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 时光回溯——重温1933木刻版画艺术拓印活动 2025-01-11

木刻版画既是一种传统的版画艺术形式,又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和表达社会现象的手段。本次活动结合本馆鲁迅在1933——重回1933“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选取其中三幅版画作品重新制成木版,包括鲁迅收藏的Gabrielle Faure作德国木刻四幅之一、卡尔·施米特-罗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于1918年创作的木刻版画《风景》及葆拉·温默(Paula Wimmer) 于1920年创作的木刻着彩版画《马戏》。在版画印制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感受木刻版画独特的黑白对比、别具一格的线条造型、手工印刷特有的质感及版画所承载的情感内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他独到的艺术眼光洞察到木刻版画具有强大生命力。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对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他将目光投向欧洲,托友人带回欧洲版画作品收藏,如他曾委托在德国留学的徐诗荃、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旅居苏联的作家曹靖华等人,帮他购藏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版画。在其收购的欧洲版画中,以德国和苏联的版画作品居多。对版画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追求,促使鲁迅发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的呼声,并发起中国新兴版画运动。

卡尔·施米特—罗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桥社”创始人之一。少年初学建筑,后往德累斯顿学习绘画。他一生致力于油画的同时,还作了许多大幅水彩,但人们买他作品时出价最高的却是木刻,特别是他在“桥社”时期的木刻。这些版画作品重在木“刻”,刀法森森,凿开版面,透出空间,具有鲜明的立体主义特征,得阳刚之美,而与法宁格同。其一战后的作品,多得灵感于非洲雕像,呈现出一种异国宗教情趣,与德国传统艺术大相径庭。

葆拉·温默(Paula Wimmer,1876—1971),德国画家,曾在慕尼黑学艺术,前后师从著名画家贡达与费德巴尔,又在意大利研习多年,后在巴黎跟从保森学习,归国后定居于达豪。偶尔绘画、做雕塑,其主业为木刻及镂蚀版画。或许是受当时活动于巴黎的帕斯肯或格洛斯曼的影响,她的木刻喜以节庆日市集及马戏团等为题材,作品风格虽带有讥嘲之意,但不失天真,亦有一定的戏剧性因素。


活动日期:1月11日—12日,1月18日—27日,2月5日—16日

活动时间:13:30—15:30(每半小时为一场)

活动地点:博物馆3楼印刷技术馆内印刷工坊


*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活动每场人数有限,人满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