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七次会议第C-018号建议的答复 2025-05-21
陶焱、陶岚代表:
你们提出的C-018号“关于大力推进杨浦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代表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建议立足杨浦区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以笔墨宫坊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运营模式为案例,围绕新增路名提升影响力、旅游线路打造、宣传推广及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区文化旅游局高度重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建议所述,杨浦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在开展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持续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融入非遗主题活动、旅游线路、研学产品、旅游文创等,在旅游产业链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非遗+”旅游的资源系统性开发
(一)增强规划引领,将“非遗+”纳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计划。研究制定《杨浦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前为征求意见稿),将非遗文化、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予以同步谋划,将具有杨浦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产品。挖掘非遗中蕴藏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鼓励非遗文化与人气IP、Z世代人群特点相结合,探索开发文旅项目;将非遗文化纳入工业旅游、植入高校研学游、文博艺术游,进一步丰富都市旅游内涵,彰显城区文化特色。
(二)挖掘非遗价值,不断拓展旅游资源开发领域。杨浦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上海港码头号子、绵拳)、市级非遗9项(江南丝竹、建筑微雕、上海花样经、棕榈叶编织、上海工人大锣鼓、元宵行街会、香囊制作技艺、清真菜点制作技艺、面塑)、区级非遗30项,这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是杨浦的标识性资源,杨浦将以市场化、项目化等方式,努力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让游客能把杨浦的历史文化带回家。
(三)落实政策文件,持续推动非遗文化更好发展。落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非遗保护责任主体,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推动《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非遗在社区”计划,支持非遗与旅游、教育、文创产业融合,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二、构建“非遗+”品牌的体系化建设
(一)打造精品线路,推出主题化、体验式旅游产品。一是深化“拾趣YOUNG浦”主题游品牌。在旅游活动中融入非遗技艺体验和展示,联动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以东方美学作为吸引海外游客的着力点,聚焦“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着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敦煌的香文化、中国武术中的射箭、梅花桩体验,茶文化中的宋式点茶、笔墨文化中的墨锭描金,以“趣游”“趣体验”创新打造“Discover Fun in Yangpu”。同时,借助主题游宣推,同步强化非遗文化推广与传承。二是将非遗元素纳入城市微旅行。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水岸生活秀 非遗最杨浦”等主题微旅行活动,带动游客体验一心斋清真菜点、荣庆堂香囊、周虎成毛笔、曹素功墨锭等非遗技艺;将上海港码头号子等非遗项目纳入城市微旅行,让游客在漫游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三是拓展非遗研学线路,联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笔墨宫坊等点位,推动面向青少年的文化微游线路、一日营研学活动的开发,以非遗展厅为基地,开展非遗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研学,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创新双向赋能,促进非遗传承。同时,尝试非遗项目与次元文化结合,逐步推动“非遗+”文旅的融合创新。
(二)培育特色品牌,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依托中国传统节日、非遗文化节庆,持续举办主题活动,形成展示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一是深耕“上海杨浦非遗节”品牌。历时十年倾心打造,上海首个以非遗命名的专题节庆活动,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联动,开展非遗项目展演展示、非遗集市、非遗展览、非遗论坛等系列活动,获评“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如,2024年在杨浦区12个街道的社区文化中心设置非遗线下专场,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在浓厚的节庆旅游氛围中感受非遗文化底蕴。二是打造四平“元宵行街会”品牌。自2005年起传承至今,入选上海市非遗名录民俗文化品牌活动,集聚来自全国的非遗项目,如上海港码头号子、吕巷小白龙舞、广东潮汕英歌舞、浙江长兴百叶龙等,从社区活动跃升为辐射全国的非遗盛会,获评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和“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搭建全国非遗交流桥梁,让非遗文化可观赏、可体验、可分享,已经成为游客每年新春佳节的打卡好去处。
三、深化“非遗+”业态的文旅创新性融合
(一)推进“非遗+”的高品质载体建设。整合杨浦非遗项目资源,跨区域合作发挥文旅商体展优势,扩展“展示+体验+文创”一体化的非遗文化承载空间,丰富旅游体验场景。一是旅游景区融合非遗文化,如:“笔墨宫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展示“曹素功制墨”和“周虎臣制笔”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展示“点烟”“制墨”“翻晾”“描金”“制笔”等重要生产环节,深挖笔墨文化内涵,推出文创产品,形成游客能够身临其境的非遗体验空间。二是文博艺术场馆等主题展览融合非遗文化。杨浦区文化艺术中心运营非遗工艺坊,打造非遗展厅,设计非遗体验项目,包括周末非遗手工坊体验课程、非遗乐活月节气活动等,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市民游客在亲手体验中感受非遗传统技艺。依托区域博物馆联盟,联动文博艺术场馆,推进非遗文化内容展陈。如,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举办“一技至臻”——中国非遗服装技艺展、对话非遗技艺大师;中国武术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多项非遗品牌展览、讲座、手工制作活动,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非遗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开展跨界的非遗文化主题交流。一是联动对口合作交流区域,邀请安徽滁州的凤阳花鼓、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纷纷亮相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开幕式展演;三明市沙县区的小吃制作技艺,参加四平“元宵行街会”非遗技艺展示;笔墨宫坊等多次参加“中国旅游日”三明市分会场主题活动暨“沪明缘”国潮文创集市,通过非遗文化展示,促进多地文化互动交流与旅游合作。二是推进跨界联动融合,鼓励非遗文化融入商圈经济,融入社区生活,联合推广非遗旅游资源。如,将与百联滨江购物中心合作开展非遗进商圈系列活动,包括非遗节目展演、非遗市集摊位展示、手作体验,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开展廿四节气·滨江拾“遗”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展出一心斋青团、布艺画牡丹、掐丝珐琅、编制稻谷虫笼等24次非遗特色体验活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呈现贯穿全年的非遗探索之旅。又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组建表演队定期巡演,送码头号子进社区,配合实景演出和原音重现,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
(三)构建多维传播的协同发力格局。凝聚宣传合力,在各类节展活动中发挥主流媒体、互联网大厂的宣推影响力,构建多层次传播网络,扩大非遗文化朋友圈辐射。开发非遗新概念文创,通过非遗产品展示强化宣传效力。如:荣庆堂设计研发市级非遗项目“香囊制作技艺”文创产品,多次亮相上海世博会、旅游产业博览会,探索“城市旅游/城市游学/旅游伴手礼+非遗”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消费群体,扩大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影响。
四、关于新建道路命名建议的回复
代表建议中提到的将军工路1300号规划片区新建道路命名为“周虎成路”和“曹素功路”的设想,对彰显非遗文化的保护具有一定参考性,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无法形成相应的支撑。
根据国务院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地名的命名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以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作地名。在《上海市地名管理导则》第五章道路的命名规则中也明确规定不宜以人名命名、不得使用企事业单位名称,以及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产品商标名称。周虎臣、曹素功均为历史人名,周虎臣毛笔与曹素功墨锭制作工艺是上海较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其名号已注册为商业标识,目前不符合命名相关规定。关于新建道路后续命名,区建设管理委将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关注、给予相关支持。
再次感谢两位代表对我区非遗与文旅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