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2017-05-27
杨教〔2017〕49号
杨 浦 区 教 育 局
关于印发《杨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中小学(含职校):
现将《杨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杨浦区教育局
2017年5月26日
抄送:杨浦区科委、杨浦区创新办
杨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16—2020)
一、行动背景
1、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按照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
2、贯彻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建设杨浦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落实杨浦区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总要求以及杨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的整体要求。
3、对接区域战略,借鉴本区前两轮建设“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的成果经验,结合区域资源特征以及杨浦教育的核心特征,系统推进实施区域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培育青少年“双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计划。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营造具有杨浦特色和全市影响力的青少年创新生态环境,全面打造“人人可体验”、“处处能探究”、“校校皆参与”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新格局,即形成创新资源丰富、学习探究便利、校内外联动、普及与提高并进的青少年创新教育体系。
——探索科创普惠机制,创设“人人可体验”的科普活动参与体系。在已有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丰富青少年创新教育实践渠道和内涵,探索青少年科普资源普惠机制,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扩大创新教育的辐射受益面,形成“人人可体验”的区域青少年创新教育文化生态。
——孵化创新后备人才,整合“处处能探究”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以杨浦“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机制为基础,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普场馆、校内外创新实验室等资源平台,建立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发展机制,孵化创新后备人才。
——营造校园创新文化,形成“校校皆参与”的社团化育人机制。盘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校内外活动资源,鼓励中小学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各类创新教育主题活动及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杨浦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品牌项目,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
三、主要任务
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未来五年间我区将遵循普及兼顾提高的原则,注重活动项目的模块化、品牌化,会同社会各界扩大科普资源的惠及面,着手搭建区域大、中、小学联动、校内外科教资源共享的协同平台,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全区科技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素养。
(一)实施科创普惠工程
积极探索“互联网+科普教育”新模式,扩大科普资源惠及面,形成“人人可体验”的区域青少年创新文化生态,推进科技教育活动的整体发展。主要任务:
1.探索杨浦“科普慕课”教学形式。同步推进“线上少科站”平台和青少年科技探究实验室“线下体验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线上少科站”慕课与线下体验活动相结合的大公益培训科普品牌特色,满足广大青少年和家庭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实现“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的杨浦青少年科普新格局。
2.运用互联网+推广模式。以“科普微视频”为主要形式,开展校外科普教育,让青少年充分利用寒暑假和闲暇时间通过观看网上微视频了解各类科普知识,满足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搭建创意点子征集及科普交流评选活动平台,激发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与关注。通过整合网上科普资源,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影视、动漫等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普推送,完成部分科普资源的信息化开发,让科普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青少年。
3.整合科普活动资源。深入挖掘高校专业实验室、社会科普场馆、企业体验馆、学校创新实验室四类场馆的优质科教软硬件资源,探索校内外科教场地、科普活动、行业专家等优势资源互补、有效衔接的方法与途径。在寒暑假、节假日等青少年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以此为平台开展科普体验式讲座,组建区级科普表演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演,组织各校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开展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科技主题探究活动,形成校内外结合、生动多样的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有侧重、多渠道地提高科技活动的普及面。
4.深化科普主题活动。关注社会焦点,关心生活热点,充分联合区域内的科委、团委、环保局、知识产权局等各委办局,利用区域各界资源深化主题活动内涵,广泛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青少年科普主题活动,如:学校科技周、青少年社会科学调查、绿色学校创建、节能减排、“六五”环境日、知识产权宣传日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青少年热爱科技、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保护环境和知识产权的意识,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区域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大力支持,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提供专利申请保护等服务。
5.优化科普实践特色品牌。优化设计契合时代发展、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动,开展“关注社会实践笔记”、 “节能小当家”、“小科迷书市”等活动,打造家庭、校外、社区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科普创新系列活动平台,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丰富青少年校外学习活动,寓教于乐。
6.举办中小学科技节。紧密围绕杨浦区建设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总要求,以杨浦区青少年科技节为活动平台,动员广大青少年为实现科学梦想积极行动起来。通过 “杨浦区科技特色学校”、“杨浦区中小学星级科技社团”、“杨浦区科技教育工作者育苗奖”、“杨浦区优秀科技总辅导员”及各项市区级重大活动的评选与表彰活动,全面提高我区学校开展科技科普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7.推动科幻文学创作。联合杨浦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杨浦少年科普科幻创作笔友会”,有效利用本市科普讲座专家队伍、儿童文学创作作家、著名媒体和中小学科学、文学教师、科普作家协会等优质科普科幻创作资源,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沙龙互动、作品展示、科普现场实践、科普科幻表演等活动形式,激发区域青少年科普科幻创作兴趣与热情,提高青少年科普科幻类文学、绘画、报道等方面的能力。坚持每年举办年度科技纪实和科幻文学优秀作品评选,形成一支具有文学与媒体素养的区域青少年科普科幻创作队伍。
(二)孵化创新后备人才
利用本区优质的高校育人资源,探索 “处处能探究” 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以青少年探究课题孵化为主线,扩容科技创新实践点,通过多元化、精品化的项目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活动,培养选拔优秀青少年创新后备人才。主要任务:
8.探索“双进入”育人模式。通过“双进入”探究活动,有效利用我区丰富的高校资源优势,让我区优秀高中生“走进”高校、院士团队的实验室、工作室,在带教导师、研究生辅导团队的学术指导下,开展为期大半年的课题探究,体验科研过程、学习科研方法、感悟科研精神。少科站作为连接高中学校与高校带教团队的纽带,通过站内教师充当带教活动点的“班主任”,在全程跟踪学员的高校科研实践过程中,深入研究、持续探索、积极构建“双进入”活动新模式,为学有余力、品学兼优,且对科技创新、科研探究充满兴趣的青少年开放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加快成长。
9.扩容“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点”。继“双进入”高中生走进高校后,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尝试部分高校课程向基础教育学生开放,进而开展和高校课程对接的培育方式。即:请高校也在高中和少科站设立实践点,辅导青少年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同时辅以科普讲座、高校开放日、科普教育基地参观、高科技企业参观等活动。以“实践工作站”为载体、“实践点”为平台,整合利用我区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校内外跨界联动,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拓展青少年创新思维、夯实青少年创新知识、强化青少年创新行动。
10.完善课题咨询指导机制。以杨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咨询季为载体,携手高校,邀请高校专家导师在咨询季中与青少年见面互动,为青少年科创设想提供专业指导。全年将多次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咨询季"活动,邀请具有丰富青少年科技教育指导经验的专家,在青少年确定课题方向、确立研究方案、总结课题成果及完成课题答辩等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和实际帮助。通过专家们“坐堂”咨询室,让全区中小学都有机会与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直接见面聊课题、话创意,力争在区域内积极营造一股“科创风”。
11.搭建科创交流学术平台。每年年末“杨浦区青少年创新探究学术节”成为全区有科技创新课题的青少年展示的舞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少年与嘉宾导师、探究伙伴一同交流科研经历、切磋学术。通过“学术节”,青少年科创成果不仅得到了高校专家专业细致的点评,也在与同伴的交流展示中,收获了新的灵感和新的成果。“学术节”上,历年参与科技创新探究有成果的学员开设的“微讲座”、“生生互动”,为同伴们介绍如何做创新、如何搞科研,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及切身体会。
12.探索科创成果孵化机制。联合高校,充分发挥专家导师团的智慧和力量,为区域青少年的科创孵化搭建指导平台,通过咨询季、学术节、高中生进高校等品牌活动,让区域青少年的科创课题得到充分展示,并为科创课题的开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意见,提高青少年科创进程的数量和质量,协助和资助有条件的科创课题孵化成专利或发明成果,形成“创意萌发咨询-专利孵化辅导-产权成果展示”一体化的青少年科创成果孵化链。
13.提供青少年“创客”展示平台。以“赛复创智杯”、“未来工程师”等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更多激发青少年的奇思妙想,为青少年的科技创意与科学设计提供展示舞台。通过完善设计、组织开展、培训指导等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赛复创智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意设计评选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现有实验条件进行创意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细化、整合、展示自己科学创意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创意创新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动手技能和表达能力。
(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
挖掘学校科技社团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的主体功能,营造“校校皆参与”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以青少年科技社团联盟化、创新实验室资源共享化的方式,有效衔接青少年科创活动的普及与提高,通过逐步在各校建设一批创新实验室,并以社团化活动形式辐射各校以促成初步共享,从而提升学校创新社团的质与量。主要任务:
14.三方共建青少年科技创新社团。构建与完善区、站、校三方共建学校科技创新社团机制,优化区域科教资源配置,从科技社团师资队伍建设、科技社团实验室硬件建设、科技社团活动内涵建设三个层面,架构起科技创新社团建设资源支持系统。依托区域师资培训平台,开展丰富的科技社团指导教师业务培训,提升科技社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发挥区域创新实验室建设联盟的纽带作用,盘活各校创新实验室优质硬件资源,提高区域科教硬件资源使用能效。发挥区校外科教部门的指导作用,激发学校科技社团内在需求,打造社团特色品牌活动。优化学校科技社团建设资源结构,为学校科技创新社团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5.建立区域社团课程资源库。从区校联动、共建共享的理念出发,以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为导向,建立区域社团化课程资源库,探索有效的区本特色社团化课程建设运用机制,推进社团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特色社团化课程的实践探索创造时空;依托区域科技社团联盟体建设推进校际科教资源整合和共享,为校本课程社团化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完善特色社团化课程发现、培育和区域推广流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强特色社团化课程的区域配送力度。激发区域社团化课程建设内在活力,为区域社团化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6.开设“小先生讲台”。在小学每周实施半天的“快乐活动日”中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表达,展示特色技能,并将有益经历以做“快乐小先生”的形式与社团师生们分享。社团给孩子们以“讲台”, 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社团化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做“快乐活动日”真正的主人,从而构建有杨浦区域特色的“小学生快乐活动日”运作模式,并作为学校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的重要一环。
17.完善社团联盟体建设。建立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社团联盟体管理机制,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挥联盟体社团协同发展的正向合力,推动区域学校科技社团蓬勃发展。不定期开展以青少年自主展示为主要形式的联盟体社团特色项目交流展示,强化青少年自主建设科技社团的意识,搭建校际科技社团互动交流平台。激励联盟体内社团合作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专题活动展示、创新实验室活动策划,开辟校际社团资源互通共享渠道,促进各校社团优质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持续推进区域科技社团联盟体建设,使科技社团成为杨浦创新校园文化的特色名片。
18.创新社团评价激励机制。以促进学校科技创新社团自我进化完善为目标,建立和完善过程性、导向性的学校科技创新社团评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社团督导考核,促进学校科技创新社团规范建设,有序发展。将星级社团评选活动与全年的科技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引导社团持续创新发展。定期对科技创新社团择优表彰,通过示范辐射以评促建,推动区域学校科技创新社团良性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
成立由区科技教育委员会领导成员为核心的行动领导小组,由教育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由区教育局各科室和责任部门及区青少年科技站负责具体实施。
1.成立由区教育局各科室、区少科站、区教师进修学院相关部门、各中小学分管校长共同参与推进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联合社会各界的校内外科技创新教育联络和研讨机制。
(2)政策制度保障
由教育局创新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制度,将创新行动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学校办学考核主要项目。
3.指导各校建立《创新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评比制度》。
4.以信息化为支撑,探索建立《青少年创新经历成长记录及评估方法》。
(3)师资队伍保障
教育局将围绕创新行动计划有关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出台两项科技师资队伍管理考核办法。
5.制订《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工作量化与绩效考核办法》。
6.出台《学校创新社团指导教师课时量化参照办法》。
(4)资源经费保障
进一步拓宽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向青少年开放的途径;将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经费纳入区教育财政预算,且做到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并切实予以保障。
7.制订《创新行动成效激励机制》。
8.设立《创新专项申请流程及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