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微更新”激发“居改非”治理新活力 2024-02-21

在控江路街道,“居改非”(房屋使用性质由居住改为非居住)一直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难题。当年为了解决一些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由居民自行申请,相关部门办理“居改非”手续,并取得营业执照后,在房屋内依法经营。这些便捷的小店深受周边居民欢迎,渐渐地,部分未取得经营资格的沿街房屋也跟着将门窗改成了店面。

现在经过延吉西路的市民会发现,道路两侧的一幢幢老旧居民楼内,一扇扇破旧的窗户上张贴着各式简易广告,室内陈列着食品、衣饰、钟表等各类小商品,社区居民有的在窗口选购,有的甚至踩在阶梯、凳子、石块上跨窗进出,这样的经营情况成了延吉西路“一景”,既影响了市容市貌又带来了安全隐患。

合法商户有正常经营的诉求,周边居民有便捷生活的需求,如何破解治理难题,分类施策,解决民生需求,成为摆在街道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控江路街道在主题教育中,通过大调研、大走访了解商户和居民的心声,主动回应出招,凝聚各方力量,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今年6-8月,街道牵头管理办、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场监管所等职能部门,对辖区所有“居改非”窗店进行排摸,又通过走访区房管局、市场监管局和卫百辛集团,将商户提供的材料与系统材料进行对比,将房屋性质确为“居改非”且又有营业执照的归为“有证有照”,其他的归为“证照不全”。同时,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街道在6-9月召集商户代表开展了5次交流座谈,深入了解商户的经营及基本生活情况,倾听群众的呼声。街道在充分听取商户、居民、居委等代表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后,与司法所、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律师)等共同拟定了《控江路街道“居改非”商户经营公约》,明确“有证有照居改非”商户从事经营的业务范围和责任义务。“有证有照居改非”商户的房屋在由专业性机构做好安全性检测的基础上,由社区规划师统一进行门面设计、制作,既维护了市容市貌的整洁美观,又保障了商户合法经营的权利。

近日,街道组织“居改非”综合治理首批门店改造签约仪式活动。“盼这一天很久啦。”来自控江四村的徐伟明早早来到了控江路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这意味着他的小店作为“有证有照居改非”商户,将告别爬窗进出的尴尬处境,以一扇沿街大门实现期待已久的焕新升级。

“商户们统一定的新门头制作进度怎么样啦?经营公约签字后,大家一定要遵守承诺并做好门前‘三包’。”身处活动现场的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胡成君一边不停地和施工方工作人员交流项目进展情况,一边耐心叮嘱到场商户后续的经营注意事项。“你们(街道)放心,我承诺履行市容环境责任,不乱搭乱建、超出门框和外墙经营。”“我的门前我清理,我的区域我负责。” ……现场的签约商户们一个个拍起胸脯谈起了经营承诺,也庄重提笔在公约书上签下了姓名。

抱着刚签完的协议材料,徐伟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店里忙碌起来,记者了解到,开设在松花江路和沧州路路口的伟明超市是徐伟明守了近30年的地方,“九十年代下岗回来,我自己就做起了这个小本买卖,一包烟、一瓶水,别看是个街边不起眼的小店,但也支撑着我们一家走过了风风雨雨。现在门前的街道变得忙碌了,我的小店马上也可以升级了,相信未来一定能过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轮“居改非”后续整治工作中,街道结合主题教育工作重点,结合“四百行动”要求,创新提出并通过了“三个一点”工作方案:即商户承担一点、街道优化一点、企业资助一点。“我们希望通过结合群众急难愁盼实际和项目工作创新实践,切实消除‘居改非’经营中存在的人员爬窗进出导致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难点,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社会治理模式,打造‘烟火气’与‘颜值’并存的街道环境,推动“居改非”后续工作守正创新。”控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瞿佳欢在采访中表示。

据悉,除了徐伟明这类“有证有照居改非”商户,控江路街道还存在“无证无照及证照不全的居改非”商户。对此,瞿佳欢带队,组织街道管理办、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部门上门发放告知书,责令商户停止经营性活动,限期恢复物业使用性质。

以分类精细化管理提升可持续城市微更新实效,主题教育期间,控江路街道的“居改非”创新治理项目着眼于为民办实事的基础,打破固有治理模式,力求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历史遗留的“疑难杂症”,实现了基层社区建设管理的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向老街区注入新鲜血液,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