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4日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2023-02-13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4日在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杨浦区区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区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围绕区委“人民城市新图景、创新发展催奋进、民生保障提水平、城区治理再创新、‘双十’工程加把劲、党的建设更过硬”六方面重点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较好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抓防控战疫情,人民生命健康全力守护。去年3月,上海遭遇空前严峻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动员组织各方力量,积极投身抗疫斗争,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全力以赴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我们第一时间组建区、街两级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各级领导包保下沉、坐镇指挥,各个专班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医务人员白衣执甲、冲锋在前,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顽强坚守、日夜奋战,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刻不容缓推进“四应四尽”[],连续组织多轮全域全员核酸筛查,筹措抢建方舱医院、隔离房源,全力转运和救治病例,集中力量开展拔点攻坚,努力打通生活物资保供的“最后一百米”,全区上下筑起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人民防线,挺过一个又一个极限挑战,在危急关头遏制住了病例快速上升势头,取得了社会面动态清零的战果。

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疫措施。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们落实落细国家和我市各项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区街居三级应急处置机制,持续强化“三公(工)一大”[]协同联动,不断提升并联处置能力,推动流调排查、隔离转运、区域协查等各环节高效衔接、紧密闭环。持续做好监测预警,全面推广应用场所码”“数字哨兵,高质量开展便民核酸筛查。聚焦餐饮酒吧、宾旅馆、农贸市场、规模性租赁房等重点场所,压实四方责任,加强风险管控和服务保障。加快构筑免疫屏障,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累计达到68.5万剂[③],覆盖26.6万人,覆盖率增幅居中心城区第二。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我们及时推动工作重心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夯实分级分类诊疗机制,扩容发热门诊和重症救治资源,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加强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群体的健康监测和服务指导,全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二)抓纾困促重振,区域经济运行回稳向好。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双重挑战,我们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推动经济恢复重振,迅速扭转下滑态势,区域经济加速回暖。

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充分发挥稳增长工作专班机制作用,精准调度、靶向发力,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的V型反转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率先实现扭负为正,预计全年增速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43.5亿元、同比增长0.3%。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服务业总营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外贸进出口额增幅均超两位数,经济发展韧性充分彰显。

政策措施叠加发力。全面落实国家和我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先后出台三轮政策措施,开展线上助企纾困政策宣讲43场,组合式、规模性为企业降本减负、纾困解难,累计惠及区内各类市场主体4.1万家次、扶持金额达111亿元,其中为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减免各类房屋租金约4.2亿元,联合16家金融机构提供总规模140亿元的融资贷款额度。强化重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美团上海科技中心、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等总部项目陆续开工,48个、400多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成功签约,中建三局、纬景储能等领军企业加速落地。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消费疲软,出台商贸业提能级、促发展若干政策,适时调整促消费举措,引入近70家知名品牌和首店潮店,结合电子消费券、消费节庆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释放消费潜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降幅逐月收窄。抢抓RCEP[]落地机遇,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与老挝工贸部共建高水平经贸合作平台,第五届进博会采购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4.6%

创新动能加快培育。深化区校企联动,复旦大学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同济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基本建成,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落地,完成新一轮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快落地,国家级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获批。出台实施“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若干政策,千寻位置、复旦微电子等一批新经济领军企业持续高速增长,毕得医药、诺亚控股2家企业成功上市,重点产业引领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上海技术交易所技术交易额达到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超两倍。发布打造“人才秀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区内海外高层次人才达1637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272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新增7家、78家,总数均列中心城区第一。我区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制定优化营商环境5.0版,推出150项改革举措和10大特色品牌,打响“首席服务员”[]等服务品牌,“以人为本稳就业,宜商惠民促发展”获评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优秀案例。推行免申即享、一键即享、精简审批、分期审批,创下从土地招标到规划方案公示仅23天的“杨浦速度”。紧抓“一网通办”建设,新增139项涉企高频事项“掌上办”,首批试点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电子化,创新推出“码上注”[]“长三角创业一件事”[]平台。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推出全市首份企业数据合规指引,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推进信用修复全流程在线高效办理,以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三)抓基础强功能,城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着力补齐短板欠账,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努力让群众住得更安心、城区变得更靓丽。

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实施。我们以精准的政策、细致的工作、阳光的流程,加快零星地块旧改攻坚,创新实施跨区域多地块合并征收,完成最后约6001.18万平方米征收任务,杨浦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画上历史性句号。美丽家园项目受疫情极大影响,但我们抢工期、提速度,实际开工100万平方米,竣工51万平方米。启动邯郸路500524弄和凤南一村等不成套住宅更新改造,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6台,住宅老旧燃气立管改造1万户,多措并举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双十”项目快启动、早复工、抢进度、抓收尾,隆昌路越江隧道、滨江综合排水工程等开工建设,昆明路变电站、淞沪路综合整治工程等顺利竣工,北横通道和军工路快速路等市级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城区交通路网、功能设施日益完善。建成“美丽街区”5条,创建精品示范路13条,完成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16公里。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364个、公用充电桩700个、智能回收设备205台,努力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城区治理更智能。

精细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区级城市运行中心正式投用,数字值守和社区疫情防控智能应用系统成功上线,数字城管、智慧工地等应用场景落地见效。围绕城市治理的痼疾难症,持续加强违法搭建、乱设摊、群租房等乱象整治,拆除存量违法建筑5.05万平方米,高效处置涉疫封控区域医疗废弃物,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环境整治活动,积极推进无疫小区、文明城区创建,打造卫生整洁、文明有序的环境氛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城区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大创谷低碳发展实践区示范建设,加快打造低碳社区,开展绿色建筑创建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38个。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内环桥下滨水空间提升工程、复兴岛滨河公共空间改造及环境治理项目完工。全区11个市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优于Ⅲ类水断面增加到10个,河湖面积率居中心城区首位。建成公园城市一期项目,大桥公园对外开放,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座、公园绿地8.03公顷、绿道3公里。建成16个小微环境空气监测站,PM2.5累计均值浓度同比下降8%

(四)抓实事增福祉,民生服务保障持续发力。我们牢记为民宗旨、笃行利民之举,全力办好1051项政府实事项目,用心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倾力解决市民群众因疫情遇到的困难问题。

民生底线切实兜牢。密切关注疫情下的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全力做好封控区域物资保供、就医问药等工作,加大对独居老人、流浪人员、因疫致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帮扶力度,累计救助各类对象超70万人次,支出超5亿元。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新增就业岗位3.54万个,加大重点人群专项就业服务力度,养老护理员首次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杨浦,帮助434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杨浦户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77%。深入实施“人人乐业”行动,提供阶梯式技能培训服务,开展全市首批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我区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斩获金牌。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规模最大的“江湾社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成投用。编制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新增养老床位350张,完成3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33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2个居民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大公办托幼一体化建设力度,在12个幼儿园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280个。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加快杨浦军休中心建设进度,完成优待证发放近4万张,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全力推进与西藏、云南两地五县的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加大产业协作、消费帮扶、人才支援等方面支持力度。

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入选首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控二小学分校等5所学校竣工验收。疫情期间13万师生线上线下教学平稳有序,中高考成绩保持高位稳定。民办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区中心医院、第一康复医院项目建设,大桥社区卫生中心迁建工程开工,各区属医疗机构上线数字化“便捷就医”服务,在全市首设互联网医院保供药店配送点。持续深化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落座,YOUNG剧场、周虎臣曹素功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成开放,区文化旅游局(区文物局)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上海院士风采馆荣获2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获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杨浦代表团在第十七届市运会斩获金牌160枚,团体总分暂列全市第二,创历史最佳成绩。

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在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广大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经受了考验,以坚韧意志、创新精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做好物资保障、送医配药、帮困救助、维护稳定中创造了许多有益经验和生动案例。我们认真总结提炼,以“党建引领、平战一体、集成协同、精密数智”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网格治理体系,上线社区云2.0版本,编制睦邻中心空间设计导则,推出“共建加油站”[]、“梦·享·家”[]百日攻坚等项目,社区公共收益收支账、智慧停车治理平台2个项目入选我市社会治理创新十佳项目。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设立31个立法建议征询点、征集点,在街道积极开展“协商于民”专题活动,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实实在在的“履职清单”。

安全防线坚决守住。成立城市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建立健全平战结合、风险预警、联动指挥等机制。制定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80条”措施,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做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大检查,扎实推进自建房、危化品、燃气、高处作业等集中治理,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认真落实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有效应对台风、寒潮等恶劣天气影响。畅通“12345”热线渠道,加大信访积案多部门协调化解力度。持续深化社会面“清源”[]“砺剑”[11]行动,依法打击妨害传染病防治、电信网络诈骗、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行为,报警类“110”接报数同比下降33%,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大、进博会期间社会安定稳定。

(五)抓作风增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全部精力用在履职尽责、狠抓落实上,干部队伍在大战大考中磨砺了意志、增强了本领、转变了作风。

政治意识持续增强。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要求,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政治方向、最牢固的政治信念,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国之大者”,立足“四个放在”,完整、准确、全面理解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狠抓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部署落地落实,以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持续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紧抓“关键少数”,坚持开展领导干部述法、行政负责人季度讲法,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不断提升。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显现。疫情期间成立法治保障专班,加强涉疫行政行为法律风险提示,促进了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全年向区人大、政协汇报工作40余次,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办理司法建议、检察建议160余件,促进了行政与司法良性互动。

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完善“四责协同”机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不断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各级干部深入基层社区、企业单位,依托“12345”热线、人民建议征集、夏令热线等渠道倾听民声、回应诉求,全力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对履职不力的干部严肃问责,对敢于担当作为的予以表彰,激励广大干部知重负重、比学赶超,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回望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主动作为、克难奋进,以超常规的思路举措有效应对了超预期的风险挑战,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带领全区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城市运行保障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特别是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抗疫斗争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区域发展中有效监督、献计出力,为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支持和大力帮助。借此机会,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代表委员、向全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看到,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挑战,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主要是:内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带来的压力仍然较大;新旧动能转换还需持续加力,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还不足;城市更新任务依然艰巨,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还需要提质提速;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全面从严治党和干部队伍素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抗疫斗争中,暴露出政府应对极端情况和重大风险的能力仍有不足,在组织动员、应急处置、资源调度、基层治理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虽然我们全力以赴科学精准防控,千方百计强化服务保障,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影响。知不足而后进。我们要清醒认识、深刻总结,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问题,切实提高能力。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和十一届区委六次全会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四个结合”,坚持“四个放在”,以实施国家和我市战略任务为牵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区委“人民城市当样板,科创激活动力源,民生福祉增温暖,城市更新添亮点,安全稳定守底线,党建交出新答卷”六方面重点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保障,加快建设“四高城区”,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综合各方因素,建议今年我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为全局多作贡献: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三产增加值同比增长6%以上;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以上;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一)聚力巩固向好态势,推动经济质效新提升。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强化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持续完善机制、优化布局,着力练好内功、增添后劲,不断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

进一步稳定增长提振信心。加快推动经济全面恢复,及时落地国家和我市各项政策措施,针对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行业分类施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功能区域、重大产业项目、重要民生需求,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在新开工项目、在建项目上下更大功夫,全年计划推进100项重大项目,确保在建项目数、建筑总面积、投资总量均保持增长。着力促进消费回暖,加大商贸、文旅、餐饮、物流等服务业扶持力度。依托重点商圈、特色商街、品牌商店,推出系列促消费节庆活动,深化商旅文体一体发展。立足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完善商业发展规划布局,发挥平台经济总部集聚优势,加强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创新,促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新型消费增量提速。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放大RCEP框架下经贸合作潜力,紧抓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契机,深入推进与老挝、新加坡等国的经贸合作和产业项目,探索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外贸规模和质量。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和资产盘活,推动国有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承担重大项目,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社会建设等领域项目,持续破除准入壁垒,全力支持锚定战略必争领域、面向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加速成长;充分发挥旧金山湾区委员会、杜雅特涉外经济创兴文化园等渠道优势,更大力度引进外资总部和研发中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氛围,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涌流。

进一步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区域产业组织、结构、形态调查,进一步梳理家底、查找短板,在产业补链固链强链上下功夫。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大,细化数字产业地图,完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深入推进“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制定数字经济“一区一赛道”配套政策,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对标我市抢抓产业新赛道和壮大未来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主动布局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等新兴赛道,积极培育未来智能、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前沿产业,推动国家级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复旦未来谷、滨江-上理工健康产业科技园建设,着力抓好新兴产业的梯次培育、接续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多角度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实施老品牌焕新计划,探索楼宇工业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进一步加快重点区域开发。聚焦四大功能区,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机制创新、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化,努力提高经济密度、产业集聚度、品牌标识度。着力推动滨江开发再提速,深度融入“一江一河”战略,对标“世界级滨水区”定位,系统性、前瞻性谋划推进杨浦滨江建设,抓紧制定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完善市区联手开发机制。高质量推进滨江南段能级提升,加快打造人民城市“一馆一院一论坛一广场”[12],建设滨江创智中心、会议中心、艺术中心等重大公共设施,推动杨浦发电厂、电站辅机厂、三新纱厂等保留建筑修缮改造和功能导入,集聚一批符合区域定位、引领未来发展的重量级项目、高能级平台和标杆性企业。高标准推进中北段规划建设,整体推进控规编制,加快上理工段、中石化段、共青森林公园段公共空间延伸贯通,与光明、上汽、百联等市属国企联合开展存量土地高质量利用专项行动,实现低效土地腾笼换鸟。着力推动“大创智”能级再跃升,积极融入“中环数字产业创新带”建设,促进大创智数字绿轴、大学路创业轴、淞沪路交通轴整体提升,做强“内容+科技”优势产业集群,全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我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着力推动“大创谷”双创生态再优化,充分挖掘老厂房资源优势,丰富新旧动能转化空间载体,强化长阳创谷、互联宝地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世界级创谷”品牌效应。着力推动“环同济”功能再聚合,促进高校、企业和社区深度互动,启动绳网厂改建环创空间项目,加快推进赤峰路创意街区建设和国康路整体提升工程,深度拓展“设计+”产业链,持续打造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

(二)聚力夯实创新优势,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积极谋划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区和我市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升级版建设,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打通“从010”的创新全链条,努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核爆点”。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快建设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深化“双新”示范建设阶段性经验成果,大力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工建设5所学校,增加8140个学位,积极推进与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上海师范大学的合作共建,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充分发挥区内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打造更多产教融合育人基地。

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加强区校企联动合作、跨领域协同攻关,推行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更好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科教资源、研发成果、技术供给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加快建设国家级技术要素市场,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品牌优势,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加速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建设长三角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促进技术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高效配置。积极参与上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互动。实施“专精特新百企行”“上市指导加油站”等活动,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质量提升、能量放大。跨区域协同开展更多高水平赛事活动,不断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发挥区域一流大学、创新型领军企业等机构的人才集聚效应,实施战略科学家引领、创业领军引进等引才六大工程和青年人才启航、企业人才激励等育才五大行动,持续壮大科技创新队伍。推动两院院士与技能工匠、技术人才深度对话,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持续打造“未来人才实验室”“4S人才工作室”,不断促进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继续实行顶尖技能人才特殊渠道落户举措,逐步完善社会急需人才招引培育体系,持续开展人才安居工程、高校校友服务行动,为各类人才引育用留提供沃土。

(三)聚力加快城市更新,描绘人民城市新图景。抓紧制定实施城市更新杨浦行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杨浦实践,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

着力打造宜居城区。按照全市“两旧一村”改造部署,抓紧摸清底数、系统规划、创新机制、分级推进。部署开展全区旧改基地收尾攻坚战,推动土地资源早日盘活利用。综合运用拆除重建、成套改造等方式,加快邯郸路500524弄和凤南一村等7.4万平方米、2400余户居民旧住房改造。在继续完成去年100万平方米任务收尾的基础上,再完成50万平方米“美丽家园”建设和200台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任务。统筹考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停车、绿化、适老化改造等需求,用城市更新的微创手术打造旧住房改造的精致样本。深入实施碳达峰方案,重点开展绿色能源、生态碳汇、绿色建筑等行动。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启动10条“美丽街区”和5条精品示范路建设,新建改建4处公共绿地,完成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16公里,充分利用街头转角、桥下空间、地下空间等微小公共场所,创造更多“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着力打造韧性城区。坚持基础优先、适度超前,配合推动轨道交通20号线一期、黄兴路下立交修缮提标等工程开工,加快推进虬江开盖相关工作。持续开展道路缓拥堵改造,新建改建昆明路、渭南路、福宁路等9条重点片区支路,动态优化公交线路和轨交站点的无缝衔接,进一步优化交通微循环。运用平战结合理念,把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需求融合到城区空间改造中,优化应急场所布局,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功能。实施新一轮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雨水调蓄池设施建设和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加快高危高龄管线、隐患管网修复改造和路面塌陷隐患排查,着力提升风险社会下城区应对各类挑战的承受力、适应力和快速恢复力。

着力打造智慧城区。围绕构建平台型政府,大力促进“两网融合”,塑造“城市大脑”,提升城区数字治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数字体征系统,积极推行城市体检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感知、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梳理若干社会情境,形成应用场景清单和实验研究方案,先行在重点场所、社区楼栋等单元开展数字孪生应用实践,全力探索未来智能社会治理的“杨浦方案”。试点推出“材料银行”[13]“企业管家”[14]等特色服务,助力政务服务更智能更高效。聚焦百姓关注的“医养教”“娱购行”等领域,上线智能养老顾问、数字商圈、数字公园等重点场景,着力提升生活数字化的显示度、感受度、集成度。

(四)聚力办好民生实事,回应美好生活新期盼。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加快建设更有温度、更具品质的人民城市。

织密民生保障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扎实开展政府实事项目,确保资金投入、项目数量、服务领域只增不减,以“政之所为”积极对接“民之所需”。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保障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擦亮具有杨浦特色的“温暖”系列救助工作品牌[15]。用心用情做好为老服务,培育“养老护理工匠”,形成日常照料、长期护理和医疗服务相融合的服务模式。制定新一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区域公办托幼一体覆盖面。为全区10万名学生提供免费视力检测,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提供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加快南北两大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争取区中心医院综合楼年内投用,谋划市东医院新江湾城新院开工,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扎实推进与西藏、云南两地五县和三明三县区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促进对口地区乡村振兴。

完善便民生活圈。全面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因地制宜制定社区行动计划,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服务模式,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高品质生活圈。立足社区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统筹为老服务、亲子托育、社区卫生、康复疗养等方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重大文化地标项目落地建设,开放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完成区文化馆、四平电影院改扩建项目。做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配合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谋划推进上海工业博物馆“珠链星网”项目[16],在杨浦滨江打造更多人气景点和打卡圣地,进一步擦亮杨浦“浦江游览”等文化名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深化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首批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试点建设,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五)聚力守护城区安全,构建城区治理新样板。强化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好风险防范化解的主动仗,以前瞻规划、过硬举措保障城区安全稳定。

稳妥有序防控疫情。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秩序稳定。动态分析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等情况,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全力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分级分类诊疗机制,全面落实基层首诊负责制,优化远程指导和互联网医疗,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和重点机构防控工作,畅通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婴幼儿等就医问药渠道,千方百计保护脆弱人群。强化药品以及防护装备、抗原试剂等物资储备,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不断扩大以老年人为重点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面,有序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全力构筑免疫屏障。落实巩固国家卫生区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健康杨浦行动,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

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开展“三师三顾问”[17]拓展计划,促进人民建议征集点与立法联系点、基层法治观察点互动联动,着力培育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细化社区治理“颗粒度”,精准绘制“睦邻热力图”,推动睦邻阵地向楼组、街区、线上等延伸。积极开展微公益、微规约、微课堂“新三微治理”[18],以服务精细度提升居民感受度。深化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开工江湾军休中心,探索“生源军地融合”试点,更好解决驻区部队子女入学问题,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城市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机制作用,推动不同条线的基层网格“多网合一”,做实扁平管理、资源集成、协同作战的“大安全”治理体系。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规定,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粮食安全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巩固拓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推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细化到部门、街道,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完善矛盾排查、预防与化解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杨浦。

各位代表,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做好今后工作,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三个务必”,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强化维护核心的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要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深入实施法治杨浦建设五年规划,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对照创建指标形成责任清单和重点项目,跟踪推进、狠抓落实,把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持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压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责任,健全全链条争议化解机制。高度重视、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要锤炼廉洁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治政的政治定力,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久久为功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严整治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持续强化政府系统能力和作风建设,弘扬“四敢精神”,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干事创业活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汇力磅礴,方得勇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推动杨浦“四高城区”建设,加快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杨浦实践,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杨浦贡献!

 



[] 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

[] 公安、公卫、工信科技和大数据部门。

[] 截至20221230日。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 1+5+X 首席服务员工作机制, 即:“1”个企业主体为中心;“5”个综合首席服务员,由投促、教育、人社、市场、税务首席服务员担任;“X”个专业首席服务员,由其他部门安排人员担任。负责及时响应企业诉求、优化服务流程、确保企业服务高效有序。

[] 即市场主体住所材料“一码归集”,企业办理住所登记业务时,只需展示授权使用二维码及租赁合同即可。

[] 在“长三角创业地图”基础上升级打造的跨区域双创服务平台,为科创双创企业提供“找办事、找人才、找场地、找资金、找订单、找研发、找政策、找项目”的“创业八找”服务。

[] 即按照“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思路发布的基层治理系列项目,具体包括“党建微花园”“HUI新屋”“青春社区”“无障碍导则”等项目。

[] 12个街道中遴选出群众需求突出、矛盾集中的居民区项目,整合区域高校、企业、社会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定期评估项目进度与成效,期末开展路演和评选。

[] 聚焦人员流动过程中的防疫风险,通过排查发现、疏导分流、规范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面风险管控。

[11]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总体部署,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实施集中打击、整体打击、规模打击、精准打击。

[12] 即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上海市人民城市理念研究院、人民城市理念论坛、杨浦滨江“人民城市·秀带广场”。

[13] 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材料自主管理、自我更新,实现办理业务过程中主动引用、自动填报。

[14] 依托“一网通办”渠道,向企业精准推送相关政策,并配有一对一政策咨询问答服务。

[15] 旨在探索社会救助领域的“杨浦样板”,打造“温暖指数”监测体系、“温暖云”精准救助应用场景、“温暖超市”慈善超市、“温暖顾问”服务等一系列品牌项目。

[16] 杨浦滨江沿线将作为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的重要部分,联动浦西文博区等区域,打造工业遗产博览带。

[17] 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社区党建顾问、法治顾问、社会治理顾问协同治理机制。

[18] 2019年,杨浦在全市首创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治理”社区工作法,并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于2021年提出“新三微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