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设想 2022-04-02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考察时,称赞杨浦滨江“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杨浦是全国最大滨江工业带之一,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近年来,杨浦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推动老工业城区转型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推进大规模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2020年9月,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围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力争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标志着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国家文物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的指导帮助下,杨浦区坚定信心决心,紧盯目标任务,夯实措施责任,全力推动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具体工作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以优化协同为导向,夯实完善创建保障制度

1.强化创建主体责任。我区成立了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市文物局分管副局长、区相关区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设管理委、区文化旅游局、滨江公司等42家单位。建立领导小组例会机制以及创建阶段工作专报制度,及时研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破解相关瓶颈难题。在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杨浦区文物局作为全市首家增挂“文物局”牌子的区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揭牌。

2.突出专业精准指导聘请15位本市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领军人物出任顾问,兼顾学术、建设和运营等多个领域,组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顾问委员会,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专业引领。2022年1月,召开专家智库研讨会,与会专家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就示范区创建下一步工作方向,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3.注重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的保护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工业遗产的局面。组建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站,深化共建共治“朋友圈”,主动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让更多社会主体支持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深化志愿服务实践,级层面组织开展“百年滨江回响”滨江讲解志愿服务项目打造首支中学生杨浦滨江红色旅游志愿讲解队;大桥街道和平凉路街道分别成立两代“90后”志愿宣讲团“小小讲解员”团队提供杨浦滨江沿线百年工业文明、沪东工人运动史、红色故事等讲解服务。

(二)以保护传承为内核,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

1.开展文物资源认定。充分梳理并在全区范围内发现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以工业遗产和革命遗址为重点,组织黄浦码头旧址、永安栈房旧址、毛麻仓库旧址、三新纱厂旧址、明华糖厂仓库旧址、“三友实业社事件”发生地等6处点位,开展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认定、升级专家评审。向市文物局申报《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地、毛麻仓库旧址作为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候选点位。

2.公布革命文物名录。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新厂旧址、陈望道旧居、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地、黄浦码头旧址(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临青学校旧址、日商东华纱厂旧址(上海纱厂总工会成立地旧址)、王孝和烈士旧居(振声里5号)8处列入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区委宣传部对电通公司遗址、恽代英烈士被捕处、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3处红色革命遗址、旧址进行立碑和挂牌。

3.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制定关于落实全区文博单位消防安全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从十方面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召开2021年度杨浦区文物单位工作会议,签订年度区文博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区文物部门联手区消防部门,每月开展一次文物安全消防联合检查,督促整改消防安全隐患。街道文物巡查联络员每周对辖区内文物点位进行检查,第三方社会安全巡查员每日对全区各文物点位进行巡查,强化问题即时发现和处置。引入第三方安全监管单位,对全区66家文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等专项检查,全面提升文博单位安全标准化的建设,2021年共排查整改问题91条。实施老旧住宅型文物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项目的常态化管理,对区域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4处文物建筑(其中工业遗产3处)新增安装故障电弧探测装置。

(三)以重点项目为突破,焕发工业遗产全新活力

1.红色场馆守护初心。秦皇岛路码头(即黄浦码头旧址)已完成修缮并建成“初心启航”主题展厅,成为集红色教育、游船码头、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服务区域;在“祥泰木行”旧址上建造而成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开放至今,已接待市民游客30万余人次;在原有电站辅机厂站等7个滨江党群服务驿站基础上,以浚浦局职员俱乐部旧址(白庐)以及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历史建筑为载体,新建成2处党群服务站,进一步打造珠链式分布、属地化管理、综合性功能的滨江党群服务体系;国歌展示馆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展示“工运、工厂、工人”相关内容的沪东工人运动展示馆建成并于7月1日正式对市民开放;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故居完成保护性修缮,并推出“热血铸丰碑”和“丹心向春晖”红色文化主题展,传播百年红色文化;复旦大学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完成修缮,分别以“爱国”“科学”为主题,与以“信仰”为主题的陈望道旧居形成互动,持续打造“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2.锈色资源活化利用。确定滨江南段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概念,采用“修旧如旧”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处理工业遗产保护与市政建设、旧城改造、生态涵养等的关系,保留传承工业文明特色元素和文化基因。世界技能博物馆(即永安栈房旧址西楼)总体修缮工程有序推进,预计202210月正式对外开放;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建设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以及市文物局批示要求进行施工;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即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旧址)建成定海路旅游码头,并正式通航;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涉及文物保护点杨树浦路桥改建已完成总工作量60%;杨树浦电厂综合改造工程已完成区域控规调整,项目设计方案处于深化完善阶段;毛麻仓库、绿之丘(即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明华糖仓持续推进功能引入;长白社区228街坊城市更新项目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持续优化展陈方案;配合市文化旅游局(市文物局)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及古船博物馆项目建设,研究项目设计方案制定、打捞方案完善、规划调整等相关工作;联合市新闻出版局积极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设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虎臣制笔技艺”和“曹素功徽墨技艺”,建造笔墨博物馆,打造集非遗生产、旅游参观、文博研学、文创购物等多业态融合于一体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3.绿色共享和谐发展。上海制皂厂的污水处理车间改建成为皂梦空间(白七咖啡馆),连通不同生产池的圆形管道,被改造成连接咖啡馆不同空间的通道,半透明膜屋面结构增加大空间的顶部采光,既节能环保又营造肥皂泡的空间意向;原英商新怡和纱厂内的湿地,建设成为雨水花园,实现海绵城市设施的渗、蓄、滞、净、用、排6项功能,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大桥公园综合项目预计2022年春节基本完成,其中滨江亲子剧场结构已封顶;上海市肺科医院叶家花园保护修缮工程竣工验收,并获评第二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相关重点项目共涉及25项,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14项,待推进11项。

(四)以多元融合为目标,推动文物赋能社会发展

1.促进文旅产业赋能。依托工业遗产空间,盘活文物资源,促进开放共享,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紧扣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主题,引进举办时装走秀、艺术展演、电竞赛事、文创集市等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先后举办“迭变-国风新潮”发布、时尚艺趣节系列之SFC“造”节等活动,提升商业业态。上海船厂承接LV 2022春夏女装秀,支持举办完美世界电竞直播嘉年华,启动DOTA2冬季职业巡回赛中国联赛,3天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近千万。由杨树浦电厂干灰储灰罐改造而成的灰仓,创造出漫游登高远眺的滨江活动综合体,承接了YSL美妆秀等品牌活动。明华糖厂仓库保护性修缮后,承接了“涓汇成流”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宝格丽全球发布派对、TOM FORD新品发布展览等,被时尚激活,成为文化演出、艺术展陈的多元空间。毛麻仓库旧址成为众多部级、市级艺术展览的举办地,承办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等优质展览。

2.科创助力遗产更新。坚持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为工业遗产遗存叠加科技功能,促进新产业与老房子相得益彰。利用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留存厂房改造而成的长阳创谷,集聚了一批高成长企业和创新孵化机构。推进实施宝武钢铁“互联网+”产业园、城市概念园等一大批老厂房改建项目,在保留老厂房历史记忆的同时,老厂房的大空间形式与科创、展演、电竞等新兴功能和业态完美融合,为杨浦科创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构筑宜居宜业宜创的创新创业生态社区。

3.释放生活秀带魅力。打造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文化旅游推广窗口,举办第一届“秀岸生活节”,并将深入研究打造形成品牌活动。举办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人人市集和人人街舞赛等文体活动,营造“生活秀带”特色水岸节庆氛围。联合春秋旅行社推出“回望百年工业 共赏杨浦滨江”“老厂房的换新之旅”等5条以工业和红色为主题的微旅行线路,深受市民欢迎与喜爱。第32届上海旅游节期间,推出“百BU穿YANG”杨浦48小时新发现城市微旅行,邀请网络达人带领广大市民游客云游杨浦滨江,各平台累计观看量达509万人次。积极打响“浦江游览”品牌激活“源头”、做强杨浦码头”,力争浦江游览打造成为具有海派文化特质、杨浦区域特点、上海服务特色的城市旅游新名片。

(五)以展示宣传为抓手,提升历史记忆弘扬传播

1.唤醒城市历史记忆。开展大桥人的情怀”之老工人、老建筑、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五老征集,征集到153件老物件,找出22位老劳模、老工人,并将他们的故事和寄语集结成册。推出“江浦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云展,通过红色记忆、工业记忆、非遗记忆、城市乡愁等六大主题,展现改革变迁。定海路街道推出情景歌舞剧《漫步滨江·忆码头》,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以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滨江唱响。以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为背景,创作评话《扬帆远航》、脱口秀《启航》,创排实景剧《黄宝妹》和情景声乐套曲《启航之声》。策划出品《信仰——上海杨浦红色文化微旅行打卡攻略》

2.阅读建筑背后故事。进一步推广完善扫码阅读、音频聆听、VR全景等多元服务,全区“建筑可阅读”点位达128处。联合市文旅局举办“百年印记 魅力上海”——“建筑可阅读”全民拍摄影大赛作品展,展出100组获奖作品。策划设计一批“建筑可阅读”文创产品,以文具套装、书签、冰箱贴、水杯等多种形式呈现宣传杨浦滨江百年老建筑;联袂上海梅林集团推出“四大经典”文创礼盒产品。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合作,组织“百BU穿YANG”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面向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征集围绕杨浦滨江工业遗产等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

3.扩大创建宣传效应。整理示范区创建以来经验做法,拟写《保护第一 合理利用 精细管理——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展现阶段性成效》,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推送,并在《中国文物报》刊登。202011月起,我区联合人民网开设“人民·秀带”直播间,充分发挥党媒央媒的独特视角和传播力量,累计上线15期专栏视频,点击量近2000万人次。推出“看见杨浦”系列短视频,用镜头语言述说杨浦滨江的历史底蕴以及如今的发展现状,点击量累计近30万。

2022年工作设想

是深度挖掘,加强工业遗产全要素保护。聚焦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价值内涵以及工业生产的自身逻辑,进一步拓宽工业遗产的保护对象,研究保留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等工业价值信息;充分发掘工业遗产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挖掘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加以认定或升级;保护保留工业生产中有代表性、节点性的重要设施,如发电厂发电机、船厂船坞等;加强工人住宅、工人新村等工业附属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在工业遗产转型发展为其他功能空间的同时,探索展示原有生产工艺和曾经发生过的工业生产活动

二是锚定目标,打造文物保护示范性项目集中成片做好工业遗产的修缮利用,持续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建设、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即圣心医院)修缮、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大桥公园综合项目、聂氏住宅、市光路“三十六宅”、长白社区228街坊城市更新等项目工程,通过点状建筑的修缮,打造示范性、地标性项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整体风貌保护,规划好周边环境及天际线,确保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性、和谐性。探索社会征询机制,让老百姓了解并且参与到生活秀带的建设过程中。

三是突破壁垒,探索开发利用创新政策。联合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灵活的土地开发、产权调整、建筑高度、功能注入等各类政策,梳理难点、堵点、痛点,研究起草《杨浦区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若干措施》。结合《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相关要求,寻找试点建筑,通过具体案例,破解工业遗产转型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四是共建共享促进功能注入市场化运营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创新的方式,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注入娱乐、文化、商业、办公等多元功能,借助市场化运营盘活工业遗产,打造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式综合体。结合老厂房、老建筑自身原有功能,在城市工业遗产空间中挖掘转化形成更多新型产业空间,引进更多技术类人才集聚发展,让生产空间功能得以传承。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在杨浦滨江预留多业态共存的混合空间。

是精心策划,培树节庆活动可持续品牌依托杨浦滨江滨水特色景观,以老工业厂房为载体,充分发挥节庆活动自身的影响力,打造活动IP和品牌,开展上海旅游节杨浦区系列活动、秀带生活节、睦邻文化节、非遗节等,承办好2022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杨浦板块活动等,进一步展现生活秀带风采,讲好人民生产、生活的故事。持续推动“浦江游览”品牌建设,将浦江游览与文化活态传承、全域旅游发展等协同互进,提升水陆联动体验。

是多元展示,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化宣传强化城市概念,关注工业技术史、产业史、城市发展史、工人运动史等,多角度进行工业遗产宣传推广。借力同济大学等高校学科优势,寻找工业发展进程以及滨江开发过程中的参与者、亲历者及有关专家,开展“口述历史”项目;总结提炼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理念和经验方法,启动编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案例书籍。持续推进示范区创建宣传纪录片策划、拍摄筹办文物示范区创建主题论坛,加强与外省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学习与交流推广,探索借鉴各地区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

2022年,杨浦将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修缮、加固,让历史建筑能够承担现代功能;做强开发利用的中线,阅读建筑背后的故事,展现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体会到城市软实力;谋划城市发展及市民文化需求的高线,聚集所有元素形成城市最有活力的区域,使其成为文化高地、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