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D130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20

民革杨浦区委:

贵单位所提出的D130“关于加强工业遗产利用与开发拓展我区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对杨浦文旅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概况

提案深入分析了我区尤其是滨江区域工业遗产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价值,以及杨浦滨江由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的生动实践,并提出了政策规划引领、文化产业导入、公共空间打造等建设性意见,对我区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与市《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工作部署高度契合。区文化旅游局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依工作职责进行梳理研究,并经与合办单位沟通办理内容,交换办理意见,形成相关提案建议答复。

二、提案答复

正如提案所述,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百年历史积淀为杨浦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和工业遗产资源。杨浦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92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10处、杨浦区文物保护点68处。杨浦南部滨江地区集中了城区60%以上的文物资源,其中工业遗产呈现出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世界现存最大滨江工业带”,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杨浦城市水岸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不仅是地区的文化符号,更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杨浦坚决贯彻党中央“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探索形成了“全方面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参与”的“五全工作法”,一体推进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集中成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打通市民“近江不见江”难点堵点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化身为空间复合、功能融合、效应耦合的综合性文化地标,促使杨浦滨江工业岸线向生活、生态、创新岸线转型,书写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人民城市焕新生长的新篇章。

自示范区创建以来,杨浦“三坚持、三推动”深化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一)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性保护,推动工业遗产重现风貌

从保护利用文物建筑,到保留更新工业遗产,不断夯实保护工作的根本性地位。

落实整体保护。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1+N”政策体系,发布《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形成9个配套文件,在深化工业遗产甄别评估技术路径、探索分类运营管理等方面落地细化规范。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作为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产博览带落实整体性保护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全面厘清底数核定公布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8处遗迹旧址列入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区科经委推荐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上海闸北发电厂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第二批上海工业遗产。龙门塔吊、纺织厂的廊架等众多工业印迹融入滨水岸线。

升级精准保护。坚持修旧如旧,对大型工业遗产实施系统性甄别与保护。在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引入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实现操作全真模拟,精准预测实施效果。编制“保护图则”,对杨树浦发电厂设施设备、厂区建筑等逐一全景解析、记录、甄别,评估工业核心物项保留保护原则要求。

开展抢救性保护。评估工业遗产档案资料安全现状,开展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工作,已完成1处抢救性保护,对8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完成历史图纸22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的数字化归集。

延展口述史保护。邀请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19位嘉宾,以口述史方式透析杨浦滨江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完成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拍摄,形成20万字采访记录

(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推动工业遗产重塑功能

坚持“修旧如旧”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实现工业遗产从单体功能利用向大规模成片保护、多元场景利用转变。

工业遗产转型为生活新空间。加大工业遗产开放利用力度,永安栈房旧址西楼修缮为“世界技能博物馆”原上海茶厂厂房蝶变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4A级旅游景区“笔墨宫坊”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经修缮后,先后承办20余项省部级艺术展览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两万户”长白228街坊更新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工人新村以崭新姿态归来。

工业遗产转型为产业新载体。政企联合开展“微更新”,将工业遗产打造为新质生产力载体。东华纱厂改造为长阳创谷,近300家创新企业入驻。上海船厂旧址变身央企上海总部和未来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工业遗产与现代办公、历史记忆、公园生活交融共生。盘活工业遗产资源为产业导入提供大量各具特色的总部办公空间载体预期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方商办体量投入使用,约27万创新创业人才将汇聚于此。依托本区丰富工业老厂房的资源,区科经委出台《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培育市级文创园区16个(其中市级示范园区2个),区级文创园区3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2家,上海市志愿服务园区工作站4家,让更多工业遗产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空间。

工业遗产转型为生态友好新典范。积极构建成片风貌区域的低碳发展体系,形成“开放、共享、低碳、绿色”滨水公共空间。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厂区转型为城市工业文化地景。原上海海烟机修厂仓库化身退台错叠的“空中花园”,封闭空间走向开放的生态公共空间。如今,杨浦滨江已21.6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鸟类44种,昆虫380余种,生态多样性焕发勃勃生机。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工业遗产重赋价值

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努力走出具有杨浦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之路,不断彰显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

铸就“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人民城市建设宣传窗口。利用滨江沿线的祥泰木行、电站辅机厂等工业遗产,打造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党群服务驿站。在革命先驱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黄浦码头旧址打造“初心启航”展厅及AR场景,推出“浸润式”滨江实景思政课。在部分中学试点《读行滨江》等特色课程,在青少年群体中厚植家国情怀。

打造“还江于民、还岸于民”的生活秀带。立足临江第一立面,重磅赛事、国际大展等高品质活动纷至沓来打造特色水岸节庆品牌活动,举行睦邻文化节、艺趣文化生活节,举办“另一种光亮”中法零碳音乐会、“且听江潮乐”系列音乐会,引入上海国际摄影节、街头艺人展演、滨江亲子骑行等特色水岸节庆活动。举办杨浦区最上海文物主题游径体验活动,带领市民游客走进杨浦城区滨水岸线的工业遗产,领略百年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做深做活“建筑可阅读”“百BU穿YANG”文博品牌,推出16条城市微旅行线路,带动千万人感受滨水秀岸人文空间。

构建“人人共建、人人共治”的保护治理格局。深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共建共治“朋友圈”,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70余家会员单位发起订立《工业遗产保护公约》。依托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一系列散落在民间的“金点子”转化成文物现代化治理成果。组建讲述杨浦滨江的志愿者队伍,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都是文物工作保护者、参与者、协力者和共享者的生动局面。

深化“资源活化、传播赋能”的工业旅游开发路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上海自来水科技馆入选上海工业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清单;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还入选了上海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珍得巧克力剧院和笔墨宫坊获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达标单位称号。推荐永久自行车(组件)、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旧址(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3项获评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配合首届“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创意盛典”节目,在央视呈现杨浦滨江文物保护和工业遗产的故事,邀请分享人分享,推介杨浦滨江的citywalk,呈现杨浦城市精神。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提案中所提及的紧扣旅游规划支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紧扣文化主题为工业遗产导入新业态、紧扣历史记忆规划建设遗址公园等建议给予了我们很大启发,结合提案建议和工作实际,我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杨浦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1、紧扣政策规划,提高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传承以及文旅事业发展水平

一是规划引领、践行倡议。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工作指南,努力践行《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精神,发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1+N”政策体系作用,增强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保留、活化利用、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二是法治保障、治理升级。以全面推进2024年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实施贯彻为契机,强化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升我区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同时,通过修订《杨浦区文创园区管理办法》,构建品牌园区-特色精品园区-示范性集聚片区的梯度文创园区培育体系,提升文创园区产业集聚度和服务能级,进一步推动本区丰富工业老厂房资源的价值转化,助推区域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对标定位、融合发力。着手制定《杨浦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杨浦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携行计划》,依托杨浦滨江“世界现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丰厚工业遗产资源,通过“工业遗存活化+文旅创新赋能”双轮驱动,在旅游产品打造、服务质量提升、文旅商体展融合、入境游宣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工业遗产转化为旅游载体,丰富都市旅游内涵形式,凸显特色优势,提升我区旅游消费规模和品质。

2、突出文化主题,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赋能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

一是功能导入、业态融合。鼓励支持新兴业态、优势资源的导入融合,深化文物资源共享能力,推动文物建筑、工业遗产转型为新质生产力载体,注入文化、商业、娱乐、办公等多元功能,借助市场化运营盘活文物和工业遗产,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式的综合体。同时,区科经委通过完善文创园区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化发展,让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双向赋能,为引进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培育人才、锻造队伍。加强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领域人才资源的挖掘、培育,推动人才跨界流动,吸引更多人才关注、投身文物和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发展事业。联合区内高校,挖掘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和多语种导游等专业人才,提升我区文博场馆、景区、艺术空间、酒店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服务水平三是活动引入、品牌升级。策划引进国际化、年轻范、时尚感的品牌活动,继续办好文旅商体展各类活动、延续地标打卡、美育互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水岸系列节庆氛围。推动文博品牌再升级,做深“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百BU穿YANG”等文博品牌。依托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大规模的保护和利用,有效串联非遗技艺、红色工运等内容,吸纳博物馆、景区等周边资源,打造以世界现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为核心的主题游径。策划城市微旅行线路,挖掘多样性、有温度、有标识度的滨水文旅新空间,带动千万人走入“烟火”“诗意”同在的生活秀岸。

3、深挖历史记忆,以杨浦滨江丰富工业遗存为基础讲好文物故事、打造公共空间

一是活化利用、打造地标。推动杨浦区级文保单位——黄浦码头旧址文化内涵提升,计划打造成红色历史文化街区、两个结合的最佳实践街区。持续推进人民城市地标集群等项目建设,配合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的相关建设和考古工作,让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焕新生”。二是四普调查、打牢基础。按时按质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加强普查数据质量监管,稳步推进普查工作进入第三阶段。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杨浦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今后我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打牢基础。三是挖掘历史、讲好故事。聚焦杨浦文物和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工艺流程、工业生产的自身逻辑,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推进工业遗产要档案资料抢救,加强我区工业遗产研究将示范区创建成果展整体迁移至杨浦滨江之畔的校园中,作为常设展示基地,激发青少年对杨浦滨江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兴趣,向青少年讲好建筑背后的故事。

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区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202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