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科委2021年工作总结 2022-01-04

杨浦区科委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科委聚焦“科创双创作示范”重点工作部署,以科技创新促经济发展优质,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创新要素、产业能级、数字化转型、双创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一)加快聚集创新要素

一是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召开上海市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会议,编制《杨浦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方案(2021-2025)》,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力明显增强,核心技术引领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更加优化,数字转型驱动力持续增长,创新环境软实力逐步完善,融通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与同济大学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办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与复旦大学等七所大学签订《关于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是打造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创新平台。上海技术交易所围绕成果转化全链条,建设技术交易骨干网络,布局全国25所高校院所、17家国有和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累计进场成果项目数3136个,完成交易金额34.37亿元。依托复旦大学双创资源,推进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重点培育和孵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创型企业,目前已建成国霞路、天盛广场两处孵化基地,入驻孵化项目56个。与同济大学深度合作,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先后落地杨浦。

四是支持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研究众创空间新业态,排摸存量众创空间情况,发布《上海市杨浦区众创空间发展白皮书(2020)》《上海市杨浦区科技园区发展报告(2020)》。截至年底,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共有正式成员单位51家。鼓励各类主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12月,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组织培训、路演、论坛等线上、线下活动480场,9.2万人次(线上8.1万人、线下1.1万人)参与。

(二)持续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做好科技园区的管理和服务。2021年全年科技园区共招引2375户,注册资金累计110.7亿元。完成企业、园区清算工作,共计扶持金额超5亿元。完成科技园区年度考核,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国家科技园、创智天地、云基地、创业中心、复旦软件园等8家科技园区考评优秀。引导科技园区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在科技部开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获评为优秀。

二是推动张江杨浦园高质量发展。发布张江杨浦园“十四五”规划编制,争取到2025年,全面提升园区创新创业浓度、创新策源密度、产业发展高度和产业培育深度。优化布局,完成张江杨浦园空间地域优化调整,将“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规划范围整理纳入张江杨浦园范围。张江杨浦园7人获得2021年度张江示范区杰出创新创业人才表彰,列全市各区第三名;4家企业入选“张江之星”行动名单,其中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领军型企业(全市仅8户)。

三是推进“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长阳秀带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式揭牌。与市经信委联合举办2021上海在线新经济峰会,打响长阳秀带生态地标建设品牌形象。发布《全力打造长阳秀带实现在线新经济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打造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全面推进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3年)》,研究制定《“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若干政策》,力争到2025年引进、培育、打造一批百亿级数字经济企业,2-3个千亿级、1-2个万亿级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为目标,成为上海在线新经济的产业首选地、人才蓄水池、业态创新炉、集成应用场、制度先行区。

四是壮大环同济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召开“设计明日经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创新发展研讨会,开启新一轮转型升级新篇章。环同济获得科技部批复成为上海唯一创新试点街区。发布《上海市杨浦区关于促进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若干政策》,致力于打通设计产业上下游,做强全范围设计产业链。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发起环同济品牌标识设计征集活动,共收到260位设计师近400件有效设计方案,并在1219日举办的2021年环同济设计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今年以来,中央及本市主流媒体推出环同济创新创业发展相关报道157篇。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拥有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06家、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54家,区级双创小巨人4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位居中心城区第一,达到1127家。技术合同4254件,总金额138.2亿元,位居中心城区第二。557个企业项目参评“创.在上海”大赛,立项108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数1005家(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六是推动战略新兴高质量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全年填报产值达728亿元,填报企业245家,其中经营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53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有8家。工业互联网方面,梳理全区重点工业互联网企业和场景,报送本区“点、线、圈”领域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名单。区政府与上海联通合作,建设基于5G+人工智能的工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园区项目,在园区内实现全制式网络覆盖、全场景云联网覆盖及5G+MEC边缘云建设,完成智慧楼宇系统及智慧会议系统建设,完成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产业方面,全年完成11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上年度184.1万元的房租补贴拨付。发布杨浦区2021年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政策。对区内2019年度第一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创新基地开展绩效评估。组织发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企业参展参会工作,推荐报送2家企业重点签约。

(三)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是推进数字城市底座建设。全年建成5G基站349个,累计开通5G基站(逻辑站)1850个。落实为困难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实事项目,实现升速49189户,全年计划完成率达111.79%。成立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工作小组,摸排全区商务楼宇宽带接入情况。对接杨树浦城开公司及各运营商,制定滨江区域双千兆年度建设计划。推进科技部百城百园——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圆满完成第一年项目绩效评估报告,带动社会投资约400万元。典型案例杨浦区疫情综合监管防控平台完成建设,杨浦区社区停车示范工程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卫百辛人才长租公寓智能社区管理平台完成可研报告,进入实施阶段。

二是以经济数字化助推城区数字化转型。成立杨浦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联动。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大调研方面,针对重点企业、重点应用场景、特色地标数字化转型调研,完成《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形成杨浦数字化转型“一区一特”方案。发展规划制定方面,召开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发布全市第一个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同时发布了十个揭榜挂帅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并成立了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智库。完成《杨浦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大创智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方面,围绕大创智(五角场+新江湾城+长海路街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新地标,结合政府、高校、企业、社区推动的数字要素,策划目标战略和工作重点,成功被列入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目前,已先行先试,构建了一批由千寻、美团、商米等重点企业的参与数字化特色场景链。

(四)不断优化双创环境,

一是积极推动科创中国品牌建设。积极对接中国科协科技服务团国家级学会,与科技服务团签订共建“科创中国”城市合作协议。与台州市科协签署《关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科协合作框架协议》,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共同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型企业核心技术评价指南》,探索培育细分产业领域技术券商样板间,目前,已与复旦、同济及其科技园、孵化器等合作,建成8个技术券商服务平台,并完成《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财政资金支持科研成果进场交易相关研究报告》《上海三甲医院专利盘点报告》等“技术券商”服务体系研究工作。

二是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主题为“开放合作,共创数字产业生态”的2021年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全球论坛,中国科协主席万钢、龚正市长分别出席并致辞。成功举办“百年回望 崇尚科学 自立自强”为主题的杨浦科技节活动等各类活动。联合徐汇、虹口、黄浦共同举办第十六届蓝色浦江学术年会暨标准化支撑科技创新发展论坛。

三是学会管理精准有力。目前杨浦区科协所属区级学(协)会18家,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近5000名。民非单位2家,园区科协9家,企业科协8家。以星级学会评估为抓手,推进学(协)会建设,928日,在第八届星级学会评审会中,区中医药、区同济绿色建筑等5家学会通过星级学会评审。建设“社区科普协会”,夯实基层科协的组织基础。今年,殷行等11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科普协会和百姓健康科普基地,标志着杨浦区实现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