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09-16

杨府发〔2021〕8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年6月15日区政府第13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4日    

 

 

 

 

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家、市区重大发展战略,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与引领作用,科学指导“十四五”期间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根据《杨浦区“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次规划内容主要立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杨浦区交通、水务、电力、民防等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明确“十四五”期间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布局和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并与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相衔接。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以《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为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连续五年滚动推进“双十”重点项目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全面提速“路、桥、轨、隧、水、电”六大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15项指标(其中4项列入规划纲要)达到预期值,原计划155个项目(其中30个列入规划纲要,含正式项目和研究储备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符合预期,41个项目进展超出预期,实际推进实施和研究的项目达到176个,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明显,对外交通联系通道不断增加,内部路网结构持续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功能不断增强;新能源交通设施快速发展,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更加友好,持续推动绿色交通健康发展,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内排水系统补上空白区域,防汛排涝能力显著提升,管水治水体系不断完善,水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电力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管线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撑和促进了城区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杨浦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1)对外交通联系逐步加强

一是越江通道持续增加。2019年周家嘴路隧道建成通车,杨浦区越江通道增至5条(大连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周家嘴路隧道、杨浦大桥),基本建成1条(江浦路隧道),处于前期研究阶段2条(隆昌路隧道、嫩江路隧道),“十三五”末杨浦区越江通道平均间距达到2.95km,相比“十二五”期末5.1km有了较大提升。二是快速路网逐步完善。建成中环线新增国定东路下匝道,北横通道、军工路快速路新建工程加快推进,市域快速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区区对接稳步推进。建成国权北路小吉浦桥、淞沪路桥,配合宝山完成国权北路改建工程,配合推进国帆路、淞行路建设,有效改善了新江湾城地区对外交通环境。

(2)内部路网建设持续发力

一是区属干道加快推进。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内部骨干路网和区域节点进一步打通。二是重点地区交通配套不断完善。加快建设滨江南段路网、滨江技能博物馆配套路网工程,新增新江湾城B区一期道路工程均已建成,结合架空线入地改善北横通道配套道路双阳路(控江路-周家嘴路)、临青路(河间路-平凉路)等。三是小改小革缓拥堵工程持续发力。通过道路设施“微改造”,改善道路微循环,共完成交通改善类小改小革13处,增强了拥堵节点的车辆疏散能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进一步完善标志、标线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加强交通引导和管制,有效提高了交通安全性。

(3)公共交通服务不断改善

一是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进。10号线二期1站以及18号线8站“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全区轨交线网密度(扣除黄浦江水域面积)将提升到0.61km/km2,轨交换乘站密度将达到0.8个/10km2。二是公交线网布局不断优化。全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15km/km2,公交站点300m人口覆盖率达到90%。三是两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在江湾-五角场交通示范区建成20处“微枢纽”,实现轨交站点50m半径范围均有公交线路服务;优化103路与轨交站点衔接,启用秦皇岛码头公交枢纽,无缝衔接滨江游览第一线。四是探索公交服务新模式。新增1201路等“最后一公里”线路;新增1255路、1256路“定制巴士”,提高可达性,并跟踪优化公交线网;新增168路、1218路、1256路在复旦附属学校门口停靠,优化师生使用体验。五是公交优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建成9.5km公交专用道,其中四平路、黄兴路公交专用道运行效果显著,配套实施松花江路、黄兴路、民星路、唐山路可变车道,有效缓解了杨浦南北向交通干线上“蜂腰”的交通拥堵压力。六是出租车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巡游出租车候客站,主要分布于五角场商圈、医院、大学等人流密集处,可为出租车司机提供免费停靠休息点,同时方便消费者出行。    

(4)静态慢行环境积极提升

一是停车资源供给不断优化。通过新建独立用地公共停车库、土地出让阶段增设等多方式增设1232个社会公共停车位。针对停车矛盾突出的小区,在彰武路等周边开放路内停车位,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二是积极推广停车资源共享。累计完成40个停车共享项目,提供2350个泊位共享,红房子医院周边区域停车共享被列为市级示范项目。三是探索停车费调节模式。在五角场核心区18个公共停车场(库),新华医院、长海医院、沪东工人文化宫附近区域共计8家停车经营企业开展停车价格调整试点,利用价格杠杆均衡停车需求。四是慢行设施人性化改造不断推进。政通路建成全市首条“拉杆箱专用道”,获得“ChinaRAP”全国首个“五星级道路”星级评定认证;在黄兴路、平凉路等主次干路交叉口新增二次过街设施。持续推进健身步道、绿道建设。实现杨浦滨江南段5.5km滨江岸线的“跑步道、骑行道、漫步道”三道贯通,新江湾城建成10.45km绿道。五是慢行路权保障不断加强。结合杨树浦路(大连路-黎平路)综合改造工程,努力践行“街区是适合漫步的”要求,全方位优化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环境;探索贯通中环军工路非机动车车道,改善五角场慢行交通系统,串联支小马路和商圈,减少绕行距离;打通区区对接国帆路跨铁路人行通道,杨浦和宝山区界周边群众乘坐轨道交通从绕行3km变为步行400m,建立起跨区域跨部门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的长效联动机制。六是停车管理逐步规范。区内所有道路停车场实现POS机智能化收费和规范管理。完成约2100个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点基本信息存档。编制印发《杨浦区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强化区域车辆停放秩序常态化管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治共管机制。

(5)智慧绿色交通快速发展

一是建成江湾-五角场交通示范区。综合运用“微枢纽”“智慧路灯”“地下空间行人诱导系统”等智能设施,为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初步建成智能交通管理中心。实现通过上海智能交通管理中心杨浦分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道路建设、交通管理的辅助支撑作用。推出“乐行杨浦”微信公众号,探索推广指尖上的交通出行模式。二是新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区共完成2994个公共充电桩泊位建设(其中含143个公共快充桩),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充电桩密度位居全市各区前列,全区充电设施0.9km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3%;建成2个新能源出租车示范站,为出租车新能源化提供设施保障。三是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不断完善。停车诱导示范应用不断扩大。结合区域道路状况、停车资源分布,在五角场、长海医院、新华医院、红房子医院等地区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公交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区内有电源资源站亭到站预报全覆盖,实现全区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

2.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显著提升河湖水环境,消黑除劣显成效,水域面积显增长,滨水岸线齐开放,雨污混接勇攻坚,雨水调蓄创试点;全面筑牢水安全防线,设施提质筑防线,供水安全入民心;探索水资源管理新路,突出规划先行,着力建章立制,强化载体建设;深度做实河长湖长制,完善组织体系,发动社会力量,深化长效管理。

(1)显著提升河湖水环境

一是消黑除劣显成效。杨浦区加快河道综合整治,制定 “一河一策”精准发力,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雨污混接改造、底泥疏浚等措施,不断提升水环境。2017年全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全区河湖水质监测断面已全部达标,全面完成“消劣”。2020年全年,全区河道Ⅳ类水以上占比96.4%。“好”水比例不断增加,“劣”水全面消除,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水域面积显增长。加快新江湾城水系河道开河,新建纬三河、纬二河、绿河、经一河等河道共约60000m2,区域水面率提升至9.89%,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值(9.77%)。新江湾水系基本贯通,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三是滨水岸线齐开放。实现黄浦江杨浦滨江公共空间5.5km全面开放,沿江环境全面改善,真正实现还江于民。完成杨树浦港景观样板段约1.3km岸线改造,形成“生态、人文、休闲”集成的综合型岸线,实现人、水、绿、桥多维融合。四是雨污混接勇攻坚。完成全区所有分流制排水系统194处市政、企事业单位、沿线商户混接整治,176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整治;制定《杨浦区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改造实施意见》,为长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五是雨水调蓄创试点。协助市城投水务集团实现大武川雨水泵站调蓄池开工建设,为推动区区界河道小吉浦治理、进一步提升水质打好基础。

(2)全面筑牢水安全防线

一是设施提质筑防线。实施排水系统提标建设。全力推进排水系统建设,建成民星南排水系统、松潘排水系统、丹东排水系统达3-5年一遇标准,升级提标大定海排水系统至1年一遇,使全区排水能力整体达1年一遇,20%排水系统达3-5年一遇标准。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完善。完成五个排水系统共12.4km污水管网建设,全力保障污水输送安全。持续推进积水点改善。累计完成海州路(宁武路-腾越路)等8条道路积水点改善工程,有力保障地区防汛排水效能。率先建成中心城区首个通沟污泥处置站并投入运行,年处置污泥量达8000吨,满足区域排水管网养护污泥处置需求。改造黄浦江一线堤防约3km,保障一线防汛安全。二是供水安全慰民心。完善供水管网升级。持续配合市城投水务公司实施高危供水管网改造,共完成改造长度约18km,有效缓解管网老化破损造成的水资源流失,保障人民用水安全。落实二次供水改造。2016年起,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连续三年被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共完成供水改造总量300万m2,惠及476个居民小区。推动水厂深度改造。配合市城投水务公司实现杨树浦水厂深度改造项目开工,进一步提升区域制水水质超过国家标准。

(3)探索水资源管理新路

突出规划先行。编制《杨浦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2035)》,同时发布《杨浦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建立重点项目库全面推进实施。着力建章立制。印发《杨浦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确立节约用水优先地位,构建多元共治节水的治理体系;建立《杨浦区水资源调度实施细则》,规范水资源调度管理,强化活水畅流。强化载体建设。建成5所“节水型学校”、9个“节水型示范小区”、30个“节水型小区”等节水型社会载体,较“十二五”期间提升11.4%。试点“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杨浦滨江因地制宜建设3处“雨水花园”,其中渔人码头“雨水花园”被评为上海市首批“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优秀案例。

(4)深度做实河长湖长制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河长制建设“四步走”:第一是建立,2016年印发《关于杨浦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构建杨浦区河长制体系。第二是深化,2018年印发《关于杨浦区全面推行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将全区湖泊水体纳入河湖管理体系,推进河长制“由线到面”深化。第三是标准化,全区范围推广河长制标准化街道建设,江浦路街道、平凉路街道、长白新村街道、江浦路街道成功评为市级“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强化基层河长办能力建设,做强河长制“神经末梢”。第四是精细化,落实复旦大学、海城投集团等高校、企业水环境管理责任,建立“高校河长制”“企业河长制”,推进河长制向精细化发展。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培植全民治水意识,引导社会参与,发动社会力量,任命“民间河长”36名;深挖沿河乡贤资源,聘任“上海市首位名人河长”,进一步丰富河长制参与度,实现人人参与河湖治理、人人共享生态环境良好势头。三是深化长效管理。推进水系统治理从集中式防污治理向长效性生态修复转变。落实河道长效养护机制,提升养护标准,维护河道治理效果;加强污染源头管控机制,加强排污口监管,巩固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强上下游、左右岸的联动机制,做实长效管理成果。

3.电力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管线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电力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电力隧道建设积极推进,电力设施网络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推进美丽街区建设;统筹实施地下综合管廊,管线治理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深化燃气协同机制,燃气运输安全保障取得明显成效。

(1)积极推进输配电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给能力

“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500KV虹杨站、220KV政云站等7座35KV以上变电站,爱国变电站在建;完成110KV周家嘴路站、110KV长白站改造、35KV营口站扩建改造和35KV宁武站改造、35KV虬江站升压;其余规划变电站根据土地收储和地块开发进展推进建设。至2020年年底,区内35KV以上变电站(含在建)由“十二五”期末的33座增至41座。

在电力隧道建设方面,全面深化杨树浦路腾越路电力隧道选线方案并开展前期工作,三门路国顺东路电力隧道2020年开工。

(2)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提升城区品质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本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制定《杨浦区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专项工作方案(2018-2020)》,聚焦五角场、滨江、大连路总部集聚区、环同济等重点功能区和内环内城市更新重点区域,五横五纵主次干路及区区对接的放射干道,统筹规划、成片成线实施架空线入地,并同步开展其它专项整治和合杆整治。2018-2020年,结合道路工程共开工39.9km、完工26.1km以上道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

(3)统筹实施地下综合管廊,保障管线运行安全

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按照上海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杨浦区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储备。结合杨浦滨江路网工程同步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提升管线保护的信息化程度。与市规土局继续联手深化“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课题成果的试点应用,逐步建立实时、精准的杨浦地下管线信息库,加大各类管线的保护力度,保障管线安全运行。

(4)深化燃气协同机制,强化燃气安全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区联席会议制度效能,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本市燃气地下隐患管网及居民住宅燃气表前高龄地上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24653户的更新改造。深化政企协作,健全完善政企协助协同机制,逐步形成资源互享、信息互通、问题共解、工作共推的良好工作氛围。将燃气企业纳入“美丽家园”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企业、区职能部门、各街道协同对接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4.民防系统建设取得成效,平安杨浦体系智慧升级

“十三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全面覆盖,设施维护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安全宣传工作长效推进,市民国防民防意识进一步增强;军民融合发展更加深入,民防设施体系不断健全;智慧民防打造取得新突破,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1)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保证随时启动使用

完成13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其中黄兴公园避难场所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基本达到平均一个街道有一处避难场所;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后续管理,紧紧围绕创上海市文明城区工作,加强了全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加强深水井、发电机、场地等维保单位维护保养监督,确保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避难场所物资进行清点盘查和补充,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和改善街道居委会等一线防控人员工作环境,紧急调用应急避难场所的43顶应急帐篷,解决了一线防控人员的燃眉之急。

(2)加强警报器建设管理,增强民众国防观念和民防意识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国防观念和民防意识,普及民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市民群众对防空警报信号的认知能力,市政府确定每年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除新江湾城未开发地块,杨浦已有居民居住区域警报器覆盖率达到99%,完成“十三五”期间对警报器整体大修、升级,并新增3台警报器的指标。加强警报器设施设备巡检,对全区警报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警报巡检专业队伍对区域内警报进行巡检,确保设备设施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3)加强军民融合,铸护民之盾

“十三五”期间,除骨干工程需要结合特定项目建设外,结建民防工程的人均使用面积基本达到1.44m2。街道级指挥所工程,结合四平路街道一新建项目,审批结建一处街道指挥所工程,已完成选址,项目即将开展施工;医疗救护工程,结合杨浦区中心医院(二期)项目落实了一处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根据规划要求,防空专业队工程需要结合重要经济目标和属地管理原则来落实,结合土地出让,已要求两个新建地块加入落实两处防空专业队工程。

(4)加强智慧民防建设,人防物防技防渐成体系

积极推进区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17年已完成该信息系统的建设,并通过两年,逐步完成了两批共计2417个民防工程的数据采集及响应的系统运行工作。网格化管理已于2018年纳入民防工程日常管理模式,同时每年对新增结建工程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全区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加强地下空间视频监控系统维护管理,每年对已有19个视频监控的点位进行维护,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是环五角场商圈及大连路总部聚集区的新建项目的地下空间预留端口,对已排摸出的36个符合二期监控要求的地下空间,已制作项目方案报批。

(二)主要问题

1.交通设施网络仍需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对外联系通道仍显不足,区位弱势尚未根本扭转越江通道分布不均,制约浦江两岸联动,区内联系市域交通体系的骨干路网容量不足,区域联动受铁路阻隔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内部路网发展不均衡,存在堵点断点和不适应。路网体系发展分区差异较为突出,配套路网与重大工程衔接有待加强,货运通道功能对地区未来转型发展构成挑战。三是公共交通服务不足,设施和效能均有待提升轨道交通网络化程度不高,对重点区域服务不足,公交线网有待优化,公交枢纽利用率不高两网服务融合亟需进一步发展。四是停车难矛盾依然突出,慢行交通环境有待改善。小区停车难矛盾依然突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落实用地困难。慢行交通设施建设与非机动车管理需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健全。五是交通新基建需求凸显,技术和管理亟待突破,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2.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水环境质量提升难破“玻璃天花板”。受全市排水体制约束,分流制地区初期雨水排放、合流制地区合流污水泵站直排入河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是导致河道水质反复和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二是水安全防御能力与城市韧性要求存差距。一线堤防仍存在薄弱环节、全区水闸已进入亟需保养大修阶段,全区排水能力与增强超大城市运行韧性的美好愿景存在差距。三是水资源管理尚无法满足高效集约用水需求。杨浦区水资源管理已初步形成共商共治格局,但工业区、产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节水推广态势尚未显现,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意识亟待提高。全区供水管网老旧问题依旧存在。四是水生态治理成果亟需提升显示度。杨浦区已形成新江湾城、杨树浦港-虬江两大水系的水生态格局,但作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块生态湿地,水生态治理成果尚未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显示度与影响力。

3.电力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供电服务可靠性仍需提高

新增电力设施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于地区发展速度,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原因包括前期腾地供地难度大,工程进度受地块开发建设进度限制。随着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功能的日益发展成熟和滨江发展带的加速开发,杨浦区区域电力负荷持续增长,供电设施需求持续增加,供电可靠性要求逐步提高。进一步提升供电可靠性,也是积极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

4.民防设施与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民防设施数量和分布还未达到规划要求。已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类型比较单一、分布不均。在提高民众防空防灾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上也存在短板,缺乏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民众防护宣传教育培训基地。二是民防骨干工程数量不足,缺少符合配建骨干工程的项目。已建成或在建的骨干工程都为政府投资实施项目,社会投资资本参与骨干工程建设的相对较少。三是杨浦区中心城区密度高,街镇级人防指挥所在选址中困难因素颇多。四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区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地下空间视频监控系统的初步建成,大大提高了我区地下空间日常监管的技防水平。我区地下空间的监管正快速从以往老旧观念和方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响应配套的使用制度、专职人员等问题亟待完善。

二、发展趋势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构筑期,也是杨浦高水平推进“四高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杨浦融入发展新格局、再创发展新奇迹,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

(一)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新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谋划“十四五”和二〇三五远景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需要继续发挥稳增长、稳投资、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明人本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视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市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属性,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着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内核,在巩固提升总量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强化功能为导向,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四)交通强国战略要求上海先试先行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交通强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的发展目标。围绕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目标,《交通强国建设上海试点实施方案》要求上海市持续推进交通创新发展,完善交通治理体系。

(五)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社会发展

对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远景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底线约束、低碳韧性的路径模式,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城市安全放在优先位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杨浦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基建”

杨浦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城区,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创新功能集聚和生活质量提高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支撑。通过“新基建”对传统基础设施科技赋能,支撑建设和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城市基础设施创新、智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加快推进“新平台”“新终端”建设,统筹“老基建”与“新基建”,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系统整体效能和服务保障力度,促进建设和管理行业转型发展,让新理念、新技术加快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约束

一是要守好安全运行底线,守好土地、能源、环境影响等资源环境底线,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受控,提升文明施工和绿色建造,健全防汛体制和水安全管理,完善燃气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叠加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的经济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等方面投入却面临更大的资金需求。未来面临如何从“建设改造”转向“有机更新”,从“传统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发展新要求。三是推进民防工程与管理体制优化,贯彻落实“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要求。坚持“战备为先、防空为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基础建设、融入城市应急管理,推进上海超大型城市人民防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筑强大巩固的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推动上海民防工作在新时代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城区转型发展将伴随着人口和交通出行等需求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发展将在补短板的基础上,进入“拉长板、谋突破、调结构、争创新”的新阶段。结合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绿色低碳、提质增效”将是“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重点方向:

一是围绕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持续改善民生。

二是基础设施要促进和体现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城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消除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均衡,以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为传统基建赋能增效。

三是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做好大建设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和打造城区建设和管理创新示范。

四是加强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全力保障城区安全有序运行,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深入推进城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结合城市更新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城区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杨浦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管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统筹提升基础设施,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增强人民城市发展动力、提升人民城市治理能力、彰显人民城市宜居魅力,努力建设“四高城区”,助力杨浦成为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为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践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出发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加注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新基建”发展,对传统基础设施科技赋能,支撑建设和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倡导“绿色低碳”建造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水环境治理,营造慢行友好环境,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持续推动服务均等化、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围绕“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的城区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板块间交通空间桎梏,围绕核心功能强化空间载体保障。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一流城区环境。


四、发展目标

围绕“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以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标杆为引领,以着力打造“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的现代化新杨浦“四高城区”为总体目标,支撑引导“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重点功能区建设,持续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和运行保障能力,聚焦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提升,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构筑“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慧绿色、安全友好”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到2025年,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发展,服务能力和品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取得新突破,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城市载体支撑引导功能更加多元,重点区域标杆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初步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慧绿色、安全友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更高品质和效率的基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区更新转型、初步建成杨浦“四高城区”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到2035年,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人本化、精细化、智慧化”,提供面向每个人的,更安全、更舒适、更友好、更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全面实现人民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发展目标,助力杨浦全面建成“四高城区”和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十四五”期间,杨浦依然处于“大建设”阶段,整个交通网络建设,如轨道交通、越江隧道、路网建设仍将持续,水电煤通信基础设施,空白、低标、隐患点应持续补强,旧改区域的建设将迎来高峰,南段滨江开发及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并向中北段延伸,建成区的城市更新和老厂房的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等等。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将更加注重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民城市人本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提升基础承载力,更加注重治理体系的完善,对标2035年上海总体规划,对接国家和市区重大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城市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坚持“基础设施抓提升”的主线,高举“双十”建设再征程的品牌,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慧绿色、安全友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服务杨浦“四高城区”建设。

一是提升基础保障承载力。对标基础优先、适度超前的战略目标,加快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再争取一批系统性、枢纽型、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落地,加快推动轨道交通、越江隧道、骨干路网等重大工程早启动、早建成、早发挥效益;持续推进四大功能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推进区区对接道路和断头路打通;不断提升输配电、燃气、水、通信供给能力和可靠度,有效提升基础设施体系运行维护水平,巩固城区安全运行底线。

二是提升基础增效创新力。统筹“新基建”和“老基建”,以数字化转型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赋能,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系统整体效能和服务保障力度,促进建设和管理行业创新转型发展,助力杨浦城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对接“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强化智慧平台引领,提升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能建造、信息化监管、不见面审批等应用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发展理念在城区建设和管理中得到全面贯彻,结合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针对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重点地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示范区域,高标准创建绿色生态试点城区,持续增强城区发展的动力和韧性。

三是提升基础品质吸引力。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以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为导向,着力提升群众身边的公交、停车、水环境、架空线整治、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感受度;更高质量修复水环境、更高水平增强水安全、更高层次打造水生态、更强协同保护水资源;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升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城区环境面貌更加宜人,百年遗存与现代城区更加融合,“生活秀带”成为杨浦最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四是提升基础共建共治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多种方式渠道征求和吸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意见建议,共同推动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均衡化、普惠性;在停车共享、水环境治理、公共通道管理、道路建设、公共空间更新等方面,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探索超大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治理的杨浦路径;统筹基础设施发展,鼓励社会资本等多元化主体多方式参与建设,推进资源共享,探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综合治理方案。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服务能力

1.加密对外联系通道,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加密越江通道,缝合浦江两岸

为进一步缝合浦江两岸,增强与浦东的联动发展,推进隆昌路越江隧道、嫩江路越江隧道实施,提升过江通道交通供给能力,均衡越江需求,加强杨浦滨江南段区域与浦东新华民生地区的交通联系,分流杨浦大桥东侧近江交通;加强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联系,同时分流中环北段以及翔殷路隧道的交通压力;按照军工路沿线市级功能转型区的新功能定位,统筹研究杨浦区中环以北区域越江设施,开展殷行路越江隧道、闸殷路越江隧道前期研究。

(2)完善骨干路网,丰富联系通道

加强骨干路网与市域快速交通体系的衔接,加快推进北横通道杨浦段续建,加强东西向发展轴的交通联系;建成军工路快速路新建工程,缓解中环北段及相关快速路交通压力,推动加快客货运交通分离,以改善军工路交通环境。

(3)推进区区对接,促进有机融合

协同推进区区对接道路建设,着重完善新江湾城路网,增加新江湾城北向、西向交通联系通道,推进建设绥芬河路、政涟路、国泓路桥等,研究民府路桥,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2.优化内部路网结构,提升交通承载能力

(1)聚焦道路升级,推动重点区域转型发展

加快建成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打造可漫步的历史风貌街区和“露天历史博物馆”,支撑杨浦滨江南段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优化重点发展地区路网结构,推进滨江南段核心区路网建设,完成安浦路、阳浦路、天章路、宁远路等道路建设,根据相关规划逐步推进军工路以东路网建设,提升东侧园区衔接军工路快速路服务能力;滨江南段核心区地下连通道与地块开发同步整体实施,打造立体分层的交通体系,提高交通对滨江开发的支撑能力;研究推进政通路交通改善三期等工程,提升江湾-五角场副中心道路交通承载力;推进跨运河路桥工程,提升复兴岛交通联系能力。

(2)加强道路衔接,提升骨干通道服务功能

配套隆昌路越江隧道工程、嫩江路越江隧道工程同步实施隆昌路道路改建、嫩江路改建和跨铁路立交,配套轨交18号线和江浦路越江隧道工程同步完成江浦路道路改建;加强与北横通道衔接,加快推进双阳路等配套新改建道路工程;结合旧改腾地,按规划实施越江隧道周边支路网。

(3)打通道路瓶颈,助力城市更新

持续推进创新创业街区、开发地块、住宅、医院等交通出行重点地区周边配套支路网建设,改善交通微循环;研究推进平凉路等区属干道改建工程,重点改造瓶颈路段,并结合用地条件分段实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采取多种综合交通管理措施,结合北横通道建设推动杨树浦路货运通道功能转移,助力城市更新。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出行服务品质

(1)加强北部轨交联系,改善滨江轨交服务

加强中、东、西区域的轨道交通联系,加快推进轨交20号线建设,强化北部东西向轨道交通联系和多点换乘;围绕滨江南段建设“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滨江国际创新带”“后工业时代的未来水岸”“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的目标,加快轨交24号线、26号线预控研究,力争启动轨交24号线,以加强滨江轨道交通直接服务为目标,支撑TOD导向的滨江土地综合开发,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加强滨江南段公交和轨交的两网融合,优化交通组织和服务;基于区域未来的功能定位以及多元化交通出行需求,配合国铁、市相关部门研究铁路通道转型利用。

(2)提升公交线网效能,充分发挥公交枢纽作用

加快公交骨干通道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围绕“骨干通道支撑,区域循环成网,供给匹配需要”的目标,继续配合市推进区域线、接驳线优化提升。促进两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公交服务设施与轨道站点换乘便捷性,实现新建轨道站点50m半径范围地面公交服务全覆盖。加快建成三门路、爱国路公交枢纽,逐步增加秦皇岛路公交枢纽进驻公交线路,推动配套道路完善,加快发挥公交枢纽与轮渡码头的联动作用;储备杨浦大桥公交枢纽;探索公共交通枢纽一体化设计发展模式,结合杨浦滨江中北段规划编制优化公交枢纽布局,进而形成功能明确、衔接高效的公共交通枢纽体系。

(3)打造滨江公交优先示范区,持续提升地面公交吸引力

探索高效换乘衔接、以集约化交通为主的多元交通体系。推动上海理工片区和滨江等公交薄弱区域地面公交动态优化,致力于打造滨江世界会客厅公交优先示范区,加强杨浦滨江南段区域公交顶层设计,增强杨树浦路作为骨干公交通道的功能。配合推进全区公交骨干通道优化提升工程;研究新江湾城、产业园区、大学校区等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发展模式,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地面公交对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的衔接,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区域。

(4)提高滨江公共空间品质,推动水陆联动交通发展

加大码头岸线建设力度。推进杨浦滨江沿线游船、游艇码头规划和建设,致力打造水陆联动的交通体系,提升功能服务水平;对岸线实施生态化改造,完善公共码头周边交通配套,增强慢行交通活力,打造高品质滨水生态慢行空间。

(5)推动出租车候客站建设,规范停车有序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出租车服务水平,推动在商圈、园区、医院、大学等需求密集处建设巡游出租车候客站,为出租车司机提供免费停靠休息点,同时方便消费者出行。

4.统筹动静交通发展,发挥设施服务效能

(1)多方式停车资源挖潜,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针对不同区域的停车设施供给与需求的差异化特征,以增加配建停车为主、合理发展公共停车场为辅,在停车矛盾突出区域推进公共停车场设施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鼓励多样化地发展包括机械停车、立体停车楼、利用绿地或学校操场等公共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等多种停车形式;优先考虑结合轨交站点及其周边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研究滨江公共空间地下停车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运营管理方案。

重点支持老旧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矛盾突出地区周边增设公共停车位,合理增设道路停车泊位,推广时段性停车。停车矛盾突出地区,对于新地块开发,在土地出让阶段要求在严格执行规范配建标准基础上适当增设社会公共停车位。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内部停车设施错时对外开放。

(2)优化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城市空间活力

加强对停车泊位、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管理,保障慢行空间和无障碍通道的连续性、安全性;推进交叉口二次过街设施建设,提升行人过街安全;结合轨道交通周边综合体开发,连接人行连廊、地下步道,提升轨道交通周边步行空间;优化对非机动车的引导,提高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供给,针对公交站点、轨道站点、商圈等需求较高的地区进一步挖潜非机动车停车资源。长效推进人性化设施改造,提升街区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大学与社区、城区共融的未来生活街区,使城市更有温度、更有魅力。

(二)统筹“三水”平衡发展,推动水务精细管理

1.破瓶颈,助推水环境质量提升新方案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助推市级部门加快中心城区初期雨水治理、合流泵站污染收集等研究,制定面源污染防控路线图,探索突破水环境质量“玻璃天花板”的路径。加快启动合流污水一期干线复线工程,同步深化虬江箱涵开盖工程研究。

2.守底线,形成水安全防御保障新防线

一是规划引领目标。完成《杨浦区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编制,明确我区“蓝绿灰管”整体雨洪管理,提升水系统品质。

二是存量设施提质。设施安全方面,实施3 km左右黄浦江堤防专项维修工程,持续提升黄浦江抗风险能力;开展内河堤防结构性检测,薄弱环节分阶段维修,确保内河水系防御能力;开展泵闸设施更新维护,按需改造老旧泵闸。排水安全方面,持续开展排水管道周期性检测与维修改造,修复问题管道;结合道路新建、改建或大中修工程,推进雨水连管和雨水口更新改造。供水安全方面,配合市级部门加快推进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力争“十四五”末完工;配合市级部门实施供水管网改造。

3.强协同,打开水资源联动管理新局面

一是全面推进《杨浦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提高各行业主管部门资源管理责任,深入推进全社会全领域节约用水管理。二是在节水型小区、学校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节水型机关(单位)、企业、园区等示范载体建设,加强节水技术改造。三是逐步推广非常规水源利用示范试点,完成王家浜地区水体利用改造,挖潜杨浦滨江地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案例。四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和节水监督,优化水资源考核机制,推动节水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部门联动管理的新局面。

4.打品牌,亮出水生态“诗意栖居”新名片

从“政务生态、意识生态、自然生态”三点发力:依托“放管服”改革,精心打造精简高效的水务政务生态;依托“河长制”平台,拓展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护河意识生态;以内河水系治理成果为轴线,彰显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具体任务为:分步实施“五个一”,打造水生态治理闪光点,提升“诗意栖居”显示度。

打造一个“人居和谐”生态清洁小流域。力争“十四五”期间,将新江湾城水系创建成为中心城区首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质持续稳定,人居环境和谐。

建成一个“水岸共享”的空间改造范式。完成复兴岛运河(上海理工大学段)滨河空间改造,构建激发水岸活力、促进区校共享的空间改造范式。

亮出一批“城水相融”的网红打卡点。有效整合现有内河滨水空间资源,亮出一批如“水岸历史长廊”“最佳摄影区”、“最佳赏荷点”等网红打卡点,因时因势向公众推广,邀请更多人民共享生态环境。

推出一批“人水相亲”的水岸体验线路。以杨浦区内河水系为轴,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节日推出一批特色主题巡河线路,“串联”杨浦沿河文旅资源。邀请自媒体达人和普通市民体验“行政河长”巡河线路,探索杨浦区滨水新空间,全景展现“人水相亲”的水生态名片。

研究一个“鱼水相生”的溯水人文景观。结合市政建设与腹地开发,启动研究杨树浦港公共空间三期、“杨树浦源”水岸景观项目,打造具有海派水文化的滨水空间。

(三)提高设施供给水平,强化运行保障能力

1.强化电力供给能力,提高管线治理水平

服务持续增长的区域电力需求,建设高可靠性现代配电网。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变电站新改建工程。

完善区域电力通道布局,推进实施三门路-国顺东路、杨树浦路-腾越路等电力隧道工程,保障区内超高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集约化敷设包括电力管线在内的各类地下管线,以保障周边变电站充分释放供电能力,完善供电服务;结合滨江路网工程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巩固提升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实施效果,结合北横通道、杨树浦路改造、江浦路改建等道路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长效开展无主架空线清理联合整治,打造干净、有序、安全的生活环境。

2.推进民防设施建设,助力打造平安杨浦

(1)骨干防护工程体系规划与建设

结合主要开发地块的新建项目,建设以骨干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的防护体系。在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招拍挂阶段源头上严格把关,加大四级、五级工程建设推进力度。

(2)强化人防战备建设

推进街道指挥所工程建设,完成两处街道级指挥所项目新建及指通要素配备,预期在殷行街道、五角场街道、江浦街道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址配建街道级人防指挥所工程;推进医疗救护工程建设。结合新建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或其他医院工程的情况,安排落实医疗救护工程(医疗救护站);推进人防专业队工程建设,建成一处人防专业队工程;推进人员掩蔽工程建设,结建一批较大规模的人员掩蔽工程,对于应建民防工程面积大于10000m2的项目,要求建设单位每10000m2配建不少于两个单元核武器抗力级别五级、常规武器抗力级别五级的人员掩蔽体;加强人防指挥所建设管理,加强区级基本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和预备指挥所维护保养、及时落实人财物相应配置。

(3)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

逐步完善杨浦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管理规范,新建改建2处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平均每个街道有1-2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配齐配全应急避难场所柴油发电机等重要应急物资。

(4)深化通信防空警报器建设

加强防空警报设施维护管理,健全人防警报设施日常维护管理队伍,落实职责,根据城区建设进度增添新警报器5台,确保本区防空警报器的覆盖率、统控率和完好率。

(四)推动“新基建”发展,助力行业转型赋能

1.强化智慧交通引领,赋能交通业态升级

(1)提升区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功能

加强数据融合,提高数据分析管理能力,探索区域信息一体化展示;拓展平台应用场景,提升平台的服务水平。

(2)打造杨浦滨江南段智能停车诱导系统

对标滨江地区“世界级滨水会客厅”整体定位,科学引导车辆通行,实现动静交通协调,提高路网和停车场(库)的整体使用效率,提升滨江地区静态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

(3)加快推进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土地出让征询、建设工程配建停车场(库)的方案审核及竣工验收等建设环节中严格要求按比例建设充电设施,并在竣工验收前相关运营商接入市级平台;在公共停车场库经营备案许可中,要求新开业场(库)须将竣工验收意见中的充电设施建设要求落实到位,同时在既有场库备案中要求逐步提升充电设施配建比例;推进示范项目建设,率先完成一批示范小区、示范园区、试点医院、出租车示范站、环卫车试点运行线路,以示范带动应用,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4)支持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

探索推广新兴交通技术,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和发展创造条件,支持在试点区域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和测试。

2.提升互联感知能力,拓展水务应用场景

(1)精细化水质在线监测管理

进一步完善监测系统对于洪涝积水、雨污水输送与溢流等精细化信息的感知监测能力,争取加强市区两级水务与环保部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海量数据的整合,促进水务智慧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优化排水系统运行调度管理

做好排水系统GIS数据库维护。探索暴雨内涝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途径,提高智慧防汛应对水平;配合市排水管理处开展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运行调度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排水系统关键节点信息的预警和泵站、闸门等设施的运行调度方案优化,指导排水设施的实际运行,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减少污水溢流和泵站放江污染提供重要支撑。

(3)完善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成规模以上排污口的全覆盖监控设施布设;加强执法基础设施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打通信息沟通渠道,提高跨区域和跨行业执法监管能力。

3.探索构建“钻石”电网,安全可靠性能升级

推动电网设备、管理和运维水平的全面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电网整体供电可靠性不低于“四个9”(即99.99%以上)。积极探索构建“钻石型”配电网,构建以开关站为核心节点、双侧电源供电、配置自愈功能的双环网结构,以显著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电网负荷转供能力。在满足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同时,不断提高供电质量,提升运维水平,完善供电服务,提供更充裕、更稳定、更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

4.高标准创建绿色生态城区,高质量打造综合型城市水岸

杨浦滨江南段以创建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城市更新类)为目标,按照杨浦区绿色生态城区专业规划和指标体系,通过多元功能布局、绿色转型发展、旧区有机更新,打造高质量黄浦江沿岸综合型城市水岸。

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滚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杨浦滨江南段、新江湾城、二钢厂等区域海绵试点区域和样板工程的显示度与示范效应。到2025年,全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不小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