地。平凉2、3街坊“毛地出让”地块取得重大突破。定海154街坊D块首次尝试“三个100%”整体协议搬迁取得成功。大桥106街坊基地在三个月签约期限届满时,签约率达99.3%。大桥105街坊作为首个以项目启动征询的基地,不到一个月签约率达到90%。一是破解“毛地出让”难题。平凉2、3街坊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首日签约率达75.75%,目前签约率达93.48%,创造了杨浦大型旧改基地“二次征询”签约进度的新纪录,为全区“毛地出让”旧改地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验。二是加大基地收尾力度。全年共作出行政裁决11户、补偿决定56户。实施司法强制执行19户,法院裁定后化解35户,以强促化带动面上签约122户,做到基地收尾、土地出让、项目建设、功能落地的良性循环,提高资金使用率。三是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年初在全市率先出台《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规范公示内容指引》,维护被征收群众的合法利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房屋征收事务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维护房屋征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屋征收工作规范有序。此外,还编制《杨浦旧改征收(拆迁)工作规范用语及忌语》,切实把“我为亲人搞征收(动迁)”的理念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
二、旧住房综合改造全面完成
小区综合整治方面,完成国顺路80弄、市光路60弄等51万平方米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1402个门牌(约3万户)砖木结构直管公房安装简易消防喷淋工作。旧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方面,启动了控江路1446-1448号、黄兴路601号、控江路1434-1444号5996平方米成套改造;黄兴路1039弄28-31号、控江路764弄1-11号成套改造项目基本竣工;控江大街抽户改造项目已有2幢即将启动实施。完成控江四村等30多个改造基地的物业移交。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方面,完成300万平方米有改造意向房屋的梳理排摸及意向征询,已启动106万平方米改造项目。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面,完成上理工音乐堂730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监督和推进同济中学图书馆保护性修缮工作。
三、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在市房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全力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一是征收安置房。新开工229街坊二期、150街坊南块和152街坊(果品仓库地块)就近安置房10万平方米,合计提供房源1052套。二是廉租住房。扩大廉租受益面,筹措房源,稳步推进实物配租工作。共受理1092户,新增租金配租917户,发放租金8837.66万元。筹措实物配租房源100套。三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措方面,复旦大学国福路50号单位租赁房项目已认定295套,完成率147%。供应方面,已落实C4P2人才公寓、107、112街坊就近安置房转化项目、复旦大学国福路单位租赁房三个项目,供应房源709套,完成率109%。运营管理方面,新江湾城尚景园2201套房源中,已签约2180户,正式入住2047户。四是共有产权保障房。第四批共有产权保障房完成签约收尾,签约率97%。第五批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受理工作于10月28日启动,累计受理申请3975户。
2015年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及市、区全会精神,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成果共享为目标,以服务推动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主线,在旧改征收启动收尾、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小区运行安全上下功夫,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奠定扎实基础。
一、有力有序推进旧改征收
以滨江开发建设和市政基础建设为契机,以完成征收5000户,收尾6个基地,继续推进“毛地出让”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为工作目标,以平凉西块等重点旧改地块以及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块前期征收工作为重点。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大力推进旧区征收工作,努力做到启动和收尾动态平衡。一是坚持合力推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夯实区旧改指挥部、街道分指挥部、征收事务所三级组织架构工作基础,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对征收事务所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完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挥街道、居委的群众工作优势,做好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二是优化政策方案。以“立足实际、科学合理”为原则,对已开展的征收工作进行评估,统筹考虑,点面结合、优化调整,使征收方案更科学、合理。三是加大资源保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本区旧改资金、房源的支持,不断完善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本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多元安置需求。四是力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关于本市旧区改造中“毛地出让”地块处置若干政策口径的意见(沪规土资地(2012)652号)等文件的精神,积极会同区相关部门对我区尚余的“毛地”等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加快推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二、大力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
一是旧小区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住宅修缮工程全过程监管,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实施旧小区综合整治50万平方米。二是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在2014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计划实施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三是旧住房成套改造。研究黄兴路607-619号等成套改造遗留项目改造方案,做好居民工作,年内开工;继续优化控江路501-515号成套改造方案,适时启动居民征询工作;做好黄兴路1039弄1-6、10-27号及西凤城三村等未启动的拆除重建基地居民解释和维稳工作。四是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市总体规划,确立保护范围,明确保护对象,开展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已认定的优秀历史建筑的现状,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保护工作的落实。五是老旧房屋安全管理。根据检测鉴定结论,按照《关于加强本市老旧住房安全隐患处置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启动对严重损坏房屋的处置,明确相关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对区内私危房进行普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督促产权人进行维修。
三、着力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按“保质保量”的要求,力争新开工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方面,根据市局文件精神,有序推进扩大廉租受益面工作。按照市局安排和本区房源的筹措情况,适时开展实物配租工作;共有产权房方面,完成第五批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审核、摇号选房、签约购房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公租房建设筹措和管理工作。一是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以保障性住房“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与区发改委、旧改办、规划和土地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拟定“2015年动迁安置房供地建设项目需求方案”。通过区住房保障工作会议平台,尽快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认真梳理制定保障性住房用地收储、居民拆迁、场地清退平整、规划调整、项目认定的时间进度表,确保各项工作分工明晰、时间充裕、供地方案可行;保证项目及时开工,配合旧改进度,提供充足房源。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基地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可靠、进度平稳、安全有序。二是加强协调,争取支持。继续争取市属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保证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的畅通,加快各项审批手续的办理进度;继续与区属各委、办、局、街镇紧密团结,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建设推进例会制度,全面推进土地、规划、建管手续、配套、动迁等方面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主动服务,街道(镇)牵头负责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基地周边居民矛盾,积极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安全、质量和进度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平稳进行。三是部门牵头,街镇落实。进一步完善区总体协调推进、部门牵头指导、街道镇组织落实、居委积极参与的工作模式。发挥街镇作用,加大保障房受理审核工作推介力度,按时间节点完成第五批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审核、摇号选房、签约购房等工作。四是创新机制,先试先行。根据市住房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征收安置房、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统筹利用机制;建立健全保障住房的信息化应用机制,构建住房保障对象、资金、建设、运行等数据库和住房保障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优化配置住房保障资源,为高效开展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