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湾城街道2020年重点工作 2020-05-14

 

新江湾城街道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杨浦率先建成“万众创新示范区”,实现创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之年。当前,新江湾城正处于功能完善提升、区域平衡发展、治理日臻精细的关键阶段。今年街道上下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按照区委“双创要领跑、秀带展新貌、治理见成效、旧改创新高、‘双十’不动摇、党建出硬招”的重点工作部署和街道党工委“营商新气象、管理精细化、治理见成效、服务有温度、党建出新招、平安又一年”的要求,着力提升社区综合能级和治理水平,更好地为杨浦和上海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当前,还要认真落实中央、市、区关于抗击疫情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辖区各部门、各单位力量,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凝聚各方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街道上下联动,迅速行动,有力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统筹一线力量,织密一张网。第一时间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同步建立信息统计、实地走访、协调联络、应急处置等7个工作小组。组织发动机关干部、区下派干部及志愿者们投入居民区、商区防控一线开展工作。严格落实“三必”,切实守好门。小区分别制定“一小区一方案”。居委会发动党员志愿者做好宣传告知、轮流值守。强化街区、楼宇、楼组、市场等区域防疫工作,做好6家住宿企业、679家沿街商铺及个体户的巡查监管,落实71座商务楼宇及6家商业广场的物业及在管企业的日常沟通,督促各类重点场所保持防控措施不松懈。加强联控排查,认真找准人。居民区党组织组织召开“三驾马车”沟通协调会,排摸外地及境外返沪来沪人员。针对外来租户较多的小区,居委会、物业、外来人口协管员多方协同,及时核对排摸人口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运用市民云“随申办”“观潮新江湾”“护身福”等信息化系统做好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打卡等工作,做到信息广覆盖、不遗漏、及时上报。精准助力企业,提升复工率。改变多头管理现状,把城管“路长制”和市场所“专员制”相结合,以网格块为单位“跨界”合作,做到告知精准到户、信息精准到人。同时建立商圈楼宇疫情管控微信群,安排服务专员对接,每日沟通各个楼宇的企业复工情况,排摸楼宇管理方的做法和困难,指导企业做好开工准备。3月份大数据显示,街道位列全国小店复工率最高社区的第8名。

当前疫情防控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街道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要求,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做好境外回沪人员闭环管理。建立信息对接联络队伍,及时准确核对排摸境外回沪人员信息,按照工作要求做好人员接收,并通过人防技防等措施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政策。持续推进企业复产复工。加强企业监管服务,通过大调研走访行动,及时掌握商务楼宇复工情况,积极帮助重点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员工返岗、员工招聘、惠企政策落实等工作,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二、聚焦企业服务,展现营商环境新气象

紧紧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发挥辖区创新创业企业集聚的优势,着力优化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对照市、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3.0版本,研究推出街道优化营商环境10项举措,按照区相关考核指标体系,细化街道服务企业措施,推出为企服务内容清单。把好企业进出关口。全面梳理辖区商务楼宇资源和辖区经济地理系统,掌握企业分布情况和信息。协调投促六分中心,切实把好企业进口关和出口关,建立重点企业异动预警机制。形成服务企业联动机制。建立与区相关部门、投促六分中心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机关联络员、市场监管所、城管中队、安监、工会、“两新”党建的力量,形成组团式服务网络,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反映、解决、反馈机制,将安商、稳商、兴商的举措落到实处。

三、打造“一网统管”,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要求,用好“制度+科技”两个关键,把精细化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城市治理要提升智慧化水平。按照城市管理“一网统管”要求,推进网格中心功能改造、“雪亮工程”“神经元”系统建设,以信息化赋能城区治理,实现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由市容管理向公共安全、社会治理领域拓展。创全迎检要迎难而上。加强淞沪路以西区域薄弱环节的管控,完善问题发现、督查反馈、绩效考评等机制,加强各部门联动处置。探索“路长制”2.0升级版,敲实“一路一策”工作机制,抓好主次干道巡查,重视背街小巷等易忽略区域的管控。生态环境要守好绿水青山。生活垃圾分类要抓好队伍建设,针对问题加强整改,进一步巩固分类实效。“河长制”工作要抓好重点和源头治理,落实巡查、疏浚等工作制度,发挥无人机巡河作用,做到无死角、不遗漏。此外,我们还将加快“美丽街区”等项目建设,通过改造提升景观品质、惠及市民群众。

四、呼应百姓需求,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民生、文化、安全等领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好基础性民生工作。积极创建乡镇(街道)级全国“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做好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及助餐点运营,新建1个为老助餐点,着力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举措。以“一网通办”为抓手,继续拓展“家门口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服务内容。积极拓展社区就业服务载体,打造“乐业空间”,更好地服务地区创新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深入打造家门口的“精品文化”,探索政青路文化活动分中心运营新模式,扩大居民群众受益面。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完成街道(乡镇)图书馆评估工作。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新江湾城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紧紧盯住网络空间这个主战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区安全稳定局面。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前期整改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涉黑涉恶涉乱线索排摸。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研,妥善化解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树立安全底线意识,抓牢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着力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架构体系,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营造充满活力、和谐宜居的社区氛围。继续完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协同运行机制。完善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架构。着重发挥街道业委会规范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用好“三驾马车”人才库、“业委会小助手”“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联谊会”等机制,继续推进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的建设,借助法律顾问团的专业优势,努力化解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加强居民区基层基础建设,新设3个筹建制居委会,大力推进筹建制居委会去筹工作。探索睦邻家园新功能。根据居民区特点,探索开展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的“三微治理”。加强自治团队和自治项目的扶持,提升睦邻节品牌项目内涵,进一步完善睦邻家园体系。加强睦邻中心建设。尝试将助老、托幼等功能融入睦邻中心,实现其“家门口会所”的功能。重视社会组织培育。通过社区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鼓励参加招投标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六、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强基础、补短板、促发展。切实加强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初心使命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切实增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抓实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做实基层基础,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设置和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做优“午间益小时”“湾谷讲堂”“园区白领公益行”等品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质量。着力强化居民区党建、“两新”党建、区域化党建、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四建”联动,持续深化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不断提升组织力,切实促进党建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我在一线”党员先锋行动,在重大任务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落细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找准风险点,健全“四责协同”机制,从源头上转变作风、遏制腐败。提升行政效能和规范政府运作。“一网通办”为重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提升行政效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运行公开度、透明度。建设好全区唯一一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人大代表、基层群众参与起草和修订法规作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思想,精简一般性支出,将有限预算投入重点薄弱环节和用于保障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