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 第B059号提案的答复 2023-07-10


                                                          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主动公开

 

 

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杨规划资源督〔202322

 


 

对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

B059号提案的答复

                                                                  

                                        

金颖委员:

您提出的B059号“关于进一步优化“美丽家园”建设打造杨浦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杨浦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概况

该提案对于杨浦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善文化、医疗、养老、休闲及创业就业等服务功能,提升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服务便利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局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局领导带领承办科室对该提案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区地区办、区卫生健康委、区医疗保障局、区总工会、区公安分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绿化市容局、区体育局、区文化旅游局的合办意见,最终形成了答复意见。

二、提案建议答复

(一)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

为全面构建与上海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生活圈,近年来杨浦区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行动,2023年,杨浦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将“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因地制宜制定社区行动计划,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服务模式,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高品质生活圈。”

2023年3月,我区印发区《杨浦区“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行动方案》,明确建立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完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保障居住环境品质改善、推动日常便民商业服务供给、增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织密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建立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构建全方位的社区学习体系、丰富社区文化体育空间、整体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健康管理水平、织牢城市公共安全底线、以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和生活服务等12项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街道主导、社区规划师负责编制、各部门指导,条块联动的工作模式,为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夯实了基础。

目前,各街道社区行动蓝图已基本完成,后续将进一步深化完善并形成2023年度行动计划。我区将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按照百姓日常生活规律、急难愁盼特点,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公共服务、注重统筹兼顾、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五个导向,全面深入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十项行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利更丰富的公共服务,营造更安全更宜人的社区环境。

(二)提供丰富多元的便民举措服务

1、不断提升睦邻生活圈服务能级  

近年来,我区充分依托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睦邻中心运营模式,不断向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形式丰富多样且高品质的睦邻中心服务项目。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睦邻中心的软实力,我区多措并举、整合丰富资源向社区睦邻中心定期配送居民喜闻乐见的高品质活动,目前每个社区睦邻中心平均设置服务项目已达10项,包括基础和特色型两类,范围涉及便民、文体、亲子、养生、科普、法律等,使社区睦邻中心成为了居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提供“家门口”的便民志愿者服务

为积极回应社区居民对便利生活需求的关切,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公安条线便民志愿者服务水平。一是组织社区民警对辖区内独居孤寡、行动不便、年老体弱、身有残疾、丧失自理能力等居民群体进行滚动排摸,并对了解掌握有公安类办证需求的,落实专人按照工作规范开展上门办证,打通服务保障的“最后一百米”。二是组织社区民警结合日常工作,走街串巷,深耕社区,结合当前治安形势和案发特点,采用集中设摊和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地开展防范宣传,进一步增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

3、持续开设“百领学堂”公益文化培训课程

面向全区在职工会会员和各级工会组织,推出红色文化精品类、艺术修养类、养生保健类、体育健身类、实用技能类、传统文化类、亲子互动类等7大类、60余门丰富多彩的课程,进一步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课程清单已通过线上线下发布,工会会员可通过“杨浦职工之家”和“沪东宫”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全区各级工会组织也可向东宫预约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段的配送课程,让白领的午间生活更加多元丰富。

4、强化资源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市首创的公共文化旅游资源配送服务品牌,“百姓艺苑”公共文化旅游资源配送以院团结对为供给引擎,主动为我区12个街道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所属的9大专业院团和1家社会主体牵线搭桥,首次促成结对共建的文艺创作新局面,打磨原创文艺精品。品牌自2018年点单平台上线以来,共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近4.5万场,受益人次达147.5万人次。后续我们将着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至校区、园区、商区、营区等空间,如利用午休时间,为商区、园区中青年上班族开展“小而精”的特配文化活动:今年将以长白228街坊开业为契机,特邀潘前卫等知名演员,开展独脚戏、魔术、特色手工等活动,受到园区白领和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我们将逐步探索文化新空间,不断解锁文化资源配送新地图,为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滋养,扩大服务受益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点开花”。

(三)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延伸点开放和建设

1、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延伸点及相关服务

为有效延伸个人政务服务触角,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指导街道逐步恢复疫情期间关闭的社区延伸服务点。新冠疫情发生前,杨浦区共有8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延伸点,受疫情的影响一度全部关闭,新冠转为乙类乙管后,设在延吉新村街道的延吉四村居委会和五角场街道的振华路279-285号两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延伸点恢复开放,一定程度满足了居民对就近办事的需求。2023年,区民政局将牵头指导相关街道,深入开展调研、积极了解居民对便利办理社区事务的需求,逐渐恢复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延伸点,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便利”。二是增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24小时服务区是在受理中心外围或商区、园区等处所设置的自助办理事务机,不受上下班时间影响,24小时开放的智能服务终端。目前,我区已在江浦路街道和延吉新村街道设置了24小时自助机站点。以江浦路街道宝地广场为例,两年来,该自助点为周边“白领”和社区居民提供了就医记录册更换、查询打印个人医保信息、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婚姻档案等“高频业务”的自助办理服务。2022年该点位受理“随申码离线服务”事项776件,“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情况查询”事项127件,深受居民欢迎。

2、推进“乐业空间”建设

积极鼓励各街道打造“乐业空间”就业服务平台,为社区求职者提供家门口的服务。目前,全区12个街道共建有“乐业空间”13个。作为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基础载体,“乐业空间”可与社区文化中心、睦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创业园区等服务平台共享空间场所,提供包括开展信息排摸、岗位开发、政策宣传、人岗匹配、职业指导、创业扶持和具有街道特色的各类就业服务。2023年,区人社局将加强区街联动,积极推动街道“乐业空间”布点扩容,着力解决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系统统筹规划就医记录册的申领、医保专项治疗登记点

目前“门诊大病登记”事项已于2020年下沉至我区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可直接在需要进行门诊大病治疗的医院办理登记手续。为有效解决经办资源分布差异,我区聚焦群众期盼在办理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中的可及性和便捷度问题,拟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我区医保自助服务机下沉定点医院、药店、党群服务站、重点企业及大型社区工作,更广范围地实现“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

(五)着力实现家门口“一站式”养老

 截至2022年底,杨浦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1.9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40.34 %,全区独居老人总数20375人,高龄独居老人8002人,老年人口数及高龄老人数均在全市中心城区前列。

我区一贯高度重视人口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持续投入、在养老公共服务品质上持续提升。一是提标规划。我区于2022年启动编制《杨浦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前瞻预判人口老龄化趋势,提标规划,以每千名常住人口55平方米(市级指标50平方米)标准设立近期目标,规划至2025年底新增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处、长者照护之家2处、日间照料中心17处、老年助餐点4处;以每千名常住人口65平方米(市级指标60平方米)标准设立远期目标,规划在2035年底新增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处、日间照料中心44处、老年助餐点11处。全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8.78万平方米的目标,助力老年人走出家门15分钟,就可享受便利优质的养老服务。二是明确任务。根据专项规划指导,在2023杨浦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会上,按照街道规划人口数和每千名常住人口65平方米标准值,设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指标任务。在街道层面,结合各街道设施达标缺口、规划待建项目以及区域存量资源实际,明确社区综合为老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长者食堂等设施建设任务;在居民区层面,贯彻落实市民政局《上海市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设置指引》《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相关要求,着力推动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和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到今年底预计将至少建成门口养老服务站12家、家庭照护床位120张,进一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三是推进落实。以市委民心工程及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截止202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养老床位11163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近485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6家,社区助餐服务场所116家,为近700户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今年,我区计划新增养老床位36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家,长者食堂3家、智慧养老院3家、适老化改造300户,“9073”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巩固,均衡枢纽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布局进一步优化,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络进一步密集。

(六)打造适宜漫步的街区和充满活力的体育生活圈

1、高品质打造“美丽街区”

我区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和市容环境建设,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补济短板,2023年,将积极推进我区“美丽街区”建设,完成武川路社区A5-01地块等开展公共绿地新建工作,积极推动完成内环桥下空间、中环桥下空间、国顺(东)路(邯郸路一翔殷路)等新一轮“美丽街区”建设,努力打造精细极致富有温度的管理精细化样本,努力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健全15分钟体育生活圈

为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我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健全体育生活圈。一是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社区行动蓝图编制工作,全面排摸和梳理各街道社区体育设施的现状和缺口,分析挖潜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可开发空间、可利用资源、可储备项目,谋划好市民家门口的体育生活圈。二是以全人群需求为导向,推动体育设施提档升级。近年来我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新、改建4条市民健身步道、4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2个市民健身驿站、2个市民健身中心的年度目标任务,有效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目前,我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智慧使康驿站全覆盖。三是以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为引领,提升社区体育治理水平。选择6个街道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集体质检测、运动前评估、运动干预指导、运动伤病防治、体育科普和体育健身指导等功能于一体,发挥体育运动在健康促进、慢病干预与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公共服务、注重统筹兼顾、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五个导向,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全面构建与上海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亲民、便民、惠民的社区生活圈。

    

  

                                            2023522

 

 

承办单位地址:惠民路800号2号楼1217室                                    邮政编码:200082

承办人姓名:徐泱泱                                                      联系电话:25032075

 

 

 

 

 

 

 

 

 

 

 

 

 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办公室                                     2023522日印发


(共印3份)