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二次会议第B050号提案的答复 2023-07-06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主动公开
上海市杨浦滨江综合开发管理指挥部办公室
杨滨江办(2023两会)— 11号
对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二次会议
第B050号提案的答复
蒋毅委员:
您提出的第B050号“关于杨浦滨江‘公园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
非常感谢您对杨浦滨江区域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中关于“杨浦滨江地区建设中,结合“双碳”目标推进碳排放计算、先进低碳、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手段;“公园城市”建设中,坚持科学建设,敢于创新”等建议,充分反映了您对杨浦滨江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期盼,对促进杨浦滨江整体功能和品质提升,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办会同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区滨江集团共同研究、讨论,结合目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计划,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推进碳排放计算、先进低碳、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
我区于2022年12月印发《杨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杨府发〔2022〕13号),“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将低碳理念贯穿至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出让、方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十五五”期间,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50%,到2030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积极开展低碳、零碳建筑创新示范和重点区域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
区规划资源局在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方案设计等规划资源工作中,积极贯彻公园城市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生活和生产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体系。在土地出让阶段,将区发展改革委、区建设管理委等部门提出的关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指标要求、新建建筑安装光伏面积、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要求土地受让人及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节能报告,落实项目海绵城市验收工作与全过程管理等管控要求一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在方案设计阶段,区规划资源局结合专业管理部门意见,协助指导建设单位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择可再生能源,将低碳节能要求融入项目审批全过程。
区建管委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区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发布了《杨浦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工作提示(一)》,全面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健康发展,规范杨浦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运营全过程管控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绿色生态指标体系的管控措施、管控环节、管控部门、落实主体、实施主体,全方位地保障指标能够最终落地达标。在市住建委指导下,选定滨江南段(包括核心区和协调区两大区块,东连复兴岛,西邻北外滩,与陆家嘴隔江相望,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作为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区域。2020年10月20日,杨浦滨江南段被评为三星级“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试点)”。
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手段发展可再生能源
提案中关于“杨浦滨江地区建设中,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
的选择技术手段”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杨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中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新建或既有)和属地区域,提出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如“推动滨江南段探索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低碳示范与推广;高标准建设滨江中北段,探索“近零”标杆示范发展模式,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站,开展碳中和先行先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推进本市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沪建建材联〔2022〕679号),也明确提出“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结合本市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推动编制相关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光伏发展。积极落实《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针对建设项目特点、使用环境、科学分析和比选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2022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光热、浅层地热能、氢能、余热等多元化能源应用。
三、科学、创新开展“公园城市”建设
“公园城市”创建原则强调坚持全域公园、全面提质。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紧扣杨浦滨江“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在滨江区域围绕公共绿地建设、垃圾分类体系完善、垃圾节能化清运、市容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认真做好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根据《上海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技术导致(试行)》、《上海市屋顶绿地化技术规范》(DB31/T493-2010)、《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等导则规范的规定,引导绿地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绿地系统对雨水的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复合功能。
杨浦滨江南段通过试点推进道路“海绵化”改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项目,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完成世界技能博物馆配套道路工程,项目中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慢行道路系统及绿地系统均采用渗水铺装,实现了路面雨水下渗、滞留;推进实施安浦路(广德路——双阳南路)新建道路工程建设,在机非分隔带绿化内设置多组生态多孔纤维棉模块单元,利用多孔纤维棉高吸水率特性,快速吸收表面下渗的雨水,同时道路雨水口收集的路面径流,通过排水管输送至多孔纤维棉模块内吸收调蓄,溢流雨水则经由雨水口排入主线雨水管道。推进上理工沿江环境整治工程,拟在海安路桥下方拟设置雨水花园,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设置透水混凝土铺装,降低硬化面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漫步道设置卵石植草沟,结合景观效果设置下凹式绿地调蓄雨水,工程以微地形与景观节点布设,在设计中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调蓄作用;推进森林公园沿江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以“大地之树——开放共享,生态互联”的设计理念,将人人滨江的公共性与森林背景的生态性叠合,新增漫游路径和场地以沙石地和步道为主,保留自然下渗的地表状态,对轮渡站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入屋顶绿化等系列垂直绿化措施,对140米长的岸线进行堤防后退,形成自然洼地,塑造滨水空间的下凹绿地与生态滞留池。
在滨江沿线公共空间贯通建设过程中,原杨树浦煤气厂区域沿江段(位于杨浦区平定路与黄浦江交汇处:北侧为原杨树浦煤气厂厂区,西侧紧邻原善胜建筑材料公司,西北侧为原上海制皂厂,东北侧紧邻原上棉十二厂,东南部原为黄浦江边货运码头),根据场地污染物的类型、场地及周边地块场地环境特点等综合考虑,不能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划定“特殊污染源区”,对受到污染的土壤,结合各类修复技术的实用性及优缺点进行原位修复。
“公园城市”创建原则强调“无界融合、无界创新”,下阶段,将继续贯彻“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想,通过政策协同与创新,推动一体化设计,促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强调城市功能的空间复合,促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助力杨浦滨江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再到“生态秀带”的二次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