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关于民生工作情况 2009-05-21
索引号:YA1901000-2009-00414
发布机构: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分类:政府公报
2008年,我区坚持把民生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来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促进就业工作
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836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27020人的目标范围内;全区共新增就业岗位38550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673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覆盖人数达132528人,工资集体协商扩大覆盖人数达29186人,完成农民工培训3470人,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责任,整合区域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建立了由25位专家组成的创业教练队伍,发展创业实训基地20个,对170人进行创业训练。建立了由12位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巡讲团,开展创业巡讲和专题讲座15场,吸引近600名大学生参加。在控江开业园区辟出1000平方米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地,为入驻者免费提供办公设施,目前已有21名大学生入驻开业,带动就业82人。开通大学生创业扶持直通车,大学生创业企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已覆盖复旦、同济、上理工大学科技园区,并开通了创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小李直通车”,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创业政策和专家咨询等信息服务。开设大学生创业心理导航站,建立了由5位心理咨询专家组成的咨询师队伍,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举办以“放飞梦想,成就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沙龙。全区全年共新注册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114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91人。
就业援助工作落实有力。共认定“双困”人员2321名,安置就业率100%。全区共办理大龄协保就业补贴91410人次,发放补贴金额4285.6万元;办理失业人员岗位补贴84481人次,发放补贴金额3952.5万元。对区域内1151名四川籍灾区农民工全面实施帮困救助,发放救助款87.9万元。积极开展都江堰市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开展网上远程视频招聘,降低求职者成本,累计向灾区提供就业岗位347个,灾区累计在我区就业362人,其中都江堰市农民工41人,完成市下达指标考核的103%。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贯彻实施新出台的“三法二条例”(《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启动《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调研,引导企业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政策法律。深入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年行动计划,以大桥街道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开展餐饮和物业管理两个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重点,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探索多元化劳动争议化解渠道,建立劳动争议纠纷调解联动机制,完善街道镇劳动争议调解办公室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全年累计受理劳动争议调解申请254件,涉及劳动者428人,调解成功198件,调解成功率78%,为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73万余元。
存在问题和不足:受到严峻经济形势、年底自然减员等因素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大幅下降,明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仍然繁重。
2009年,我区将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贯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委《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重点,从“资金、场地、能力、政策、服务、宣传”六方面加以推进,努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以“双困”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积极发挥多层次就业服务网络作用,重点做好灾区来沪人员就业安置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农民工培训,探索外来从业人员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调解作用,继续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办案力量,进一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产业园区创建活动,努力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障工作
2008年,我区将低保、低收入困难对象和老年人列为社会保障的重点对象,加大保障力度,细化保障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切实保障困难对象基本生活。2008年,我区按照“应保确保、应帮即帮”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救助帮困政策和措施,全年共救助各类对象44万人次,支出救助金1.4亿元。为解决困难家庭看病难问题,积极整合辖区内医疗和救助帮困资源,出台了《关于本区开展事前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试行)》,通过指定医疗机构,降低住院押金收取,减免医疗费用等措施,将传统的事后医疗救助转变为事前医疗救助,为低保、低收入对象就医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该项措施自今年9月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共有56人次享受该项政策,其中,低保对象43人次,患恶性肿瘤9人次,无医保对象32人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参与社会帮困工作。成功举办2008“蓝天下的至爱”慈善爱心大乐园开园仪式,全年共募得款项5475万元,支出4999万元。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合作,对全区592名低保大重病对象、77名艾滋病患者开展“慈善关爱暖百心”活动,共计支出约150万元。深入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各街道镇成立爱心帮扶工作室,招聘11名专职社工从事综合帮扶工作,共开展帮扶1648例,支出帮扶金294.93万元。全区22个日常性捐赠接收点共接收汇交70933件捐赠衣被。
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实事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平安有序、富有特色的“9073”养老格局。其中,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养老。全年新增养老床位625张,全区养老床位累计达4402张,占户籍老年人口2%。委托区养老服务协会对全区养老机构进行行业管理。民政、安监、消防、食监、质监等部门开展养老机构安全隐患联合检查。开展新任院长和护理员上岗培训,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服务管理水平。7%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居家养老项目化服务、集约化运作,通过整合资源,开展以“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等“6+x”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全区为16554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占户籍老年人口7.5%,其中7944名老年人享受政府补贴。90%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在家养老。积极构建家庭养老支持系统,新建11个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实现街道镇层面全覆盖;新建16个助餐点,2176名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新建14家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总量达157个。全面实施“牵手夕阳——独居老人结对关爱覆盖行动计划”。
存在问题和不足:救助帮困工作的及时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养老服务的多样性、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2009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确保困难对象基本生活。认真总结医疗救助绿色通道试行情况,完善事前医疗救助制度,积极解决困难对象看病难问题。依托政策边缘家庭、大重病家庭信息库,及时、主动地开展帮困工作。计划全年新增养老床位700张;新建2个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设立12个老年人助餐点;新、改、扩建44家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修缮31家社区老年活动室;为18700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助餐点、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等为老服务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鼓励社区助老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独居老人结对关爱活动。
三、残疾人工作
2008年,以上海创建全国残疾人示范城市为契机,以迎奥运、残奥为抓手,积极推进残疾人实事项目建设,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我区运动员获得北京残疾人奥运会1银1铜的好成绩。
阳光品牌不断巩固。成立了“阳光之家”教研小组,探索符合“阳光之家”发展和智障人士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54名“阳光之家”专职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举办和参加市、区智障人士“阳光之家”文艺汇演、绘画展、训练营等活动。成立全区首家“阳光职业康复工场”,吸纳34名残疾人参加康复训练和简单劳动,名列全市前茅。建设供各类残疾人活动的“阳光家园”,以满足残疾人朋友的精神文化方面需求。
康复服务不断深化。举办康复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质。通过机构、社区、家庭三者相结合的康复训练,为15035名残疾人提供16项康复服务,为14名对象开展了辅助器具家庭组合和职业定向适配,配发器具58件,无障碍设施改造8户,为771名有需求对象提供居家养护服务,开展脑瘫儿童集中夏令营康复训练,成立“区脑瘫儿童康复俱乐部”。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为2459名视力障碍者提供信息沟通服务,为46名聋人办理手机信息费补贴费手续,为21958人次低保、低收入、大、重病等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助医、助困、助行各类服务,为929名残疾人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举办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残疾人技能水平。建立区首家残疾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全年共安置残疾人就业464名,推荐11名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助他们自食其力。助残环境不断优化。举办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工作培训班,提高督导水平。对1641个单位无障碍设施进行督导检查,为504户残疾人家庭安装了家庭无障碍设施和进行提高型无障碍设施改造,为34位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办理11例法律援助案件,优化助残环境。
存在问题和不足: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各方扶残助残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009年,继续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主线,创新工作方法,集聚社会各方助残力量,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推动区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区、街道镇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精神病人日间照料站等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阳光品牌”,拓展志愿活动,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
四、平安创建工作
2008年,我们围绕加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大力开展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和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印发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创建工作手册以及综治社保队员工作手册,对全区综治干部、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和综治社保队员进行培训。完成50个封闭型小区的技防设施安装,为改善型小区安装电控防盗门3304扇。全区重点整治小区入民宅盗窃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20%以上。继续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向居(村)委延伸,探索司法社工、综治社保队员、人口综合协管员、出租房屋协管员和物业保安等的力量整合机制。全区近80%的街道镇和200余个居民小区,以及300多家单位均已符合市级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单位的申报标准。
存在问题和不足:我区公众安全感指数相对居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工作、生活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将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为改善型小区安装1000扇电控防盗门实事项目。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提高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的能力与水平,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落实社会治安前端管理措施。在不断扩大平安创建覆盖面的同时,着重提高平安创建质量,深入推进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和平安社区的创建活动。
五、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2008年,我们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安全专项检查,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督查,积极促进城区运行安全有序、市民饮食用药安全。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全年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16起,死亡16人,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发生生产安全重伤事故19起,重伤21人;依法立案40起,处以经济处罚250.7万元,移送司法部门3起,按时结案率、处罚执行率、处理正确率均达100%。与区域内120家部属、市属重点企业和45家区属单位分别签定“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承诺书”与“安全生产责任书”。完成全区12个街道镇安全生产基本信息数据库信息采集。新江湾城街道被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加强安全生产事前执法,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制订等进行阶段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共检查单位11620家15811次,查出生产安全隐患6599条。对12家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进行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对区域内1560名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10230名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开展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做好奥运火炬传递等大型活动和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
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全年出动监督人员23933人次,完成监督执法11223户次,立案处罚577件。
积极开展殷行街道“食品安全宣传示范街道”试点工作。加强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水产品安全监管,实施定人定点监管,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完成各类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积极开展“3.15”大型现场咨询、“迎世博—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食品药品宣传活动。加强重大活动饮食安全保障。积极开展问题奶粉专项检查,共出动监督员1941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820户次。
存在问题和不足:生产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外来务工人员伤亡事故居高不下;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不投入,现场管理不到位。一些食品药品经营者的法制意识和诚信观念还不强,一些农贸市场、小食品店等经营秩序还不规范,部分食品抽检合格率较低,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2009年,将进一步加强区属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完善基层组织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应急管理,促进企业应急管理与隐患排查、检测监控相结合。组建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志愿者队伍,积极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监管格局。继续推进餐饮业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将量化评分标准纳入日常监督检查数据库,实现电脑自动评分定级。开展万达商业广场、百联又一城、国定东路和长阳路休闲街食品安全示范街创建工作,探索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域。积极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社区和居民家庭安全用药宣传和“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对区域内4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医疗器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