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02-26

  2007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增强城区知识创新活力”这一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 济 发 展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与区级财政收入保持同向较快增长势头。
  经市统计局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9.7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29.5亿元,同比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5.1亿元,同比增长14.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0.9∶56.8∶42.3,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度提高0.8个百分点。扣除烟草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4.4%(见图1);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6.2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18.6%。区级财政支出57.3亿元,同比增长17.3%。区级税收(不含契税)中三产比重进一步提高,占总额的80.3%,比上年提升4.3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见图2)。加上市级财政补助,全年区级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并有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3.4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7.0亿元,同比下降36.3%,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3.8%;房地产投资完成86.4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6.2%。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3.7亿元,同比下降30.3%,占基本建设投资51%;旧区改造投资6.9亿元,同比下降62.2%,占基本建设投资25%。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商业商务(功能性)房产完成投资44.5亿元,同比增长53.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为51.5%;商品住宅投资完成41.9亿元,同比增长23.7%,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为48.5%(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结构见图3) 。全年商业商务(功能性)房产竣工面积为41.8万平方米,下降55.4%,开工面积41.9万平方米,下降40.2%。
  旧区改造难度加大,新开工大市政项目减少,基本建设投资阶段性回落三成多;房地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功能性房产完成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比上年增加5.4个百分点;投资方向进一步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聚焦,重点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占房地产投资比重达51.5%。
 
 
  工业和建筑业
  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5家,其中中央直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8家,占44.1 %。全年工业实现区域增加值315.3亿元,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2.8亿元,同比增长23.0%(近三年对比见图4),实现利润总额112.2亿元,增长23.6%。分行业看,烟草制品业(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80.6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区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0%(详细各主要行业情况见表1)。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39.6%(明细见表2)。电子信息中的上海大亚科技有限公司、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中的申联电气有限公司增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地方税收0.30亿元,由于部分电子信息类企业产品出口比重增加,税收减免等因素,产值大幅增长而所交税收未同步增长,税收同比下降4.0%。


 
 
 
  都市型产业维持调整态势。2007年都市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8.7亿元,同比下降4.4%(明细见表3)。纺织业受十七棉、十九棉、申一毛条公司、光明针织厂等企业生产加工实现递度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增加值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他行业保持一定幅度增长,其中,钟表业保持20%的幅度增长。都市型产业完成地方税收1.89亿元,因财税体制变化的影响,同比下降了17.4%。

 

 

  加快“一业特强”建设。由上海鹏欣集团开发“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一期工程加紧建设,工程占地面积约33亩,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正在进行内外装饰,今后将以此为依托加快家用纺织业招商引资步伐。至年底,全区家纺企业总数达到169户,同比增长12.7%。
  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6%,占第二产业比重4.3%。全区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法人单位190家,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06.1亿元。全年单位工程施工项目3956个,竣工项目2462个,建筑施工面积431.2万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01.4万平方米。
 
  商 业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7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8.3亿元,同比增长9.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5.6%;实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1.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3.6%。
五角场商圈进一步推升商业能级,发挥了全区商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亿元,为去年同期的5倍多。
 
  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同比增长9.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1.8%。房地产业区级地方税实现6.49亿元,同比增长16.8%。
  全年住宅施工面积20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1%;新开工面积仅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7.7%;住宅建设竣工面积166.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16.8%。
  房产交易市场从二季度开始迅速升温,房产价格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见图5),从1月均价10282元上升到最高10月份15524元,再回落到12月份13689元,均价上升33%。全年商品房预售成交7987套,同比增长20.2%,商品房现售3894套,同比增长151.2%。其中,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合计预售成交1539套,同比增长240.5%,现售成交908套,同比增长168.6%。
 
  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
  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本区主导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3.8亿元,同比增长28.9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0.1%,较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1亿元,同比增长40.1%。科教商务业实现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增长44.2%,占整个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比重为54.6%。(结构见表4)

 

  全年完成地方税收7.48亿元,同比增长46.6%,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同比上升了4 个百分点。其中西门子与上海波司登公司分别同比增长55.2%与123.6%。
  作为服务业建设的载体之一,加快建设有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意园区建设。全区现有创意园区13家,面积约42万平方米。
 
 


二、创 新 活 力
 
  科技与自主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区又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
  积极培育和引进科技企业,提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至年底,全区实有科技型企业3032家,增长14.4%,科技系统新招商科技型企业518家,关停并转136家,净增382家。科技型企业中属于上海高新技术企业74家,同比分别增长14.4%和8.8%。区内科技企业获得国家(市)创新基(资)金项目立项26项,同比增长23.8%,全年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认定1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5家。
  通过技术合同认定和鼓励专利申请,提升区内科技企业创新的动力。全年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1229份,增长4.7%;完成合同交易金额10.2亿元,增长6.0%。全年专利申请数为3138件,增长35.6%,申请量列全市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数占总申请数的50%,增长28.2%。
 

 
 
  科技园区建设
  上海电力科技园长阳路基地、上海财大科技园万达广场基地和武川路基地已经竣工,复旦科技园国泰三期工程和白玉兰环保广场工程即将竣工,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国定基地三期工程已正式开工。2007年底,全区现有科技园区10家,注册企业约2800家。
完善区域金融服务平台和风险投资服务园建设,为区域创新提供政策与资金扶持。制订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扶持政策,全年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6%。2亿美元的盛维资本中美投资基金、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等机构落户创智天地,复旦、同济和理工三个分基金共向116家企业累计投资金额1713万元。
 
三、改 革 开 放
 
  招商引资、国内合作与交流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年新引进各类企业2818户,吸引注册资本56.4亿元,其中科技类、服务类企业分别占总量的24.4%和33.9%(见图7),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207户,注册资本44.8亿元,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1户。
 
  国内合作交流活跃。落实2007年对口“三地四县”帮扶项目29个,其中推进21项对口云南帮扶项目,协助推进2项对口西藏帮扶项目、6项对口新疆帮扶项目的建设实施。
  全年外资新批项目72个,同比增长53.2%,合同吸引外资金额为4.4亿美元,同比增长52.8%。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海关直接出口额达7.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旅 游
  加快都市型旅游发展,逐步树立旅游品牌。年内全区国际、国内旅行社组团、接团79.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8.5亿元,同比增长43.7%;全区旅游星级宾馆接待游客54.9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来沪人数10.1万人次,同比增长67%,营业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61%。
  截至年底,杨浦区共有星级宾馆12家,比去年减少1家 ,其中,四星级宾馆 1 家,为瀚海明玉大酒店。随着杨浦经济持续发展,高星级酒店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建的复旦皇冠假日酒店、同济戴斯大酒店、财大淳生大酒店虽因经营期限较短等原因,尚未申报或未获批星级,但就其定位,杨浦区将拥有一批高星级的酒店,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商务和旅游接待水平。
 
  区属企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扩大试点。上半年改革试点扩大到殷行、定海街道,下半年实现了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2007年通过关、停、并、转等多种形式共完成135家企业的改制、清理和注销。
 
  私营和个体经济
  2007年末,私营企业户数达18710户(含分支机构3238户),同比增长12.0%,注册资金达269.5亿元,同比增长12.2%,私营投资者33970人,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1078家,比去年净增79家;个体户数达12660户,同比下降5.3%,从业人员20094人,申报注册资金1.9亿元。


四、城 市 建 设 和 管 理
 
  重大工程
  2007年,列入本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33项,其中大学校区项目3项,科技园区项目6项,公共社区项目14项,市政工程项目7项,旧改项目3项。在33个项目中,基本完成的项目9项,在建或启动阶段的项目24项。
  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城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轨道交通8号线2007年12月29日正式运行,轨道交通10号线土建正常施工;军工路越江隧道完成动迁并开始土建施工;四平路大连路、四平路中山北二路2座下立交工程开工建设;11万伏中原变电站和3.5万伏通北变电站年内竣工。
  功能性项目扎实推进。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初具规模,金岛大厦综合改造全面完成,蓝天大厦、富庆国定大厦顺利竣工,中央社区一期、复旦金融创新园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总部经济实体建设取得进展,抓紧落实波司登国际大厦、西门子上海中心等项目建设。
 
  城市管理
  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开展加强街道镇全面预算管理专项调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启动区地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区长在线”和“人民群众网上评议政府工作”全年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2594条,都得到及时处理。
  城市网格化管理成效初显。全年共立案36990件,结案36558件,结案率为98.8%,其中,解决各类井盖缺损1129个,清理“三乱”(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13177处,处置占道无证经营 12225 起,清除暴露垃圾1477处。
 
  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社会事业领域的投资与建设项目体现政府投资结构调整力度。自2007年起杨浦区将用两年时间完成街道、镇“三个中心”建设共21个项目,以“三个中心”建设为代表的社会事业领域建设不断加快。至2007年底,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个项目已建成,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社会事业领域完成投资占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总额的11.6%,同比增加2.4个百分点,社会事业作为政府投资结构调整的重点进一步显现。
 
  进一步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控江路桥拓宽、彰武路道路改建、许昌路积水点改造、临青路大修等4项实事项目。完成控江路桥拓宽工程,营口路、国和路等9个瓶颈节点的改造。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特奥和世博为契机,年内全区共完成赤峰路等17条道路整治工作,江浦路桥等4座桥梁景观改造,江浦路等9项景观道路整治,国痒路辟通等4条道路改建工程、政通路等3条道路电力、通信、信息架空线入地整治,临青路、齐齐哈尔路大修和杭州路等4项道路重点养护工程;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市政道路中,修缮盲道5025米,残疾人坡道252只,新建盲道5420米,残疾人坡道70只。
 
  绿化建设
  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城区绿化建设。全年新建绿地23.61公顷,完成年度计划的115%。其中新建公共绿地19.66公顷,实施破墙透绿1815米。至2007年末,区域绿化覆盖面积达1207.59公顷,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993.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23.1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0%,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92平方米,比去年增长6%。(历年公共绿地建设情况见图8)。
 
五、节 能 减 排
 
  节能减排重点工作
  纵深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区节能减排26个重点工作中的56项工作任务年内完成53项,占94.6%。2007年,杨浦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300吨/万元,下降4.96%,顺利完成预定目标。
  强化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形成对396家重点用能单位定期跟踪、分析和预测全区节能减排形式的工作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突破口。年内已关停、搬迁了10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并在搬迁企业地块上同步编制企业用地的产业功能规划;完善重点单位的节能管理。对占全区能耗总量57%的年能耗500吨标煤以上110多家重点单位和企业启动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加快实施新建建筑节能。完成了复旦大学东区学生公寓、上海万达商业广场等10个项目实施新建建筑节能50%标准的审查和验收,确定了15家重点施工企业开展节约型工地的创建评比活动。
 
  环境保护与治理
  加快实施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区财政环境保护支出1529万元,同比增长20.9%。创建4个扬尘污染控制街道、1个基本无燃煤街道和1个无燃煤街道;深入推进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绿化等11个市级项目和27个区级项目,已分别启动11个和25个。
  本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达到89.5%,连续第五年保持在85%以上。年内完成10台燃煤炉锅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65吨,削减率为7%。年内总悬浮颗粒月平均值为0.08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值为0.052毫克/立方米,分别比去年下降4.5%和5.5%。
  水环境整治取得成效。骨干河道沟通和疏浚工程——改道随塘河3.3公里项目已基本完成。年内疏浚河道淤泥7万立方米、调水0.6亿立方米,中原河、东走马塘和杨树浦港种植水生植物1000平方米;加大截污改造工程力度,完成18座泵站回流管改造,全区污水纳管率已达70%;杨树浦港水质达到Ⅳ级功能区水质要求。年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比去年提高5 个百分点。
  固体废弃物治理和城市噪声控制逐步推进。本区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昼间时段和夜间时段分别为58.1LeqdB(A)和51.0LeqdB(A),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0.1个和增加0.3个LeqdB(A);环境噪声达标区域覆盖率达78%。
 
 
六、社 会 进 步
 
  教 育
  全年教育事业费拨款为9.08亿元,同比增长15.8%。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2007年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8.7%以上,普高入学率达到64.8%;本区应届毕业生高考上线率93.6%,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58.2%,高于全市7.2个百分点;中考合格率98.3%、总分平均分487.38分,双列全市之首。
学生人数有所下降。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学生人数均比去年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8.4%、5.3%和2.7%。(见图9)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比例有所下降,年度民办学校招生占总数的20%,比去年下降3个百分点。妥善解决外省市学生入学问题,截至2007年9月份,本区现吸纳外省市学生8181人。
  2007年,全区共有中小学106个,其中中学59个,小学47个;在校学生数71523人,其中高中学生18194人,初中学生24952人,小学生27732人。中小学现有教职工7808人,其中专任教师6093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占69.4%,中学高级教师占10.2%。
 
  文 化
  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7个,座位数6049个,年内放映场次3.5万次,观众103万人次,另有流动放映队1支;现有文化宫1个,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站11个,剧团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共有3个,区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1484平方米,现有座位数1944个,藏书61.4万册,年内外借书卡13367张;街道图书馆现有6个,藏书13.4万册。
 
  卫生与食品药品安全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年完成新建1个、改扩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新增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已形成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年末,共有区级综合医院5所,专科医院4所(包括牙防所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护理院1所,区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所,民办医疗机构59家。
  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新成效。2007年传染病发病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本区居民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462例,发病率136.5例/十万人,同比下降14.3%;外来人口共报告乙类传染病677例,发病率527.8例/十万人,同比下降1.1%;无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报告。
  医疗费用进一步降低,诊疗水平逐步提高。全年门急诊总人次比去年同比上升16.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均次费用下降10.1%。全区减免诊疗费206.6万人次,减免金额达1446.1万元;通过规范化培训等途径大力培养全科医师,全区全科医生数136人。“名医师”建设工程的13位“名医师”导师,与57名青年医生组成13个师徒团队,下沉社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共有三、二级医院中高级人才184人支援社区卫生服务。
  充分发挥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食品药品抽检力度。全年完成对6075件食品、药品的监督抽检,食品抽样合格率为93.8%,药品抽样合格率为98.1%,化妆品抽样合格率为100.0%。
 
  体 育
  2007年年底,全区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包括非标场地)60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场地面积10.5万平方米。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年内举办世界特殊奥运会手球比赛及闭幕式、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第三届国际极限挑战赛和全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国际国内赛事。
  积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年内建成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其中黄兴体育运动公园社区运动场占地36亩,是目前本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全年共投资93万元更(整)新健身苑点86个,健身器材526件,健身设施完好率达到99%以上;改善业余训练软硬件建设,各室内项目落实标准训练馆(房)达到90%以上;不断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全区现有市体育传统学校8所、区体育传统学校37所。
  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彩票收入为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体育场馆创收逐年递增,全年场馆经济创收1087万元;全区103个体育彩票销售点,全年销售额达5137万元。
 
  社会福利救助、拥军优属、老龄工作与其他社会事务工作
  2007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社会救助对象37309人。其中,传统民政对象361人、重残无业人员1981人、低保覆盖对象34967人;此外,粮油帮困卡45元券对象11176人、15元券对象251人;实物补助80人;协保人员生活困难补助4348人;医疗救助149人;一次性补助399人。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年共救助463962人次,发放各类救助金合计11521.0万元(历年发放对象和金额见表5);进一步加强就业救助联动,年内共有1480名低保对象就业;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计划试点工作,个案帮扶1523例,支出帮扶金199.3万元;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共募集款项649.8万元,支出慈善帮困金394.2万元,其中:定向捐赠362.1万元;助困1086人,金额29.7万元(其中市慈善基金会支出20万元);助学152人,金额38.9万元(其中市慈善基金会助学133人,金额36.4万元);助医631人,金额39.8万元(其中市慈善基金会支出19.9万元)。年内,全区共有21个经常性捐赠点共募集衣被53676件。
  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双拥优抚安置开创新局面。全年共支出优待抚恤金2748万元。做好2006年291名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安置率达100%,自谋职业率达72%。做好军休干部安置工作,年内共接收驻军部队移交的军休干部205名,现共有军休干部1284人。
  以涉老实事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新增养老床位510张,年底现有养老床位4075张;年内为13063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1863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建成9个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和1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年底现有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43家。
  完成各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共受理结婚登记8018对、离婚登记2886对、办理收养登记9个;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13名;社会福利企业现有安置残疾人485人,完成销售收入3.7亿元。


 
六、人 民 生 活
 
  就 业 保 障
  2007,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1393个,完成市府年度指标的118.5%;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7107人,控制在市府下达的27220人目标范围内(历年完成情况见表6);外来从业人员月均参加综合保险为95323人,完成市府年度指标84400人的112.9%;青年参加职业见习2041人,完成1600人指标的127.6%。截至年底,全区现有“4050”人员37222人,16-35岁失无业青年54614人。


 
 
  积极支持就业、扶持创业。加强就业援助措施,年内帮助6929名失无业青年实现就业,地区青年参加职业见习后的就业率达59.2%;全年全区新增经营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1081个,至年底,我区现有经营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2770个,吸纳从业人员22301人;充分发挥开业园区孵化器的作用。年底,7个开业园区共有入驻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及小企业371家,吸纳从业人员2979人;落实扶持大龄失业人员创业相关政策,年内办理大龄失业人员就业岗位补贴42447人次,补贴金额1668万元,社会保险费补贴4464人次,补贴金额141万元;稳步推进“万、千、百”就业项目,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让9243名“万、千、百”等就业项目享受到社会保险费补贴。截至年底,从业人员全区“万、千、百”就业项目现有从业人员7299人,其中,“双困”人员3749人。
  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通过有效监察,补签劳动合同785份,追讨工资565万元,清退收取押金10万元,追缴社会保险费377万元,追缴综合保险费963万元,取缔非法劳务中介113户;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全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15件,按期办结765件,其中调解成功486件。在四平、控江、大桥、殷行、五角场镇5个街道、镇试点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办公室,共受理劳动争议调解申请41件,调解成功37件,调解成功率达90%,为职工追讨劳动报酬30万元。
 
  人 口
  人口持续减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比去年分别减少0.04万人和0.80万人。(近三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对比见图10)。
2007年年末,全区现有户籍人口107.71万人,常住人口117.50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2.02万人。户籍人口总户数37.78万户,平均每户2.85人;年度内户籍人口出生5937人,人口出生率为5.51‰,死亡8018人,死亡率7.4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3‰。
 
  居 住
  持续推进旧区改造。全年完成拆旧房30900平方米,动迁居民1030户。平凉西块一期累计完成居民签约4972户,完成签约率达97.5%,完成非居住用房签约166户,累计签约率达99%;定海东块旧区改造已完成居民签约209户,签约率52.5%;旧住房成套改造启动7万平方米,竣工10.4万平方米;“平改坡”综合改造完成殷行一、二村等3个小区19.9万平方米的工程建设;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43.8万平方米。
  抓紧落实各项住宅配套项目的建设。完成白城路、昆明路、辽阳路、铁岭路、关山路和怀德路等6条配套市政配套道路建设。民星、海上海幼儿园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伊东、硕和幼儿园主体结构竣工。
  继续做好廉租住房工作。累计受理廉租房5271户,落实配租5122户(其中实物配租157户,租金配租4965户),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852万元。
 
  文明城区建设
  认真贯彻新一轮精神文明城区创建要求。全区建成2006-2007年度市文明社区7个、2005-2006年度市文明小区171个、2005-2006年度市文明单位59个;建成2005-2006年度区文明小区351个,2005-2006年度区文明单位330个;2005-2006年度市级军民共建领导先进集体35对,区级军民共建领导先进集体80对;2007年度文明建筑工地48个,文明市政、水务工地20个。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4、利用外资数据均为客商直接投资口径。
 
 
 
上海市杨浦区统计局
2008年2月1日
 
分享到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新浪微博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