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A148号提案的答复 2022-09-26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主动公开
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杨规划资源督〔2022〕31号
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对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A148号提案的答复
惠新委员:
您提出的A148号“关于杨浦大规模动迁后城市文脉和肌理的保护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杨浦城市文化肌理延续和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概况
该提案对于传承城市文脉肌理、留存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我局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局领导带领相关科室对该提案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会同区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形成了答复意见。
二、提案建议答复
杨浦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反映了城市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地域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在旧区改造、城市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保护和更新的关系,延续城市文脉和历史肌理,是我们高度关注并一直在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规划编制中注重延续街区历史肌理,促进地区有机更新
一是针对风貌区、风貌街坊开展历史建筑甄别和风貌评估工作,重点对历史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质量、特色构件等建筑本体情况,以及其所形成的街道界面、巷弄格局、风貌肌理和区域历史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和甄别分析。在评估甄别结论的基础上编制保护规划,以满足保护保留要求为原则,以地区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导向,结合历史建筑所在地块的规划功能与用途,进一步确定各类历史建筑具体的保护保留措施与活化利用方式。通过引入居住、商业、办公、公共服务配套等多元功能,在延续历史风貌和肌理格局的同时,提升地区功能复合度和整体活力。
二是规划注重延续城市支路等小马路的肌理格局,在现状道路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路网系统,充分发挥小马路的微循环作用。同时将延续小马路的空间尺度关系与营造有温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结合起来,织密公共活动网络,结合景观一体化设计,通过建筑、绿植、业态引导,打造开放便捷、舒适宜人的慢行空间。对于沿线历史建筑分布集中,具有一定风貌特色的道路,保持道路历史宽度和原有的尺度格局,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确保与区域整体风貌格局相协调。如在滨江南段地区规划中保留了松潘路、周家牌路、凉州路、汾州路等多条现状具有特色的小马路,并在道路现状和历史形制的基础上,适当拓宽道路宽度,基本控制在12-18米左右,满足道路基本通行功能的同时,延续小马路原有的空间尺度格局,留存人们对片区的记忆。同时,鼓励小马路沿线建筑首层提供开敞界面、通透立面形式,注入有利于激发街道活力的功能业态,形成尺度宜人、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富有生命力的街区空间环境。
(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利用相结合。
一是在旧改征收工作中全程落实好风貌保护要求。实施征收前,按已核准的征收范围明确征收范围内是否存在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风貌保护街坊;在征收过程中委托相关区属国有物业作为征收基地看管单位,对包含保留保护房屋在内的场地进行全年全时看管,及时针对房屋安全隐患和受损情况进行加固修复;征收工作完成后,将需保留保护的建筑物及空地按原状移交用地部门。
二是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如原圣心医院自2021年4月起开始进行保护性修缮,其中2号、3号楼已于2021年年底竣工,5号、6号楼目前正办理前期手续,预计明年上半年工程竣工;隆昌公寓属卫百辛集团管理的直属公房,杨浦区曾在2015年组织大修,今后将按照保护要求,逐年推进我区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
三是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和更新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如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旧址(原上棉十七厂)大片的锯齿型工业建筑已改建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永安栈房旧址西楼正在改造为世界技能博物馆;上海制皂厂生产辅助区的原中压水解楼、污水净化池改造成为了“皂梦空间”展示体验馆;杨树浦电厂综合改造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正在深化完善;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旧址厂房将结合哔哩哔哩上海总部建设项目进行活化利用;“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选址于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船坞。
我区将以创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历史建筑灵活的土地开发、产权调整、建筑高度、功能注入等各类政策,梳理难点、堵点、痛点,研究起草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若干措施,破解工业遗产转型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卵生、VR、AI等前沿科技的运用,更好地赋予历史建筑现代活力。
(三)深入挖掘城市底蕴,唤醒城市历史记忆。
一是通过多种载体展示和重温历史记忆。场馆展览: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展示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我区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布陈“城市更新”专题展,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区域功能提升、居住改善、历史文化保护、“一江一河”公共空间改造、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等方面,全面呈现上海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与鲜活经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定海路街道计划打造“定海之窗”展览场所(暂名),取材近两年辖区多个地块旧改过程中保留的生活场景资料,通过各类表现形式,记录“定海人家”生活变化,保留城市乡愁记忆。长白新村街道计划打造“228”魅力风貌空间(暂名),让老街坊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建筑载体:在做好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和更新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方式展示历史建筑承载的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脉。打造“百BU穿YANG”杨浦区“建筑可阅读”特色品牌,立足区内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代表性建筑、博物馆等,在全区141处点位实现了二维码铭牌上墙,通过扫描二维码铭牌,页面为市民提供对应建筑的中英文介绍、音频、建筑图片等内容,讲好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推出“看见杨浦”系列短视频,用镜头语言述说杨浦历史建筑的底蕴以及发展现状,受到各方好评,点击量累计近30万。新闻媒体:通过展览展示、电视连播图文并茂地展出百年风华和蕴藏的历史元素。每年5月18日前后地方志法规宣传主题活动期间举办系列活动,如2020年举办“志鉴与乡愁”主题展反映“杨浦石库门”“杨浦历史上的三个古镇”“杨浦第一条城市道路杨树浦路”等故事,2021年举办“志鉴中的红色乡愁”展,展示12个街道的党史传奇。连续多年在区融媒体中心每周三晚播出党史、区情栏目《话说杨浦》。
二是做好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对目前掌握的城区各方面史料信息,特别是反映杨浦独特市井风貌、特色区情的史实,进一步向包括政协委员、机关职能部门在内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如每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各部门、全部居委会等发放《杨浦年鉴》,展现近期杨浦旧改进度、拆迁范围等;近年来通过出版《八埭头》《史海拾贝》等展示平凉西块拆迁前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和城区历史,2022年将出版面世《复兴岛》(暂名)历史文化研究书籍,为复兴岛开发提前留下记忆。后续也将加大《杨浦年鉴》纪年的“百科全书”作用,及时收集、汇总每一年度杨浦城区迁建变化,为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并留好历史线索,为今后进一步深挖细琢当地历史文化做好准备。同时,我区将继续努力做好城市“记忆”的收集、留存、宣传工作,持续发挥好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强化对区域内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聚焦杨浦发展的重点,关注区域内面貌变迁,做好留史存档工作,同时还将采用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杨浦红色档案的利用和宣传工作。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关注工业技术史、产业史、城市发展史、工人运动史等,多角度进行工业遗产宣传推广,计划以滨江区域为重点,寻找工业发展进程以及滨江开发过程中的参与者、亲历者及有关专家,开展“口述历史”访谈项目,挖掘工业遗产、文物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涵,重拾城市历史记忆。以传统节日、节气为主题,举办课程、展览、互动等非遗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组织举办书法、篆刻等专题创作展。持续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工作,结合“市民艺术夜校”,推动非遗融入生活。依托区文化馆改扩建项目,梳理整合全区非遗项目数字化资源,规划设计非遗展厅。同时,通过开展“市民文化节”“睦邻文化节”“军地文化圈”“杨浦非遗节”等优势项目,展现贴近时代、关注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图景;支持原创文艺精品,以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为背景,支持市曲协主席吴新柏创作评话《扬帆远航》、国家一级演员计一彪创作脱口秀《启航》、市淮剧团团长管燕草创排实景剧《黄宝妹》,定海路街道推出情景歌舞剧《漫步滨江·忆码头》和情景声乐套曲《启航之声》,通过多种艺术展现形式让更多市民了解杨浦的历史与文化。
我区将妥善处理城区发展与文脉保护延续的关系,把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挥其价值和特色,与地区发展有机融合,塑造城市魅力,延续城市印记。
2022年7月11日
承办单位地址:惠民路800号2号楼1203室 邮政编码:200082
承办人姓名:龚晓雪 联系电话:25032078
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办公室 2022年7月11日印发
(共印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