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三区融合”平安治理模式 努力打造五角场“枫桥经验”样板间 2023-06-17

探索建立“三区融合”平安治理模式  努力打造五角场“枫桥经验”样板间


五角场作为上海城市副中心之一,商业密集、业态丰富、大学众多、人口流动大。在庞大的活动、消费交易背后,容易产生数量多、类型杂的矛盾纠纷,对区域内日常的正常运行提出了考验。

图片

五角场街道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重要途径,注重“商区、街区、校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三区融合”平安治理模式,努力打造五角场“枫桥经验”样板间,让市民“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在切实的安全感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科学布点,群防群治

发生问题快速感知

针对辖区面积较大、企业总量多、人口流动大、各类院校多、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街道将整个辖区划分3个大网格,通过创新优化,重构治理组织体系,成立实体化运作的两个网格工作站、社区治理指导站并抽调40余名专职干部和社工专司负责32个居民区各类群众“急难愁”问题及疑难杂症,同时将33个楼宇、园区划入第三网格纳入4个楼委会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细化24个小网格,全面布设60余处矛盾纠纷调处点,实现提供服务、解决诉求、矛盾排查无缝对接,有效凝聚网格工作合力。

图片

通过网格工作站,街道整合公安、市场、司法、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各方力量,发挥执法力量联勤联动,营造让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周边社区居民、街区商户、保洁保安、学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整合成为平安志愿力量的“中继器”,与公安派驻警力形成“守牢重点,以点带面”的格局,做到风险信息快速掌握,隐患信号及时捕捉。


以数治为引擎,打造专业队伍

确保矛盾纠纷“快易解”

针对“新时代矛盾纠纷激化速度快、社会影响关注大”等特点,街区层面不断升级“一网统管”数字治理的系统工程建设,并通过城运中心与网格工作站、社区治理指导站,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图片

通过健全党建引领下“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以执法力量“专业化常驻”+职能科室“个性化点单”的城运网格工作站模式,将专业力量深入街区,开展全域巡查、联勤联动。把基层治理、街区治理、行业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人民调解、律师调解、社会组织调解等专业调解资源综合介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高效处理各类社会事务和矛盾纠纷。

图片

此外,街道定期召集街道、公安、市场、信访、商圈调解联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判分析矛盾调处难点痛点问题,形成矛盾纠纷信息半月一汇总,一月一总结,季度一通报。开通各商圈矛盾化解工作机制,由街道平安办、商场运营管理方、平安商户联盟及人民调解中心分别作为行业性、社会性、专业性力量共同加入,不断强化各类调解主体的情况互通、信息共享。


“网红街区”平安背后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品牌

大学路,作为首批上海夜间经济地标路段和上海“最美的12条街道”之一,一头连着复旦、财经大学,一头连着创智天地,商户、高校学子、小区居民、游客齐聚于此。如何保障“网红街区”安全、有序?

图片

街道牵头成立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将商家代表和街区居民代表纳入自治核心,制定《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章程》,抓住“议—决—行”三个关键,形成“十要十不准”街区商户规约,最大程度激发街区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街区内创智坊、国定一等居民区党组织,通过“百脑汇”议事堂机制,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引领小区居民、商户、物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各方现场协商统一意见,推进街区自治建设。

图片

针对开放街区常见的垃圾、噪音等突出矛盾问题,街区自管会协调各成员单位协商解决垃圾分类、噪音扰民、露天吧管理等重大事项和疑难杂症,并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形成了“政府—管理方(物业)—商户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从问题导向管理到需求导向治理的转变,促使服务效能最大化、社区治理精细化。充分发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自治、协商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把问题发现在当地,把矛盾化解于萌芽。

图片

数字技术也在大学路治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上线了大客流监控预警系统,通过提供有效的预警,确保现场管理做到从容有序,5月20、21日大学路开街头两日客流量达到10.6万人,比2021年同期增加112.6%,客流监测应用场景为街区运维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障。


多年来,五角场街道积极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城市副中心矛盾纠纷调处模式,围绕“商区、街区、校区”实际,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22年,五角场商圈调解联盟成功调解消费矛盾纠纷145起,涉案金额70万元,解决商圈企业和消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五角场街道获评2022年“杨浦区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下一步,街道将推进大学路智慧街区建设,通过数字赋能,不断提升预防、发现能级,有效为社会治理赋能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