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一.五”纲要 2008-11-29

 

杨文(2005)63号 签发人:顾野根

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2010)

一、“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文化设施及资源现状

我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54575.9平方米,其中文化馆28666.2平方米,公共图书馆8532.7平方米,电影院17377平方米。阅览座位1077座,影视座位1926座。文化系统共有文化单位13个,其中文化馆2个,图书馆3个,电影院4个,专业剧团1个,行政管理机构3个。杨浦、中原文化馆分别为国家二级、三级馆;杨浦、延吉图书馆均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分馆;四平电影院为四星级专业影院。文化系统目前共有职工352人,离退休职工163人。

我区11个街道、镇建立了文化中心(站)和图书馆,部分街道的文化设施正在改建过程中,还有居委文化活动室293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60万册(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藏书约2055万册)。

区内还有近现代优秀建筑、遗迹等文物68处,其中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确定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确定为区文物登记单位的有11处;被列为优秀现代建筑物的有14处。这些既展示了杨浦特有的文化魅力,又提供了集聚文化人才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区域内有舞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123家;网吧102家(不包括30家东方网点和其它连锁店);图书报刊经营户254家(其中单位128家,个体126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02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26家。

.“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区级文化设施得到改善。杨浦区图书馆、延吉图书馆完成改扩建,并分别成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分馆;四平电影院完成专业化、小厅化建设,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四星级影院;沪东工人文化宫等文化交流中心顺利改建;“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建设初显端倪;富有现代都市文化品位的楼宇、绿地、雕塑等景观初具规模;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开放,新江湾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一批信息苑、健身苑等公益性项目的新一轮建设正在起步推进。文化设施在建设中注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功能调整并坚持公益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和居民的好评。我区荣获了“上海市文化设施建设特别嘉奖”和“上海市社区图书馆网络建设先进区”等称号。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规模、层次不断提高。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理念,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合作,依托区域内高校、部队、企业,架构“知识杨浦”的文化台柱,从召开文化发展研讨会、创建“军地文化圈”,到成功举办《共同拥抱》庆祝复旦大学百年华诞大型音舞诗话文艺晚会、“绿杨放歌”杨浦文化艺术节和“绿杨抒怀”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歌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文化亮点不断涌现,活动规模、层次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互交融,构筑了群众文化的新格局。小品《茉莉发廊》、区少年宫民乐合奏《希望心曲》等一批文艺作品屡获国家级和市级大奖。广场文化巡演活动精彩纷呈,街镇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起步,共享化水平迅速提高。区级公共图书馆均与市级图书馆联网,共享庞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据库框架。图书馆在机关、学校、企业、部队等地设立几十个馆外服务点;每年举办读书活动、公益讲座,成为教育培训基地。图书事业在发扬优良服务传统的同时,已迈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服务领域。区域内教育、企业、部队的资源在文化建设中不断释放能量,其中远程教育学院与我区签订共建共享协议等项目的确立使资源共享领域不断拓展。

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文物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开展了历时1年多的“文化寻根”工作,发掘出反映杨浦区域“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的第一手文博资源,保存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历史图片资料。全区确定并公布了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处不可移动文物。杨浦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杨浦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分别成立,从组织机构上为加强区境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创造了条件。以工人运动为显著特征的区域党史、革命史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利用。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培育开始起步。电影放映面向百姓,拓展市场,公益展映活动取得成功;加强对社会文化的行政管理,依法行使文化领域综合执法权,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逐步强化,“扫黄”、“打非”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区域内现代设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业正逐渐产生出一定的集聚效应。

“十·五”期间,杨浦区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渐渐萌芽,文化工作由区属向区域拓展,走出小文化范围,构建大文化格局,文化建设促进城区总体发展水平提高的意识增强,文化发展基本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对其规律认识之间的矛盾。文化与经济之间是一种共生、同构与互动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仍存在“先经济、后文化”、“文化是点缀”等观念的偏差。以致在对文化建设推进的力度不够,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显现。

.文化资源与文化管理之间的矛盾。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受到条块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制约,尚未得到有效的盘活和整合,蕴藏在学校、企业内的大量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在使用中,存在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分的体制机制问题。文化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文化需求与文化设施之间的矛盾。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强烈,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公共文化设施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显得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功能配套不全。区财政以及社会资本、非公资本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文化产业与区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矛盾。发展文化产业是杨浦知识创新区构筑以科技、教育为主导功能的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目前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比较肤浅,我区文化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政策、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和培育有待加强。

三、“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提高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文化含量为核心,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支撑,积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培育城市精神,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的综合竞争力,努力构建和谐城区。

. 总体目标

2010年,杨浦区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文明城区、建设学习型城区、建设文化强区。构建与杨浦知识创新区功能相匹配的城区文化新格局,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的城区文化新体制,形成与服务市民、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任务相适应的城区文化新特色,努力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

四、主要任务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围绕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杨浦滨江带和新江湾城的开发建设,优化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适度调整文化设施分布,形成“一圈、一带、三点以及均衡分布的社区文化服务网络”的空间布局,融入全市文化设施的大格局。进一步加强市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区级文化设施服务水平,优化社区文化设施布点,完善服务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若干文化设施集聚区域,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文化设施网络。

“一圈”:江湾-五角场地区。它是上海市确定的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核心功能区。结合五角场商业商务中心、江湾体育场、中央社区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在江湾-五角场地区形成一个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依托,以现代城市文化为内涵,融合博物馆、影城、文化广场、文化交流中心、书城及城市雕塑等多种类型文化设施、多元文化形式相融合的具有杨浦区特色,具有聚集性和辐射力的区域文化圈。

“一带”:充分发挥杨浦区百年工业文明的优势,结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通过对滨江杨浦段老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形成沿黄浦江的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文体活动、行业博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发展带。

“三点”:规划在城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地段,结合大型的文化设施,按照我区地理位置自然形成的特点,分别依托沪东工人文化宫中心区、上海东北部地区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区和杨浦区文化馆(现中原文化馆),形成南部、中部、北部三大文化中心区。

——文化馆建设。继续整合现有文化馆资源,2006年前建成一个较具规模的杨浦区文化馆,逐步达到国家地级一级馆标准,成为以点带面、涵盖区域的群众文化研究策划中心、指导培训中心和活动中心。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快建成12个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到2010年建有率达100%,其中要有1-2个达到推荐配置标准,不断完善功能,着力推进社区信息苑建设和街道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体项目见附表)。加大居委文化室的建设力度,向居民提供多项文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与市、区级群众文化设施一起形成群文网络的梯度结构,基本满足居民经常、就近、可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文化广场建设。2006年前,在五角场中央社区建设一座以知识为主题的文化广场,使之与黄兴公园亲水广场、大连路绿地文化广场一起在全区形成北、中、南三大文化主题广场。随着滨江地区和新江湾城地区的开发建设,适当增加文化广场。

——博物馆建设。在滨江传统工业区块,结合滨江老工业区文化底蕴的挖掘,利用百年老厂的旧址遗迹,在黄浦江杨浦段形成较大规模的中国近代行业博物馆群,包括已经建成的上海中国烟草博物馆、上海自来水展示馆、上海水产大学鲸馆、中国印刷博物馆上海展馆、法院博物馆,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燃气、电业、水产博物馆。2010年前力争完成近代纺织业博物馆建设,力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在杨浦滨江地区建成。在五角场校园文化区块,利用高校特色学科和优秀建筑集聚的优势开发建设一批博物馆,包括已经建成的复旦大学博物馆和正在规划的上海文学博物馆、中国武术馆、上海新闻博物馆等。

——公共图书馆建设。2010年,在新江湾城部队用地内规划新建杨浦区图书新馆。同时,对杨浦区图书馆进行改建扩大,提升功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和质量,2007年实现区域内三家区级公共图书馆信息、借阅联网,街道图书馆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区级公共图书馆完善“环境与绿化”等特色数据库建设。继续发挥区域内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图书资源的社会效应,逐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及影剧院建设。2006年做好杨浦大剧院整修,提升其功能,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在其周边地区建设集文艺演出、艺术展示、艺术培训、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上海东北部地区现代文化艺术中心。2006年,结合五角场的改造,在上海万达商业广场和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建设2座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多厅制影城,提升五角场的文化娱乐档次和内容。结合海上海项目开发建设,建设海上海影院。根据上海市文化设施总体规划,在新江湾城部队用地内规划新建一座上海特级剧场。

——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沪东工人文化宫的戏剧影视、教育培训、文艺创作、休闲娱乐、会务服务等区域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为增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搭建平台,2006年前在新凤城迎宾馆和黄兴公园建立院士服务中心和院士苑,2010年前在中央社区设立大学教师俱乐部。

.繁荣群众文化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强化文化活动的品牌意识,把校园文化、军旅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区域内合唱、书画、诗歌等创作实力较强的资源优势,在利用“三大节庆”(春节、五一、国庆)、“两大平台”(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音乐节)广泛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科教特色、“三区融合”特点的节庆活动,努力使其成为上海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同时,把国内外有影响的文艺、体育、展览等活动引进杨浦,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推进文化进社区活动。坚持开展“文艺巡演进社区” 、“读书活动进社区”、“电影放映进社区”等活动,每年举办“百场广场文艺演出”、“百场电影公益展映”、“百支文艺团队展演”,重视和引导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文化活动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促进文艺创作。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推出一批文艺创作的“精品优品新品”。积极扶持群众文化团体,形成创作繁荣、特色彰显、亮点闪耀、力作涌现的群众文艺创作新景象。同时,积极鼓励专业创作人员,深入杨浦挖掘创作题材,以报告文学、小说、戏剧、影视等文艺形式,记录杨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悉心培育、精心磨砺,争取作品在市级以上各类文艺赛事取得优异成绩。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进一步调查发掘杨浦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网络,认定并培植民族民间文化项目。

.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对滨江地区为主的传统工业企业中建筑、遗迹的保护。除已经建成和规划建设的行业博物馆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外,对建成三十年以上、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或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迹和文物,以及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的著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加以保护,完整体现近代上海工业企业的发展历史。重视周围环境与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融洽协调。

——严格保护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重点保护好区内的历史建筑群和五角场放射状的道路网格局,完整体现当时中国建筑师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探索。对上海体育学院、同济中学、第二军医大学内的旧上海市政府新厦、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博物馆、飞机楼以及复旦、上海理工等大学内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迹进行保护。

——加强对杨浦区域内革命史、工运史的挖掘和资料收集工作,进一步加强革命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深入做好保护区域文物资源的常规性工作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使全区人民认识杨浦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定期开展文物资源普查与复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邃内涵,改善区的人文环境。结合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

.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是把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要在我区文化设施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的布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创意设计业、休闲娱乐业、会展博览业和都市旅游业。

――创意设计业结合滨江开发,以知识产权园建设为核心,促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厂房、旧仓库的再生;结合同济现代设计产业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海上海创意商业街、海上SOHO等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动广告、网页、印刷、首饰、动漫、游戏软件设计及影视后期制作等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休闲娱乐业结合江湾—五角场、杨浦大剧院周边地区及地铁沿线的综合开发,形成以新江湾城极限运动中心、中央社区、五角场商业文化圈等构成的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产业群。

――会展博览业结合中央社区和大连路现代服务业区的建设,借助国际著名策划公司,大力加以推进。

――都市旅游业重点打造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综合商业商务旅游区,滨江旅游带,工业博物馆旅游线,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旅游线,近代优秀文物建筑旅游线,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办节理念和运作模式,逐渐形成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

五、主要措施

.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体制、工作方法。各级党委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文化工作的政治领导,管方向、管人才、管资产,提高文化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切实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发挥党在文化领域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党对文化领域的宏观控制力。

.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强化对规划布局、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宏观调控功能。分类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大政府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面向市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壮大实力。

.促进区域文化资源共享

我区众多的大学、部队、企业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是实施“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发展杨浦的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是文化的殿堂,要着力发挥大学文化资源对于区域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区属单位要在共享文化资源的工作中率先垂范,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在满足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文化事业举办主体、投资渠道、投资形式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模式。完善文化事业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财政的文化支出要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改革财政经费划拨和管理方式,对部分文化事业的建设项目进行拨改投,逐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估和反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理清国有文化资产的现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逐步理顺资产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产权归属、权责和收益分配,依托投融资平台,盘活文化事业存量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要以产业扶持为内容,以产业引导为立足点,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文化法律、法规,努力培育、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和成立各种文化行业协会,推进文化市场的规范运作和行业自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成立文化工作参谋队伍,邀请一批以工作、居住在杨浦为主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等文化名人,组成专家咨询团,为我区文化发展出谋献策,指导培训文化干部。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通过选拔、培训和引进,培养一批学历较高、专业对口、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工作需要的文化管理干部,全面提高文化管理队伍的素质;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街道、居委会,指导帮助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水平;形成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建立群众文化人才信息库,发掘整合群众文化人才,组建高质量的业余文化团队。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

二○○五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