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回顾 | 《黄粱一梦》:梦寐尝人生,醒来知米香 2023-05-29
“黄粱一梦”一词或许已是家喻户晓,但提及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却并不人人熟知。由沈既济传世文本唐传奇《枕中记》改编,黄盈导演用“最简单的故事,最直接的方式,最东方的思想,最中国的手法”,将《黄粱一梦》搬上戏剧的舞台。
讲述失意的读书人卢生得到了一个青花瓷枕头,他盼想着前程,就着黄粱的香味睡去,期间美梦与噩梦相交,生老病死又终了一生。醒来一看,一锅米饭还没有煮熟。回望漫漫人生路,建功、树名皆浮云。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细品《黄粱一梦》中独属于中国的,最朴素的味道。
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后,《黄粱一梦》就开启了在海外的多场巡演之旅。被誉为“最中国”的戏剧在十年后重回上海,黄粱米香飘满YOUNG剧场。伴着三弦的琴声悠扬,淘着生米的煮锅已就位,一场“请君入梦”的戏正式开演。
《黄粱一梦》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法与当代戏剧语言相融合,努力还原出古老故事里的哲学思辨。在这些精心还原的服道化背后,中国的传统技艺在剧中成为了一个个符号来推动着叙事:高举着的毛笔象征仕途不顺的书生遂愿高中金科状元,落在水缸中的石块隐喻“民为邦本”的忠诫,飘然仙逸的水袖舞暗示着凿河治水,背后靠旗配着鼓响是其金戈铁马恪守边疆的缩影,那身穿戴又脱下的漂亮官服是其宦海浮沉的喻示......
这些含有古典意蕴的符号并不是随意堆砌,而是融合在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生里。他们遵循着“学而优则仕”之道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国家的命运。而落魄无为往往是多数书生的归途,但在卢生的梦里,他精忠报国又在经历苦难后告老还乡,是跌宕起伏又如他所愿的一辈子。而他最后的念想是什么?卢生念道:“我想吃黄粱米饭。” 以食为思念,是一场对中华文化最本质的回归。
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华梦终醒。台上的演员演完了一生,而台下的观众也经历了一辈子。在黄盈导演打造的中式梦境里,每一处故事的发生都具有写实的意义,它不似飘渺的虚幻,有着违背常理的光怪陆离,而是与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切实地连结在一起,并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点醒卢生的是每个不同阶段的自己: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心境,可都是组成完整的那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生的得意与失意通通在此刻一晃而过,焉知非福的达观终于落下,为他抚平动荡。
而观众经历的“黄粱一梦”又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与卢生完全陷入的梦境不同,在剧场的媒介作用下,每个观看的人实际上都身处在所谓的裂缝之中,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徘徊:空间展示的并列性使人在闻到饭香的同时,又见证了卢生波澜起伏的一生。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是舞台旁冒着热气的香锅米饭更具真实?还是舞台中央舞袖摇旗的卢生更为真实?这由每个观众自己来决定。只是演出后,手中揣着刚煮好的黄粱米饭,耳畔或许会想起吕翁问及【人生】的那句话:“你觉得什么样子才叫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