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C097号提案的答复 2024-08-07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主动公开
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
杨科经委两会[2024]24号
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
第C097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杨浦区委:
你们提出的C097号“关于实施‘超级孵化器计划’激发杨浦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杨浦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概况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孵化器是连接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桥梁,提案中提到的“超级孵化器计划”对集聚创新资源、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建议。区科经委严格落实办理责任,多次与区委组织部、区国资委等会办单位沟通讨论、研究分析,提出办理意见。
二、提案建议答复
经认真研究讨论,针对提案中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形成以下答复意见:
(一)关于“构建产业孵化新范式”的建议
提案中提到“科技成果本地孵化转化率不高,转化仍然存在堵点”的问题,结合“构建产业孵化新范式”的建议内容,区科经委正在通过以下举措,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孵化:
1.持续深化区校合作。紧紧抓住区域高校资源优势,推动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校区、催生园区、融入社区。2023年,聚焦人工智能、新工科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聚焦创意设计产业,与同济大学共同编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一轮发展规划(2023-2025)》,持续建设“环同济”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围绕数字健康产业,支持上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建滨江健康科技产业园。
2.集聚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支持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建设。深化建设现有功能性平台,指导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技术交易所等现有平台有序推进。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融合,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推进同济大学“同济致蓝”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以华为和同济大学共建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为契机,推动区政府与华为共创数字孪生创新联合体。
3.完善技术转移评价体系。对标上海“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创新再出发文件精神,以服务国家和市级重大战略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逻辑主线,制定出台《杨浦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明确:鼓励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交易和评价服务。优化科技成果筛选和落地,强化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评价和筛选功能,将其作用发挥和工作绩效纳入本区大学科技园考核指标,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梯度奖励。
4.提升金融赋能功能。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制定《杨浦区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补贴的实施办法》,入选首批“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试点区。
(二)关于“实施人才孵化新举措”的建议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一流孵化人才是高质量孵化器的核心牵引力。2023年,杨浦区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和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09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项目新增40项、约占全市70%。区委组织部、区科经委高度重视孵化人才的引育和服务保障等工作,主要工作举措有:
1.引育重点产业人才。出台产业人才支持专项政策,优化重点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引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鼓励重点产业企业与高校围绕紧缺领域建立人才培养通道,做好人才安居服务。
2.集聚培养专业孵化人才。鼓励高质量孵化器与高校联合开展新工科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学科+孵化”联合孵化新模式,打造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等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设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开展孵化科技管理人才职业培育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快“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吸引更多新生代龙头企业和功能平台集聚,以空间转型容纳创新创业,以生态环境吸引创新人才。举办面向海内外的杨浦“创业之星”大赛,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力度,依托“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以赛引才,吸引各类创新人才落地杨浦。
(三)关于“开展载体协同新行动的建议”
根据市科委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的要求,区科经委积极服务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有梯度、有层次的载体建设管理体系,提高载体服务效能。目前区内市级以上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20家,大学科技园7家,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创新创业载体数量及整体发展水平全市名列前茅,在2023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度评价工作中,区“双创载体建设发展情况”单项全市排名第四,绩效评价为优良以上的载体数占比全市第一。但是,正如提案中提到的一样,孵化器仍存在“同质化运营”、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缺少载体空间”等问题,结合“开展载体协同新行动”建议内容,区科经委、区国资委将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改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问题。
1.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根据市科委《关于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培育方案》,2023年,区科经委加快建设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孵化器,一是依托区域内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集聚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垂直大模型开发及应用的创新企业,推荐启迪之星申报大模型领域高质量孵化器。二是鼓励区内孵化器对标市级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标准,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联合市级专家智库,开展“杨浦区提升科技园区发展能级、打造标杆孵化器专题研究”,对标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标准,分析每家孵化器的缺失要素,形成了高质量孵化器培育方案。
2.优化载体布局,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一方面鼓励科技园区“腾笼换鸟”,提升载体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收购兼并、拓展载体等扩大载体空间;依托杨浦滨江开发,探索规划布局部分载体作为科技园区新空间。二是紧紧抓住建设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的重大机遇,加快将滨江区域打造成为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试验场、先导区。滨江中北段区域是我区存量工业用地主要集中的片区,将建设以数字健康和高端医疗装备为核心的滨江-上理工健康科技产业园,打造产业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地。
3.引导区属企业开展资产清理整合,盘活存量资产。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通过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赋能,不断为引进战略型新兴企业、总部经济企业、培育孵化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优质的空间载体与孵化成长环境。目前,科创集团大创智单元积极盘活区域内闲置空间,打造了大创智公共服务中心、数字创想家、湾区加速器等创新赋能空间,在企业孵化、创业服务、公共空间打造方面取得一定建设成效。
(四)关于“营造科创引领新氛围”的建议
区科经委支持、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植厚创新创业生态。2023年区科经委聚焦前沿科技、区域协同创新,开展了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打响“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杨浦滨江·海聚英才”等品牌。承接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激发杨浦“创业之星”大赛品牌作用。参加“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福州),搭建“数都上海、创新杨浦”展区。参与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联合同济大学共同举办“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主题论坛活动。举办“2023大模型创业大会”及“‘清芬班’走进杨浦”等活动。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深度合作,打造长三角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此外,区内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年度举办政策培训、辅导、大赛、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400余场。下一步,区科经委将支持香港中心大学上海中心、港中大创博港上海基地建设;聚力湾区委员会、新南威尔士、北欧创新中心、中巴创新中心等国际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打响杨浦国际知名度,积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体系。
最后,我们将继续研究提案,与相关委办合作,确保“超级孵化器”赋能杨浦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感谢您对杨浦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
2024年5月24日
承办单位地址:惠民路800号2号楼14楼 邮政编码:200082
承办人姓名:林洁 联系电话:6567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