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9-01-21
各高中(含民办、完中):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杨浦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杨教【2016】96号)的要求,杨浦区教育局于2017年2月起全区高中学校实施了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为深化完善杨浦区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二、目标和任务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是在小学体育兴趣初步形成、初中体育多样体验的基础上,在高中三年聚焦相应的运动项目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的体育课程。可以概括为五个“专”,即“学生选项专一、教学方式专门、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场馆专用、综合评价专列”。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体育“立德树人”的功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注重
设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能、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拼搏进取、挑战自我、坚强意志及规则意识、追求卓越的精神等体育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
(二)尊重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为满足高中学生体育专项学习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中三个学年的体育课的学习中,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具体项目设置引导学生选择一至两项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习,学会、学精一至两个运动项目,充分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体育运动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的评价体系
在专项学习中,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置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解决体育与健身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探索建立主体多元、内容全面、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四)形成区域高中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机制
以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体育课程改革引领高中体育工作的整体改革与发展,全面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推动新时代下包括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指标、教研转型等在内的区域高中体育新机制的深化改革。
三、主要工作
(一)开展基于实证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与教学调研及课例研究
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在体育课上通过“大密度、中高强度”的适宜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以“杨浦区高中专项化体育课堂适宜运动负荷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开展现状调研和课例研究,以优化区域专项化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手段,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最终增强学生体质。
(二)重视学生选项平衡,合理设置专项,实施小班化教学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图”,结合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分类要求,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开设专项教学的项目。开设项目要从学校现有实际条件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优先保证学校传统强项发展,高度重视田径类运动和水上运动(游泳),部分高中学校如具备开展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的条件,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区教育局、教育学院组织专家审核同意后列入选项范畴。
专项数量设置上。年级规模在12—15班的学校,设置专项的数量一般控制在6—7项;年级规模在8—11班的学校,专项数量一般控制在5—6项;年级规模在8个班以下的学校,专项数量一般不超过5项。为确保“专项化”体育教学的质量和组织管理,高中“专项化”体育教学要求实施小班化教学,专项班人数应控制在20--30人左右。
(三)根据学校实际安排专项化课时,落实体能模块教学
遵循体育专项化教学过程的不间断性原则,安排足够的周课时量和总课时量用于专项化教学。课时方案为:每周课时量4学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长短课时相结合方式,如“80+80”、“80+40+40”等不同课时安排,每周至少安排一节80分钟体育专项课。高一和高二年级学年课时量各为144学时,高三年级学年课时量为112学时(第一学期72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共计400学时。学校的“三课两操两活动”时间可根据专项化教学需求统筹安排。
“健康知识+体魄强健”是学校体育要解决的主要首要问题。根据2018年全国新发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能和健康教育两个模块属于高中体育与健身必修必学部分,2019学年开始,将“体能”模块纳入课程计划中,建议以体能课的形式出现,每学年9课时,均安排在第一学期连续进行,三年共完成27课时体能教学。在集中进行体能模块教学时,应把理论知识教学和体验性的实践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体能重要性的认知和体验,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体能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
(四)以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为突破口,探索区域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区域作为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生体育综合素养”整体试验区,从“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效果”等纬度探索学生的体育学习综合评价体系。
专项化课改的评价,除一般体能的评定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外,基于教学大纲要求构建以专项技能为主体,兼顾知识、体能、专项经历和情感体验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育人等方面综合评价;评价方式上,应将过程评定与结果评定、相对评定与绝对评定、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有机结合起来。
(五)完善“研修一体”机制,开展主题式专项教研活动,探索“研修共同体”等校际教研模式
面向全体教师,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在学习、研究、行动、反思中不断提高。由教育局、教育学院相关部门牵头成立“足球、篮球、健美操、小球项目、武术”等专项中心组,探索“教研联合体”等校际架构模式,拓宽校际教研路径,结合专项化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寻找攻坚主题,研究共性问题,破解教学难题。基于学科素养开展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开展选择性、开放式教学研讨活动。
(六)完善课题引领机制,提升课堂教学领导力
组建《健美操》《篮球》《体能》教学指南编写项目组和“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杨浦区高中专项化体育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探索区域推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堂转型的创新机制,凸显顶层设计、顶层推动、顶层实施的区域推进特色以及学校探索、学校行动、学校创新的活力释放特点。直面新时代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评价创新、环境创新等课程改革的崭新课题,以课题为引领,先行先试,实现校本经验的引领与辐射,以促进课堂转型发展。
(七)以“育德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实施为期三年的“立德、立学、立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杨浦区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区教育局、教育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为专项教师成长搭设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逐年提高高端教师比例,充分发挥区名师工作室、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通过“名师带教、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梯队接力适度、团队力量强大的体育领军人才队伍。
四、管理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
区教育局课改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改革的宏观决策,审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保证课改与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学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管理和保障本校的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工作,总结经验,并制定本校的“深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举措”。
(二)制度保障
1.建立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对在课改试点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予以通报表扬,并把专项化实施工作情况列入对学校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中。
2.开展专项化教学视导。在市教学视导组和区督导室协助下,对高中学校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视导检查。
(三)师资保障
1.高质量配齐承担各专项教学任务的教师。充分挖掘和用好现有能从事专项化体育教学的教师资源,引进或聘用具有较高水平专项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可以聘请符合资质的体育兼职教师加入本校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本人的优势专项与所授课专项的符合率在不低于50%基础上,逐年优化,提高专项教师的专业对口率。
2.学校要充分激发承担专项化体育教学改革任务的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订科学合理的符合体育教师工作性质和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经费保障
1.设立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保证“专项化”的顺利实施。经费主要用于区域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展示、教学指南编制、相关课题研究等方面。
2.各高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做好各专项教学所必需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五)安全保障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在不同的运动负荷下学生机体的反应,加强医务监督,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作好防治运动性创伤的预案。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