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立法 问计于民 | 这场活动为促进和保障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出谋划策 2024-06-27

今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草案)》)被列入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6月26日,适逢暑假这个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黄金时段”即将来临,人大定海路街道工委围绕《规定(草案)》开展立法建议征询活动。

微信图片_20240701094103.jpg

活动现场,既有由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郑小燕工作室主持人、平凉路第三小学和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校长郑小燕领衔的代表专业小组成员,也有乐于带娃参与校外活动的青年人大代表,大家结合“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履职方向,化身普法宣传员和民意“传声筒”。

为敞开参与立法之门,彰显“法为民所立”,本次活动还邀请了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群团工作、社区教育、社区自治等条线代表,辖区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代表,长期从事组织青少年活动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和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场所运营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活动中,人大街道工委为大家解读了《规定(草案)》,并介绍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

上海至善青年发展服务中心执行主任季明律分享了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体会。

与会者结合工作岗位、身份角色和定海社区特点,交流各自对校外实践教育的探索和思考,并针对法规内容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代表们希望,针对草案中的安全保障条款,引入强制保险,对校外实践教育活动中的意外伤害给予托底保障,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机制。针对校外实践教育场所的相关条款,建议细化分级分类的评估标准,结合现有的积分制,根据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设置权重。针对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或者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等表述,出台实施细则给予明确界定。同时营造积极的氛围,鼓励企业等多方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更多优质实践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与会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和职能部门代表,也结合当前热门文博场馆抢票难,校外实践教育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兼顾学生覆盖面、选择权和学校看护责任等问题,提出了促进社会实践资源合理分配,增加职业体验类社会实践岗位,发动公益组织和家长志愿者力量,以及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关注和挖掘社区内的校外实践教育场所资源等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下一步,人大街道工委将继续把“家站点”作为民意表达的窗口,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发挥区人大代表专业小组作用,精耕专长,搭建平台,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