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8-12-05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杨浦基础教育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杨浦提出了建设知识创新区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杨浦基础教育系统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建设优质教育集聚区,凸显了区域的特点和亮点,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贯彻并基本实现。主要表现为:
一、基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投入总量较大增长
1、“十五”期间,我区加强中小学校舍和设施设备建设工程。五年中,新建学校20所,改扩建学校46 所,共投入资金42577.7万元;配置电脑达1.34万台,生机比例为5.7:1,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五年来,全区公办幼儿园调整到53所,小学调整到43所,初中调整到24所;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普通完 中5所, 高级中学12所;还有民办中小学14所,职业学校1所,其他教育单位17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134所。
3、高中阶段出现入学高峰,学生总数已从2000年的15966人增加到2004年的26187人,净增10221人。经过统筹协调,高中教育阶段普及率已提高到98%以上,其中普高比例已经达到60%。经过高中教育,进入各类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比例也达到84%以上。
4、到“十五”末,区教育系统教职工总数为9773人,离退休人员为8709人;全区中小学生总数为84850人。现有教育资源土地总面积为137.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93.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量已达13.68亿元,教育资源不断得到有效整合,教育环境逐年优化。
5、依法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五年来共投入教育经费为309844.67万元。从期初2001年的45436.28万元到期末2005年的78056万元,增长比例达71.79%,为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财政保障。
二、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1、积极贯彻依托高校办学,发展杨浦教育的方针,突破政府单一办学的教育体制,创新高校与普教合作办学的模式。“十五”期间,先后有复旦实验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上海音乐学院杨浦学校等7所学校与沪上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形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机制,发挥教育改革整体效应。
2、通过兼并、辐射、合作、联体、联合等模式集聚各种力量,促进一批重点建设初中学校后来居上,积极改变落后面貌;激励和支持辽阳中学、昆明学校、铁岭中学、国和中学等学校争创区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初中;引导和鼓励一批学校建设办学特色,提升区域初中教育整体水平。
3、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和创新,坚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互动,探索德育社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4、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实施二期课改。小学起始年级已全面推行二期课改方案,中学也广泛开展课改实践和探索,加强交流和展示。贯彻市区“减负”工作各项规定,加强教研和科研工作,改进招生考试和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
5、进一步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在全面实现中小学“校校通”的基础上,已完成了64所学校校园网和52所学校电子阅览室建设。全区创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46所(其中全国实验小学2所),命名了23所双语教学试点学校。
6、重视开展体育、艺术、科技、卫生等多项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2001年我区荣获市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成立了区艺术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以建设“合格食堂”、“健康学校”和“无烟学校”为标志的校园健康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7、学前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加快多元化办学模式探索,2004年、2005年相继推出10所民办幼儿园。以“托儿教育与管理一体化”为课题,积极探索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高质量普及3~6岁启蒙教育,全面提高托幼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8、重视探索教育国际化。2002年在杨浦高级中学、控江中学开设招收外籍和境外学生的国际班,2005年又进一步扩大境外学生招生规模。同时,一批有知名度的中小学还与欧美及日本等国的学校建立合作交流的联系,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和学生的未来发展。
9、教育质量保持高位稳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小学、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高考上线率在全市居领先水平,有关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得到总结和发扬。现在,全区有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4所,市示范幼儿园3所,区重点高中7所,中心小学15所和一级幼儿园13所,还有57所市、区级素质教育实验校,它们在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积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为杨浦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三、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加强,专业水平较好发展
1、五年来,我区从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优质教育集聚区的高度出发,着力建设一支师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02年开始,扎实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建设工程,确定了22位名教师培养对象(其中20名为现职特级教师)和7位名校长培养对象,任务驱动,目标引领,政策激励,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建设杨浦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作贡献。2005年初,经选评推荐,有70名教师和14名校长成为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对象。我区拥有市级“名教师”培养基地4个。此外,还有500余名教师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2、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组织、指导作用,吸纳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建设,圆满地完成了“十五”师资培训工作任务。五年来,对8000余名教师进行职务培训,已有7064人取得了结业证书;完成大专培训858人,完成本科学历培训186人。新教师普遍接受了岗前培训。同时,还开设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共有910名学校干部参训,获得了岗位证书。
3、目前,区内幼儿园与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已分别达到99.8%、99.8%和96.9%,其中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为83.65%,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学历比例分别为75.75和78.01%。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有41人,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教师有425人。全系统有在职特级教师30名,中学高级教师829名。五年中,有83名新干部走上校级领导岗位,还储备了289名校级后备干部。
5、继续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我区中小学校已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获得市一级校(园)长职级的有34人,二级校(园)长职级的有134人。干部组织人事制度逐步完善,初步形成规范、民主的竞争激励机制。学校教工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结构工资制和任用考评制。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教师福利待遇有了明显改善,教师收入逐年提高。
杨浦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是:学校间的办学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仍满足不了杨浦市民日益增长的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相对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 “十一五”杨浦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上海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相适应,上海教育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充分发挥教育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杨浦基础教育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时期,随着“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推进,杨浦将进一步形成大教育格局,使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教育功能进一步拓展,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将依据对区域未来五年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继续调整和优化布局,统整人口、资源和环境,以适应建设和谐城区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杨浦将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使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有所突破,增加更多的活力和生机。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杨浦乃至上海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时期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围绕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总目标,以探索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人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为把我区建设成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科教中心和优质教育集聚区,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二、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目标
(一)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优质教育集聚区。主要标志是:建立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实现均衡化、信息化和优质化发展;优质教育集聚程度明显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较大加强,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准;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教育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基础教育为区域知识创新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到2010年杨浦区基础教育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供0~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与指导;实现普及、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普及率保持在99%以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普遍开展;2/3以上的学校成为绩效明显的学习型组织;学校干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充分加强;以规范收费和办学为重点的教育行风建设持续巩固。
三、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主要目标和任务:
针对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调整布局,整合力量,充实学前教育资源,为适龄儿童提供办园条件基本均衡、入学机会基本均等的学前教育。
2、重要举措和项目:
(1)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对杨浦0~6岁学前教育发展予以整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建立网络化服务平台,加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使0~3岁婴幼儿多种形式的早教得到充分发展。为学前三年的婴幼儿提供优质教育。
(2)积极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布局,尤其要重视在定海、大桥、平凉等幼托园(所)紧张区域加快改造薄弱幼儿园所,较高标准地改善幼儿生活设施,同时根据布局和小区配套需要新配建若干所幼儿园。到2010年,要使全区80%左右的幼儿园达到或超过1988年市颁建设标准。
(3)深化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措施。发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模式,适度提高民办幼儿园的比例,逐步使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4。依法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建立区级分等评估激励机制。发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模式,缓解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矛盾,完善学前教育收费政策,加强“早教中心”和“亲子指导站”的建设,提高保教、保健质量,满足学前教育服务需求。
(4)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提升学前教育水平计划。进一步丰富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品牌幼儿园的办园规模,创建市、区级示范园,提升一级幼儿园比例。基本完成托幼一体化进程,托幼联体园从目前11所扩大到19所。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关注和辅助特殊婴幼儿成长,扩大特殊教育指导受育率。加强学前教育后勤保育员队伍建设。
3、达成标志:
95%的0—3岁婴幼儿家长接受一年四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3-5岁儿童入园率要达到95%以上;80%左右的幼儿园达到或超过1988年市颁建设标准;逐步使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达到一定比例;托幼联体园从目前11所扩大到19所。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主要目标和任务:
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设备配置基本无差别。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推动教师流动,加强素质教育实验探索和研究,大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和学生发展个性化。确保所有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能享受良好教育。
2、重要举措和项目:
(1)进一步实施“加强初中建设”新一轮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确保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促进骨干教师区域内流动,建立起校长和部分高级教师区域流动机制;按市颁2004年标准所体现的现代化教育要求,努力实现学校硬件设施配置标准化和整体水平提高。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贯彻“消除薄弱环节,关注弱势群体,建设示范学校,发展特色学校”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登峰填谷,整体推进”的策略,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发展能力,努力提高每一所中小学的管理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2)深化教育改革和实验措施。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实验探索和研究,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教育改革实验的常态管理机制。深化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研究,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小学“小班化”要达到100%,初中“小班化”要从现在学校数的2/3扩大到基本全覆盖,在这基础上深化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成为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实验区。探索教育组团式发展和学校共同体发展,发挥品牌学校效应。加强教学流程管理。关心成长困难学生,在经济、学习、心理等方面给予合适的积极干预。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满足智障儿童和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力争创建1—2所市特殊教育示范性学校,使我区特殊教育水平达到全市领先层次。在中原地区新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3)推进中小学校文体活动工程。贯彻“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方针,推进中小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积极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活动,遏止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现状,使“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目标得到有效实践。
(4)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提高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依法支持举办达标学校,逐步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确保所有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能享受良好教育。
3、达成标志:
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基本实现学校硬件设施配置标准化;义务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学生中考合格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学生阅读与表达、数学、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深化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创建1—2所市特殊教育示范性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到或超过95%;所有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能享受良好教育。
(三)整体提高高中办学水平
1、主要目标和任务:
培育高中阶段教育特色,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大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验的力度,加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内涵建设,培育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提供优质、特色、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
2、重要举措和项目:
(1)与高校合作办学项目。要在课题研究中深化合作办学的实践,在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丰富课题研究。积极贯彻落实依托高校办学,发展杨浦教育的方针,探索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和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招录取、学校管理于一体的合作办学新模式,拓宽合作办学的思路,扩大合作办学的方式。未来三年中,积极筹建财大附中、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在同济大学第一附中、上海理工大学附中、体院附中等学校,探索将与高校特色专业和强势学科相衔接的课程引入高中拓展型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高校培养和输送优秀生源和特长学生。加大高校师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对中学教育的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试行由高校选派领导和教育教学科研专家担任高中学校挂职副校长或教育顾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建设计划。进一步建设好复旦附中、交大附中、控江中学、杨浦高级中学和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争取把财大附中、市东中学创办成为一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着力培养对未来国家建设发挥栋梁作用的优秀人才。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评审工作,使区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达到8所。进一步实践先进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凸现优质高中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扩大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力。进一步推进杨浦区高中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德育特色建设。
(3)深化课程建设工程。教育行政和校长要加强课程领导力,基础型课程执行有力,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建设要符合要求,能配合学校教育特色与办学效益提升。加大推进高中学校教育改革实验的力度。积极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相互渗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实行高中“小班化”教学。积极利用社会多种资源,探索多种所有制发展高中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快改善普通完中的办学条件,整体提高我区高中办学水平。
3、达成标志:
与高校合作办学课题结题;与高校合作办学在课程、队伍建设等核心领域取得明显成果;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特色明显,教育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培养出一批成绩显著、个性鲜明的学生;教育行政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加强。
(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主要目标和任务:
建立与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职前职后培训相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和完善以艺术等专业为支柱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
2、重要举措和项目:
(1)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贯彻《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条例》,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建设好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使其成为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着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重点专业,建设和完善以艺术等专业为支柱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开发和建设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重点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实行多样化办学模式和灵活的学习制度。多渠道筹措和增加办学经费,走多元投资办职业教育的新路。积极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的模式,鼓励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定向培训,培养新一代知识型技能人才,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
(2)现代教育服务业推进计划。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社会参与,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有市场、有规模、有品牌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单位依法办学,就地拓展。充分满足市民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考试、专门技能提升考核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多种需求,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增强企事业单位主动实施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素质和适应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长三角”和全国,扩大招收外省市学生,尤其要为西部开发培养更多职业技术人才。
(3)全民终身学习网络建设计划。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以社区学校为平台,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面发展,稳步发展老年教育,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形成政府规划监督、社会提供服务、需方购买服务的新格局。以学校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共享为纽带,以社会为平台,通过科教文卫体的相互结合和协调,促进杨浦“大教育”、“大文化”的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城区,不断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功能,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区创建成果。
3、达成标志:
形成具有特色的重点专业,建设和完善以艺术等专业为支柱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开发和建设新课程和教材,重点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服务业初具规模,有一定影响和效益;社区学校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五)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师资和干部队伍建设
1、主要目标和任务:
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发扬敬业精神,依法规范教育行为,提升专业水平,以良好的师表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关爱。构筑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培养教师的多元化格局。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完善校长聘任制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名师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使中小学教师收入逐年增加。
2、重要举措和项目:
(1)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建设项目。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办好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实施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整体搬迁扩建工程。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建设一支集培训、教研、咨询于一体的具有现代教学水平的新型培训者队伍,使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培训、研究、咨询和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学校驱动,教师能动和合作互动”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确保为时五年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资培训优质、高效地完成。
(2)深化“三名建设”工程。以区“三名建设”和市“名校长、名教师后备人选建设”为契机,以“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基地及市“名教师”高研班为抓手,加快市、区骨干教师(校长)、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名校长)等杨浦教坛新秀的培养,形成人才梯次结构。科学管理并规范使用“区教育人才专项基金”。举办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 “十一五”期间,将有计划地分批选送350名市级名教师和80名市级名校长后备人选、700名左右区级骨干培养对象和150名左右区级名校长培养对象加强培养。到2010年,在全市起示范作用,并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知名校长从现在的5名增加到10名左右;市级名教师从现在的30名增加到50名左右,其中有若干名能掌握国际国内前沿理论,在学科专业、教改实践中具有很强教学和研究能力,并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另外,要培养区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区级骨干教师200名左右,以及一大批校级骨干教师
(3)教师教育和学历提升计划。教师教育是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更新的助力。教师教育的重点是用教育理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紧密结合二期课改的探索性实践活动。教师教育分层次进行,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多形式开展专业化培训、做实校本培训相结合。到2010年,高中教师100%达到本科学历,20%以上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初中、小学教师100%达到大专学历,其中90%左右初中教师、50%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95%达到大专学历,其中30%左右达到本科学历。全区专任教师具有中高职称的人数达到千人左右,约占教师总数15%。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能掌握计算机、网络、外语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计算机、普通话达标率100%;5%的教师能进行双语教学;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提高到6%以上。
(4)干部培养计划。积极构建“分层次、多板块、重实效”的干部培训体系。突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校长专业化的重点内容,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课程领导能力建设,特别要重视引导校长全心全意抓素质教育,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全校干部教师的实践行为。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优化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益,主动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加快发展的要求,造就一支精神振奋、团结和谐、结构优化、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3、达成标志: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能成为上海市示范性学院;造就10名左右市级知名校长,培养50名左右市级名教师;高中教师100%达到本科学历,20%以上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初中、小学教师100%达到大专学历,其中90%左右初中教师、50%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95%达到大专学历,其中30%左右达到本科学历。具有中高职称的人数达到千人左右,约占教师总数15%。计算机、普通话达标率100%;5%的教师能进行双语教学;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提高到6%以上。
(六)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发展
1、主要目标和任务:
贯彻落实市教委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管理通、资源通、教学通和社区通”的总体目标要求,基本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优质资源系列化、信息应用队伍全员化”的框架。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重点,全面推进二期课改。充分发挥网络系统学习广场的社会服务和教育服务功能,努力构建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学生和市民的现代信息科技素养。
2、重要举措和项目:
(1)杨浦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环境,显著提升连接带宽标准和出口标准,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畅通的杨浦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一批学校特色网站和名师网站,80%学校的教师设置个人教学网站。完善优秀教学的实录系统和远程教学视频系统,扩充应用功能,提高应用能力。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引领、推动和幅射作用。
(2)实施新一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全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网络管理员技能培训。实施新一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实现全区教师培训率100%、电子备课率60%以上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授课率40%以上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和激励机制,积极促进信息专业和管理队伍建设。
(3)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推进计划。提高信息技术必修课质量,建设小学生信息技术区本选修教材,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展示或竞赛活动,扩大学生电子邮件服务,开展电子图书阅览活动,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3、达成标志:
连接因特网的教室比例100%,学校宽带接入率100%;80%学校的教师设置个人教学网站,教师培训率100%、电子备课率60%以上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授课率40%以上;小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熟练应用因特网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比例达95%。
四、“十一五”期间杨浦教育综合改革的举措
1、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先,贯彻落实“两纲”教育,落实学科德育内涵,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融合。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课外活动体系,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队伍育德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生存与生活、就业与创业、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建立学生体育评价制度,推动校园群体活动蓬勃开展。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对课程的领导力,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自主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建设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加强教学流程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2、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有利于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原则,切实缓解过热的择校竞争。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改革,扩大优秀毕业生推荐入学和示范性高中将招生名额均衡分配给所有初中学校的比例,试验定向招生改革。
3、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培育创新为本的组织文化,进一步激发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并支持学校错位竞争,形成办学特色。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积极探索基础教育的社区参与制度建设,推动社区与校区融动,社区参与中小学校教育管理,社区基础教育资源与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学校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形成公、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民办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学前民办教育,激励发展优质、精品、特色的民办初中和小学,促进民办高中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奖励制度、民办学校的年检等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引导民办学校健全内部依法管理制度、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民办学校社会保障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促进民办学校依法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增强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服务,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各项扶持、奖励和优惠政策,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加强教育督导。推动教育督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督导专业化进程。依法加强对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的运行机制,有效监督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指导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发展教育社会中介评估。建立教育督导的预警制度。
4、深化教育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改革。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增强和加大教育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让人大、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经费分配、预算执行的监督和使用绩效评估,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区社发公司服务平台作用,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支持教育、参与办学。规划好、使用好市级财政统筹和专项转移支付给我区的教育经费,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增量投入与存量盘活相结合的机制,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多形式拓展增量渠道,提高和放大资源使用效益。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途径,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5、加强行风建设。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参与区域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人才强区的战略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积极配合,并结合自身法定职责主动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推动杨浦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和规范性。要在服务指导上靠前一步,在事务管理上退后一步,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分类管理等手段,实现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和科学管理。实行教育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教育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管教育、办教育和评教育相互分离的现代教育管理新格局。实施区域基础教育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以规范收费和办学为重点的教育行风建设持续巩固。
五、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 “十一五” 发展软件建设和重点建设布局调整项目
1、教育高端人才建设
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对区域基础教育系统高端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待遇,发挥他们对全区教师的领军作用。每年投入为500万元,“十一五”期间总计约2000万元。
2、二期课程教材改革
全面实施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提供加强校长、教师的培训经费,16所经市批准的课程改革试点单位的实验经费,实施区本课程改革的建设经费以及课程改革必需的专用设施设备配置经费,预计总共为2300万元。
3、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总量在“十一五”期间达到2亿元左右,其中到2007年每年投入3000—4000万元,后二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
4、教育基本建设重点工程
有关重点建设及布局调整项目已经完成的有:杨浦职校新建12000平方米综合楼项目、昆明学校新建食堂项目、上理工附小新建项目、打一小学新建项目、海上海基地、伊东苑基地、兰花幼儿园、星云基地幼儿园等。
正在建设及布局调整中的有: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搬迁新建项目、同济一附中整体迁入新江湾城项目、上海财大附中改造项目、辽阳中学扩建项目、延吉初级中学与一墙之隔的长白一村小学合并新建项目、齐一小学总部扩建项目、安波路小学新建配套项目、打一二分校、许昌五小分部、朝阳幼儿园、隆昌路幼儿园公建配套项目、原长白二村小学分部调整为达标幼儿园项目、东辽阳中学调整为幼儿园改建教育用房项目、新江湾城教育小区新建1所中福会幼儿园和1所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项目等。
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和启动的项目有:惠民中学置换新建项目、杨浦业余大学原址改建项目、齐杨齐四小学合并移地配套新建项目等。
附录:(一) 杨浦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
(二)“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及资金保障表
杨 浦 区 教 育 局
二00五年九月十五日制订
二00六年八月二十九修订
二00七年十二月五日再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